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P7

  ..續本文上一頁。佛住世時,修小乘者居多,佛滅度後五百年,則小乘善根增長,于是大乘勃興。能信絕對真理者,蓋已于多世種植善根。機緣成熟,一念相應,便見本源自性,與如來同一法身,故如來悉知悉見。佛性絕對,無可限量故其福德亦無可限量。

  此等修大乘法門明心見性之衆生,將相對還元爲絕對,故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以及法相與非法相,因爲一切相對之相,皆已還元爲絕對。未明心現性之衆生,用腦筋以推測佛性,起心取相不離四相範圍。認諸法爲實,概屬四相,認諸法爲妄,亦屬四相;何以故?皆腦筋作用也。

  凡所謂法者,皆是相對者。所以不應取法,亦不應取不正當之非法。法譬若渡筏,可藉以渡過相對之海,而到達絕對之彼岸,既達絕對,便須舍筏,若仍戀著于筏,則無法可達真正之彼岸,即爲法所縛,不能脫身。佛之正法最後尚應否定,何況外道之非法耶?

  無得無說分第七

  何謂無得無說?釋迦佛再次考試須菩提:佛性有無得耶?頭上無須再安頭,故須菩提答言:不也。佛性無有言語可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趙州和尚雲:“佛之一字,吾不喜聞。”經雲:“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釋迦佛再考驗須菩提,是否佛以外再有佛性?佛性是無可言說者。須菩提答雲:“無、有、定法,皆是佛性。”昔有人問曰:“何爲佛?”古德指向虛空。此意即“無”。“有”是佛性者,即宇宙萬物皆是佛性。“定法”者,即無有變更,此即無上正等正覺之佛性也。“無說法”,如釋迦佛一次閉目默而不言而說心經。舍利弗問觀音曰:“佛是何意?”觀音答曰:“佛說心經。”

  世尊因外道問:“不問有言,不問無言。”世尊良久,外道歎曰:“世尊大慈大悲,開我迷雲,令我得入。”作禮而去。阿難問佛:“外道得何道理,稱贊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世尊一日升座,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便下座。世尊一日,因文殊在門外立,乃日,“文殊,文殊!何不入門來?”文殊曰:“我不見一法在門外,何以教我入門?”世尊一日升座,大衆集次,文殊白椎曰:“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僧問古德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有人不許,雲是邪說;亦有信者,雲不思議,不知若爲?”師曰:“此蓋普賢文殊境界,非諸凡小而能信受,皆與大乘了義經意合。”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于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豈非法身否?又般若經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黃花既不越于色,豈非般若乎?深遠之言,不省者難爲措意。”

  有法可說者,如黃蘗禅師,曾敬衆于洪州開元寺。裴相國休,一日入寺行次,見壁畫問寺主;“這畫是什麼?”寺主曰:“高僧真儀。”公日,“真儀可觀,高僧何在?”寺主無對。公曰:“此間有禅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執役,頗似禅者。”公遂請相見。曰:“休適有一問,諸德吝辭,今請上人代酬一語。”師曰:“請相公垂問。”公舉前語,師朗聲曰:“裴休!”公應諾。師曰:“在甚麼處?”公當下知旨,如獲髻珠。

  沩山靈佑禅師上堂:“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僞,無背無面,作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只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清渟,清淨無爲,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

  “如來所說法”者,即佛性乃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者,如非茶杯器皿可以示人。要人自己明心見性後方能知之。

  “不可說”佛性是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無有言辭。若用語言文字以發揮佛性,則無有是處。經雲:“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非法”者,即佛經以外之一切法,若見佛性後,則佛經以外之一切問東拉西,瞋喜打罵,說是說非,擎拳舉指,或行捧喝,豎拂拈槌,皆變爲佛性矣。

  “非非法”者,即人情上通不過之一切法,不能以道理而論。維摩诘經雲:“菩薩行于非道,是名佛道。”非道者,即非以道理可講者,是由佛性所流露出來者。無道理可講即是佛性。

  〔南泉殺貓〕傳燈錄所載,南泉普願禅師,因東西兩堂各爭貓兒,師遇之,白衆曰:“道得即救貓兒,道不得斬劫也。”衆無對,師便斬之。趙州自外歸,師舉前語示趙州,趙州乃脫履安頭上而去。師曰:“汝適來若在,即救得貓兒也。”蓋南泉殺貓,乃說最上乘法,與釋迦佛拈花示衆無異。

  〔歸宗斬蛇〕傳燈錄載,歸宗智常禅師刈草次,有座主來參,值師鋤草,忽見一條蛇,師以鋤便镬。座主曰:“久向歸宗,到來只見個粗行沙門。”師雲:“是你粗。是我粗?”主雲:“如何是粗?”豎起鋤頭。主雲:“如何是細?”師作斬蛇勢。主雲:“與麼則依而行之。”師雲:“依而行之,即且置,你甚麼處見我斬蛇?”歸宗斬蛇,乃說最上乘法門,與釋迦拈花示衆無別。

  〔丹霞燒木佛〕丹霞天然禅師,遇天大寒,師取木佛焚之,人或譏之。師曰:“我燒取舍利。”人曰:“木頭何有舍利?”霞曰:“無則再取兩個燒”院主聞雲,須眉墮落。蓋丹霞燒木佛,乃說最上乘法門,與釋迦拈花示衆無別。

  昔日有僧問一大德:“南泉斬貓,歸宗斬蛇,意旨如何?”大德用柱杖趕僧,即呼僧名。僧同首應曰:“唯”,大德即告僧曰;“南泉斬貓,歸宗斬蛇即此意旨。”

  “一切聖賢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何謂無爲法及有爲法?小乘中乘名有爲法,世間法亦屬有爲法,有生死變壞者即有爲法。若人得見佛性,超脫生死,即名無爲。

  絕對佛性,是自己原因,非因他原因而有,亦非因他原因而無,本來即絕對完全。故無所謂“得”。亦無可說。若說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佛性乃爲可得之物。既爲可得,則亦可失。若然則爲有定,有限,相對之物,而非絕對無限者矣。若佛性可以思想語主言而表達者,則其應有一定之狀態可以形容;若然,便爲有限者,相對者,而非絕對者矣。

  釋迦佛說法,皆由自性絕對本體流出,絕對本體,本自圓成,故不可取舍,不可言說;亦不屬于“法”與“非法”。何以故?因一切明心見性之賢聖,皆以自性本性發揮妙理,說法不離自性,故曰“無爲”。雖是無爲,而不盡有爲;佛性雖無差別,而能善分別諸法;使差別者消歸于絕對之無差別本體,一切皆還元爲絕對也。

  依法出生分第八

  依照大乘法門而修,即可得見佛性。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其數雖多,然可以數量計算,仍是有限者,相對者;故其福德亦是相對者。至若此經所說,雖一字一句,皆是自性流露,是絕對者,不可以數量計算,故是無限者。凡因聞此經而證入絕對者,便可成佛,故功德無可限量。然絕對佛性本來圓成,佛法如指,是相對者,佛性如月,是絕對者,因指見月,指之本身非月也。指是相對者,而月是絕對者。由相對以入絕對,既入絕對之後,則相對者應舍棄,故曰:“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一相”即指金剛般若之佛性,“無相”是指四果,四果皆屬假名,須陀洹爲初果,釋爲入流。何謂入流?曰:思想一起即有眼耳鼻舌身意,而變爲色香味觸法。是故入流即吾人思想一起,即已轉變。思想一起乃一切善惡,世間種種形色,千變萬化,無有一定。思想有千變萬化,而佛性乃永無變化者。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此雲入流,以根不入塵故,又名預流,以初至聖流故。亦名逆流,以逆生死流故。複名抵債,謂不受業債故。有出有入,是相對者,即腦筋作用,若自己想念:我之根不入塵,則仍是自己腦筋作用,有出入相,未見佛性。見佛性者,根塵皆還元爲佛性?故無有出入。任其根也好,塵也好,佛性加如不動,出同無出。入同無入;往來自由,無挂無礙,是真明心見性者。此明初果無所得。

  二果名斯陀含,譯爲一來。何謂一來?思想起已,再將思想拉回來,如是名爲一往來,而實無往來者,即金剛般若佛性,既無去,亦無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梵語斯陀含,此雲一來,思想一度往來,故名一來。不過一度起念,便斷惑證果。此亦是腦筋作用,是相對者。佛性絕對本體不起念,無惑可斷,無往無來,念同無念、起念亦是佛性,故斯陀含果,實無所得。若有所得,便落四相窠臼,而非見性。此明二果非絕對。

  叁果阿那含,即不來。何謂不來?即思想起已,不要其返來。實無不來,即金剛般若佛性,本無來去。然而所思想起已,不要其返來,此與佛性毫無關系。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阿羅漢爲四果,何謂阿羅漢?即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斷滅,經雲:“殺賊”意即將六賊完全消滅,即將心中思想斷滅,而成爲空無所有境界…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