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P7

  ..续本文上一页。佛住世时,修小乘者居多,佛灭度后五百年,则小乘善根增长,于是大乘勃兴。能信绝对真理者,盖已于多世种植善根。机缘成熟,一念相应,便见本源自性,与如来同一法身,故如来悉知悉见。佛性绝对,无可限量故其福德亦无可限量。

  此等修大乘法门明心见性之众生,将相对还元为绝对,故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及法相与非法相,因为一切相对之相,皆已还元为绝对。未明心现性之众生,用脑筋以推测佛性,起心取相不离四相范围。认诸法为实,概属四相,认诸法为妄,亦属四相;何以故?皆脑筋作用也。

  凡所谓法者,皆是相对者。所以不应取法,亦不应取不正当之非法。法譬若渡筏,可藉以渡过相对之海,而到达绝对之彼岸,既达绝对,便须舍筏,若仍恋着于筏,则无法可达真正之彼岸,即为法所缚,不能脱身。佛之正法最后尚应否定,何况外道之非法耶?

  无得无说分第七

  何谓无得无说?释迦佛再次考试须菩提:佛性有无得耶?头上无须再安头,故须菩提答言:不也。佛性无有言语可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赵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经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释迦佛再考验须菩提,是否佛以外再有佛性?佛性是无可言说者。须菩提答云:“无、有、定法,皆是佛性。”昔有人问曰:“何为佛?”古德指向虚空。此意即“无”。“有”是佛性者,即宇宙万物皆是佛性。“定法”者,即无有变更,此即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性也。“无说法”,如释迦佛一次闭目默而不言而说心经。舍利弗问观音曰:“佛是何意?”观音答曰:“佛说心经。”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世尊一日升座,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便下座。世尊一日,因文殊在门外立,乃日,“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次,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于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否?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有法可说者,如黄蘗禅师,曾敬众于洪州开元寺。裴相国休,一日入寺行次,见壁画问寺主;“这画是什么?”寺主曰:“高僧真仪。”公日,“真仪可观,高僧何在?”寺主无对。公曰:“此间有禅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公遂请相见。曰:“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师曰:“请相公垂问。”公举前语,师朗声曰:“裴休!”公应诺。师曰:“在甚么处?”公当下知旨,如获髻珠。

  沩山灵佑禅师上堂:“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作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清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

  “如来所说法”者,即佛性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者,如非茶杯器皿可以示人。要人自己明心见性后方能知之。

  “不可说”佛性是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无有言辞。若用语言文字以发挥佛性,则无有是处。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非法”者,即佛经以外之一切法,若见佛性后,则佛经以外之一切问东拉西,瞋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捧喝,竖拂拈槌,皆变为佛性矣。

  “非非法”者,即人情上通不过之一切法,不能以道理而论。维摩诘经云:“菩萨行于非道,是名佛道。”非道者,即非以道理可讲者,是由佛性所流露出来者。无道理可讲即是佛性。

  〔南泉杀猫〕传灯录所载,南泉普愿禅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猫儿,道不得斩劫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赵州,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去。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盖南泉杀猫,乃说最上乘法,与释迦佛拈花示众无异。

  〔归宗斩蛇〕传灯录载,归宗智常禅师刈草次,有座主来参,值师锄草,忽见一条蛇,师以锄便镬。座主曰:“久向归宗,到来只见个粗行沙门。”师云:“是你粗。是我粗?”主云:“如何是粗?”竖起锄头。主云:“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主云:“与么则依而行之。”师云:“依而行之,即且置,你甚么处见我斩蛇?”归宗斩蛇,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拈花示众无别。

  〔丹霞烧木佛〕丹霞天然禅师,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焚之,人或讥之。师曰:“我烧取舍利。”人曰:“木头何有舍利?”霞曰:“无则再取两个烧”院主闻云,须眉堕落。盖丹霞烧木佛,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拈花示众无别。

  昔日有僧问一大德:“南泉斩猫,归宗斩蛇,意旨如何?”大德用柱杖赶僧,即呼僧名。僧同首应曰:“唯”,大德即告僧曰;“南泉斩猫,归宗斩蛇即此意旨。”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何谓无为法及有为法?小乘中乘名有为法,世间法亦属有为法,有生死变坏者即有为法。若人得见佛性,超脱生死,即名无为。

  绝对佛性,是自己原因,非因他原因而有,亦非因他原因而无,本来即绝对完全。故无所谓“得”。亦无可说。若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佛性乃为可得之物。既为可得,则亦可失。若然则为有定,有限,相对之物,而非绝对无限者矣。若佛性可以思想语主言而表达者,则其应有一定之状态可以形容;若然,便为有限者,相对者,而非绝对者矣。

  释迦佛说法,皆由自性绝对本体流出,绝对本体,本自圆成,故不可取舍,不可言说;亦不属于“法”与“非法”。何以故?因一切明心见性之贤圣,皆以自性本性发挥妙理,说法不离自性,故曰“无为”。虽是无为,而不尽有为;佛性虽无差别,而能善分别诸法;使差别者消归于绝对之无差别本体,一切皆还元为绝对也。

  依法出生分第八

  依照大乘法门而修,即可得见佛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其数虽多,然可以数量计算,仍是有限者,相对者;故其福德亦是相对者。至若此经所说,虽一字一句,皆是自性流露,是绝对者,不可以数量计算,故是无限者。凡因闻此经而证入绝对者,便可成佛,故功德无可限量。然绝对佛性本来圆成,佛法如指,是相对者,佛性如月,是绝对者,因指见月,指之本身非月也。指是相对者,而月是绝对者。由相对以入绝对,既入绝对之后,则相对者应舍弃,故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一相”即指金刚般若之佛性,“无相”是指四果,四果皆属假名,须陀洹为初果,释为入流。何谓入流?曰:思想一起即有眼耳鼻舌身意,而变为色香味触法。是故入流即吾人思想一起,即已转变。思想一起乃一切善恶,世间种种形色,千变万化,无有一定。思想有千变万化,而佛性乃永无变化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此云入流,以根不入尘故,又名预流,以初至圣流故。亦名逆流,以逆生死流故。复名抵债,谓不受业债故。有出有入,是相对者,即脑筋作用,若自己想念:我之根不入尘,则仍是自己脑筋作用,有出入相,未见佛性。见佛性者,根尘皆还元为佛性?故无有出入。任其根也好,尘也好,佛性加如不动,出同无出。入同无入;往来自由,无挂无碍,是真明心见性者。此明初果无所得。

  二果名斯陀含,译为一来。何谓一来?思想起已,再将思想拉回来,如是名为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者,即金刚般若佛性,既无去,亦无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思想一度往来,故名一来。不过一度起念,便断惑证果。此亦是脑筋作用,是相对者。佛性绝对本体不起念,无惑可断,无往无来,念同无念、起念亦是佛性,故斯陀含果,实无所得。若有所得,便落四相窠臼,而非见性。此明二果非绝对。

  三果阿那含,即不来。何谓不来?即思想起已,不要其返来。实无不来,即金刚般若佛性,本无来去。然而所思想起已,不要其返来,此与佛性毫无关系。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罗汉为四果,何谓阿罗汉?即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断灭,经云:“杀贼”意即将六贼完全消灭,即将心中思想断灭,而成为空无所有境界…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