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檀那曰:“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尔时须达多遂往见佛。佛为说法,须达多闻已,获须陀洹。因请佛曰:“惟愿临顾,至舍卫国,受我微供。世尊受请,达多回国,布金买园,只陀因而发心施树,故云只树给孤独园也。
“比丘”,梵语,此云乞士,亦云怖魔,又云破恶。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性绝对,超越世间,至尊至重,故曰世尊。佛制出家之士,过午不食,今食时者,即午前应食之时也。
次等者,不拣贫富,无分净秽,挨次而乞也。已者,不论有缘无缘,七家则已,又或不限人家,满钵则已。
以上序分竟,下正宗分开始。
善现启请分第二(即须菩提问佛关于明心见性之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梵语须菩提。亦名苏补底,此云空生,或云善现,又名善吉。或云妙生,以初生时,宝藏顿空,相者占之,此子善吉,七日之后,家珍复现,故云善现。因含多义,存梵不翻。长者,即以其德腊俱高也,乃舍卫国人,鸠留长者之子,解空第一,此经发挥真空绝对妙理,故非须菩提无以激发唱酬也。
偏袒右肩者,乃彼方仪制,以表敬也。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诸菩萨对于真如绝对妙理,或解悟或证悟,皆已入大乘之门,无须再谈调伏之事。惟为使一般善男信女,初发大乘心者,易于趋向起见,故仍有此问。问应该如何修行才能使此心得到安住,破相对而入绝对。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梵语,此翻无上正等正觉。即谓佛性无有任何物可比,是绝对之意即无生死,无来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如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无有对比。”相对者即有生死。云何应住,意即吾人应该如何去住?云仰降伏其心,意即如何才能解决死之问题。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赞须菩提,并答言:“汝所问者即如何能见佛性,如何解决生死问题,现在吾将汝所提之问题一一解答:发即寻觅之意,若人欲见佛性,即应如是去做。如是降伏其心,即指解决生死问题。“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即彼等以欣喜之心而听佛所开示。
大乘正宗分第三
金刚经乃大乘法,而明非小乘二乘。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修大乘者入无余涅槃,不断六根,亦不断一念无明,而惟破无始无明,得见佛性。小乘二乘名有余涅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须菩提:若人欲解决死生问题,应先明了佛性。卵者想生,胎从情欲,湿生合感,化生应离。“有色”即眼所见之一切。“无色”,即眼所不能见者。“有想”即心中所想者,“无想”即心中不想,“非有想”即不着一切想,“非无想”即一切思想皆断,空无所有。如此用功皆非见佛性之道。必须修行大乘法门,入于无余涅槃,方能得见佛性。修大乘法门,如前所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意即依佛性而看,则实无佛可成,亦无众往可度。佛性本来是佛,不须头上安头。若人误认四相为佛性者,则非菩萨。四相之讨论已如前述,兹不再述。
“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等,皆相对者也。有色是一念无明,无色是无始无明;有想是一念无明,无想是无始无明。有无是相对者,舍有归无,由无生有,循环返复,便是轮回生死,无有了期,故应破之,使入于绝对。一切相对皆还原为绝对,无能例外。故曰:“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减度之。”然一切相对者皆是脑筋妄想,四相作用,如空华梦境,本无体性,一经打破,还原为绝对,则恍然大悟,原来除绝对之外,本无所谓相对。众生本来是佛,佛性圆满现成;无证无得,不假造作,故曰:“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菩萨已明心见性,一切皆是佛性作用,而非脑筋作用。倘若菩萨仍有脑筋作用,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四相乃相对者,相对未除,则不能入于绝对。既未自度,则不能度人,故亦不能名为菩萨。佛性乃绝对者,其中无四相,四相即脑筋作用。然若故意不加分别,则仍是脑筋作用。而非佛性。
昔有法师讲金刚经,解释“无人相,无我相”即不分别不执你我,适有庞居士发问曰:“若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若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莫答,欲下座,居士送一偈曰:“无我亦无人,怎么有亲疏?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劝君休离座,何以直求真;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呈。”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妙行无住,约吾人之佛性发挥,则一切不住,云何一切不住?曰:终日说法,佛性无话可说;终日度众生,佛性无众生可度。佛说:“吾四十九年说法,会说着一字。”若见佛性已,则日日度生说法,而明了佛性是无言无说者。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何谓“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即由佛性所流露之佛法,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释迦佛所指出之止、作、任、灭四条错路,应当远离。四条错路已如前述,兹讲修大乘之三种法门:即普度众生之三种布施:第一财布施;第二法布施;第三无畏布施是也。菩萨布施不住于相,终日说法,无法可说,佛性不说法,不布施,亦不度坐,此之谓无畏布施。
脑筋是相对者,故有相有住;佛性是绝对者,故无相,亦无所住。有相有住,则有限;无相无住,则是无限。是故住相布施,功德有限,而不住相布施,则是由绝对佛性流露出来之大慈大悲,乃不可思议之无限功德。布施为六波罗密之首,故举一以概其余。
昔梁武帝问达摩曰:“朕自即位以来,造像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摩曰:“无有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盖谓其为住杷布施也。
六祖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盖谓佛性绝对,故功德亦绝对,不可限量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欲见佛,佛之三十二相乃必坏之肉体。吾人之肉体必将坏灭,非属我者。释迦佛问波斯匿王曰:“将来汝欲如何见佛?”波斯匿王曰:“我观我身中之实相。”实相即佛性,无前际,无中际,无后际。前际已过;中际不住;后际未来,见佛亦然。释迦乃称赞王曰:“如是则汝真正见佛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段乃释迦佛以如来身相为题,考验须菩提之心得,然后印证须菩提已见佛性矣。”
佛问须菩提言:“见肉体是否佛耶?”须菩提答云:“不也。”佛法可分两类:一、世事无常,即宇宙人生皆为有生有灭者。二、常乐我净,无有生灭,宇宙万物可坏,而此常乐我净之佛性永远不坏。若见“诸相”,即宇宙万象,“非相”即指佛性。由佛性发挥,则宇宙万物皆鎔化为佛性矣。如是宇宙万物即为如来,此即如前所讲最上乘之透三句。
“身相”即肉身,是相对者,如来即法身,是绝对者,相对不能表象绝对,故“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至如来法身,遍满十方,无所不在,故非身相。若有身相可见,则是相对者,因为凡所有相,皆脑筋见闻觉知之作用,变幻无准,可以比较度量而知,故非真实。倘能打破无始无明,一切相对皆还元为绝对。则见“诸相非相”,离四句,绝百非,自性如如不动,不受薰染,无有变易,即见如来法身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
何谓正信及非正信?大乘最上乘即正信,小乘二乘即非正信。明白大乘与最上乘者甚为希有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若佛灭度五百年后尚有人能了解金刚经者,则此人已得无量福德,无量福德即指金刚般若佛性,万德庄严,此人即无四相。“无法相”,即指有生有灭,有生灭者即是小乘二乘之法。亦无“非法相”即指无不正当之法门。“若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人若以脑筋测度佛性,即是四相。“若取法相”,即走错路而修止作任灭。如是即着四相。“若取非法相”。若修不正当之法门,亦是着四相。绝对法身既不可以身相见,亦不可以脑筋推测,或言语表达;故浅根众生不易信入…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