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P8

  ..續本文上一頁。實無有法,即指金剛般若佛性,本無思想及以六根,而可斷者非佛性也。將思想斷而不起,乃我相;思想一起乃人相;前念已滅,後念不起,中間是者,衆生相:六根皆斷,乃壽者相。此四相即四果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阿羅漢果,乃落于空執,凡所謂果者,皆是相對,絕對佛性平等不二,無有四果。若有果者,即落四相,永不見性。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叁昧”,此雲正定,正受,正見。叁昧之名甚多:有念佛叁昧,華嚴叁昧等。有名稱之叁昧即有诤叁昧;無诤叁昧者,即金剛般若佛性,本無名稱,故曰“無诤”。

  “離欲阿羅漢”,與上所雲之阿羅漢有異,離欲阿羅漢即已見金剛般若佛性者,此即無生滅之意。

  “實無所行”即指佛性中無阿羅漢,亦無阿蘭那行。

  “無诤”即絕對之意。“阿蘭那”此雲無誼,亦雲寂聲,皆無诤之義。佛性絕對,故最爲第一,無能逾越,亦不可以思念測度。若自念我得阿羅漢,便落于有诤,則是相對矣。若有人說,我見佛性,斯則未見佛性;回因爲佛性乃無所見,無所行,非思想言語所可及者。

  莊嚴淨土分第十

  若以肉眼觀此世界,乃爲五濁惡世,其中有戰爭,有以強淩弱者,有貧富懸殊,有刀兵水火,有饑馑瘟疫,互相鬥爭。然以金剛般若佛性觀之,則此世界皆爲一片淨土,此淨土即法身淨土,無善惡,無罪福,亦無死生可分。淨土即是人間,而非另有淨土存在。以佛性觀之即是淨土,非以佛性,則非淨土。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昔然燈佛爲釋迦受記:出華嚴經。釋迦佛原名爲矍昙,一次然燈佛過路,路心有泥,于是釋迦佛布發掩泥爲供養。時釋迦佛將其心得說出,然燈佛乃印證之,並受記曰:“汝于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寒山有偈雲:“嘗聞釋迦佛,親受然燈記,然燈與釋迦,只論後前智。”

  何謂“于法實無所得”?印證即然燈佛證明釋迦佛已見佛性,而非別有任何法門可以傳與釋迦,故曰即證。然燈佛代表本源自性,自性現成,故無所得。佛性本來圓滿完全,非因菩薩而莊嚴也。若有心求見佛性,求莊嚴佛土者,便是玷汙佛性。其實佛性本來如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故無所謂莊嚴與不莊嚴。

  楞嚴經雲:“一人發真歸源,十方世界悉皆消隕。”意謂若人能明心見性,山河大地皆消歸自己。十方世界皆是法身,五濁惡世變爲莊嚴淨土,此乃悟後境界,譬喻之詞,非謂世界真個消歸烏有也。自古以來見性成佛發真歸元之人甚多,何以世界不見消隕?此乃大錯。十方世界悉皆消隕之境界,惟明心見性方能知之,非普通人所可想像揣量也。

  “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乃四句偈。“應如是生靖淨心”,即應該如是而尋找佛性。“不應住色生心”,即吾人心中之生滅覺迷之境,所謂色者,如前念已滅。後念不起,中間是。儒家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書經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如是用功,皆非佛性也。“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即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惡是非皆已忘即,其中空無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說是“無記空”,二乘誤認爲涅槃境界,其實即“無始無明”。禅宗稱爲“無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謂“無極”,即此相境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即離卻止作任滅四病,“而生其心”,即修大乘法門,破無始無明而見佛性。應無所住,即心中不想一法,是空洞無物。是無始無明。要起一思想(六根任起一根)而破無始無明,即見常住真心矣。六祖雲:“善惡都莫思量,即應無所住,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怎麼用一念破無始無明?既不思善惡,怎麼再去看本來面目?六祖又雲:“善惡莫思量,自然到入無余涅槃。”善惡都不想。即空無所有,入無余涅槃即前所講見佛性也。自然得入無余涅槃即修大乘法門,破無始無明而見佛性。

  昔日六祖挑柴經過一處,聽見有人誦讀金剛經,聽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豁然開梧,明心見性。此即由耳根破無明見佛性,與釋迦佛夜睹明星,以眼根破無明見佛性乃一理。

  前所談及叁種明心見性之法門,即指示人必須先用功;而後乃能明心見性,若非藉用功,則六祖何以聽人念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能豁然明心見性耶?

  縱使人身如須彌山王,仍是相對之大,有限之大。佛所說法身是絕對者,無相者,不可以身量,才是絕對之大身。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福可分有爲福與無爲福,有爲福乃世福,是有盡者;有盡意即有成有壞,是相對者,有富必有貧,富是由貧而來。無爲福即指金剛般若佛性,無成亦無壞、亦無貧富可分。福勝者即永久不壞之福,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常樂我淨。一切世間之福實無可比。

  恒河沙雖多,乃相對之多,有限之多;以恒河沙七寶布施,得福雖多,仍是相對者,有限者。

  前相對布施所得之福德。乃有限者,落于因果報應之中,是有漏之福德,此經無一字一句不由自性流出,無一句離于絕對者;故爲他人說,使能證入絕對,則其福德亦是絕對者,無限者,故勝于相對之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何謂正教?正教者即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最上乘),如經中第二分以上之四句偈?吾人應當尊重而受持。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經代表絕對佛性,故應與佛塔廟同受崇敬供養。此段插入贊歎,以流助通。

  如能澈底了達此經之義,便可明心見性。如六祖慧能大師,聞人讀此經,即時開悟,證入絕對,胸中七通八達。

  此經是法寶,由法悟道,便是佛寶,明心見性後度化衆生,接引後學,便是僧寶;叁寶乃是一體者。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若人明心見性已,便堪受持第十叁分中最上乘之四個透叁句。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金剛般若波羅密,是絕對佛性,經中所說,無非發揮絕對妙理,使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凡未明心見性者,皆當奉持。蓋須菩提解空第一,時雖解悟,。尚未證悟。

  〔透叁句〕第一句波羅密;第二句佛性中無衆生,無此岸,亦無彼岸,故曰“即非波羅密”;第叁句由佛性發揮,則是真正成佛到達彼岸矣。

  對未明心見性者,故說般若波羅密,若已明心見性,則無所謂般若波羅密,因爲一切皆是絕對。無有名相,若能悟此,才能真正了解般若波羅密之義。

  佛性絕對,而說法乃相對者,佛爲引導衆生,故不惜利用相對法門,若衆生已明心見性,則相對之法不棄自棄,相對不能代表絕對也。故佛雲:“我四十九年說法,未會說著一字。”又雲:“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因爲絕對佛性,本不可說,故隨說隨加否定,使入于無余無漏涅槃。

  第一句微塵,即代表吾人心中之思想;第二句如來說非微塵,是指佛性中本無思想;然由佛性發揮,則如第叁句是名微塵,意即思想即是佛性。

  第一句世界,即指吾人眼所見之世界;第二句非世界,乃說明我人佛性中本無世界;然由佛性發揮,即是第叁句是名世界,即此世界已變爲法界矣,法界即是法身淨土。

  此遣依報,依即衆生依止之處,共業相感之報,明心見性後,依報皆還元爲佛性,惟佛性是依,惟佛性是報,微塵以至世界,皆變爲佛性,故佛說非微塵,非世界,但有其名,非有其實,是相對者。見佛性之後,則皆消歸絕對之本體矣。

  叁十二相即是肉體,即是非相者,乃指佛性之法身;是名叁十二相者,乃由法身發揮,則叁十二相之肉身,即化爲法身矣。

  此遣正報,叁十二相如來正報之身也。叁十二相是相對者,故不能代表佛性,但明…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