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P6

  ..續本文上一頁檀那曰:“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爾時須達多遂往見佛。佛爲說法,須達多聞已,獲須陀洹。因請佛曰:“惟願臨顧,至舍衛國,受我微供。世尊受請,達多回國,布金買園,只陀因而發心施樹,故雲只樹給孤獨園也。

  “比丘”,梵語,此雲乞士,亦雲怖魔,又雲破惡。梵語僧伽耶,此雲和合衆。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性絕對,超越世間,至尊至重,故曰世尊。佛製出家之士,過午不食,今食時者,即午前應食之時也。

  次等者,不揀貧富,無分淨穢,挨次而乞也。已者,不論有緣無緣,七家則已,又或不限人家,滿缽則已。

  以上序分竟,下正宗分開始。

  善現啓請分第二(即須菩提問佛關于明心見性之事。)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梵語須菩提。亦名蘇補底,此雲空生,或雲善現,又名善吉。或雲妙生,以初生時,寶藏頓空,相者占之,此子善吉,七日之後,家珍複現,故雲善現。因含多義,存梵不翻。長者,即以其德臘俱高也,乃舍衛國人,鸠留長者之子,解空第一,此經發揮真空絕對妙理,故非須菩提無以激發唱酬也。

  偏袒右肩者,乃彼方儀製,以表敬也。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諸菩薩對于真如絕對妙理,或解悟或證悟,皆已入大乘之門,無須再談調伏之事。惟爲使一般善男信女,初發大乘心者,易于趨向起見,故仍有此問。問應該如何修行才能使此心得到安住,破相對而入絕對。

  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梵語,此翻無上正等正覺。即謂佛性無有任何物可比,是絕對之意即無生死,無來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如華嚴經雲:“譬如真如,無有對比。”相對者即有生死。雲何應住,意即吾人應該如何去住?雲仰降伏其心,意即如何才能解決死之問題。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贊須菩提,並答言:“汝所問者即如何能見佛性,如何解決生死問題,現在吾將汝所提之問題一一解答:發即尋覓之意,若人欲見佛性,即應如是去做。如是降伏其心,即指解決生死問題。“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即彼等以欣喜之心而聽佛所開示。

  大乘正宗分第叁

  金剛經乃大乘法,而明非小乘二乘。修小乘斷六根,修中乘斷一念無明。修大乘者入無余涅槃,不斷六根,亦不斷一念無明,而惟破無始無明,得見佛性。小乘二乘名有余涅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告須菩提:若人欲解決死生問題,應先明了佛性。卵者想生,胎從情欲,濕生合感,化生應離。“有色”即眼所見之一切。“無色”,即眼所不能見者。“有想”即心中所想者,“無想”即心中不想,“非有想”即不著一切想,“非無想”即一切思想皆斷,空無所有。如此用功皆非見佛性之道。必須修行大乘法門,入于無余涅槃,方能得見佛性。修大乘法門,如前所講。“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意即依佛性而看,則實無佛可成,亦無衆往可度。佛性本來是佛,不須頭上安頭。若人誤認四相爲佛性者,則非菩薩。四相之討論已如前述,茲不再述。

  “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等,皆相對者也。有色是一念無明,無色是無始無明;有想是一念無明,無想是無始無明。有無是相對者,舍有歸無,由無生有,循環返複,便是輪回生死,無有了期,故應破之,使入于絕對。一切相對皆還原爲絕對,無能例外。故曰:“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減度之。”然一切相對者皆是腦筋妄想,四相作用,如空華夢境,本無體性,一經打破,還原爲絕對,則恍然大悟,原來除絕對之外,本無所謂相對。衆生本來是佛,佛性圓滿現成;無證無得,不假造作,故曰:“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菩薩已明心見性,一切皆是佛性作用,而非腦筋作用。倘若菩薩仍有腦筋作用,則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此四相乃相對者,相對未除,則不能入于絕對。既未自度,則不能度人,故亦不能名爲菩薩。佛性乃絕對者,其中無四相,四相即腦筋作用。然若故意不加分別,則仍是腦筋作用。而非佛性。

  昔有法師講金剛經,解釋“無人相,無我相”即不分別不執你我,適有龐居士發問曰:“若無我相,誰人講金剛經?若無人相,誰人聽金剛經?”講者莫答,欲下座,居士送一偈曰:“無我亦無人,怎麼有親疏?金剛般若性,外絕一纖塵,勸君休離座,何以直求真;我聞並信受,總是假名呈。”

  妙行無住分第四

  妙行無住,約吾人之佛性發揮,則一切不住,雲何一切不住?曰:終日說法,佛性無話可說;終日度衆生,佛性無衆生可度。佛說:“吾四十九年說法,會說著一字。”若見佛性已,則日日度生說法,而明了佛性是無言無說者。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何謂“應無所住,行于布施”?即由佛性所流露之佛法,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釋迦佛所指出之止、作、任、滅四條錯路,應當遠離。四條錯路已如前述,茲講修大乘之叁種法門:即普度衆生之叁種布施:第一財布施;第二法布施;第叁無畏布施是也。菩薩布施不住于相,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佛性不說法,不布施,亦不度坐,此之謂無畏布施。

  腦筋是相對者,故有相有住;佛性是絕對者,故無相,亦無所住。有相有住,則有限;無相無住,則是無限。是故住相布施,功德有限,而不住相布施,則是由絕對佛性流露出來之大慈大悲,乃不可思議之無限功德。布施爲六波羅密之首,故舉一以概其余。

  昔梁武帝問達摩曰:“朕自即位以來,造像寫經度僧不可勝數,有何功德?”達摩曰:“無有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蓋謂其爲住杷布施也。

  六祖雲:“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蓋謂佛性絕對,故功德亦絕對,不可限量也。

  如理實見分第五

  欲見佛,佛之叁十二相乃必壞之肉體。吾人之肉體必將壞滅,非屬我者。釋迦佛問波斯匿王曰:“將來汝欲如何見佛?”波斯匿王曰:“我觀我身中之實相。”實相即佛性,無前際,無中際,無後際。前際已過;中際不住;後際未來,見佛亦然。釋迦乃稱贊王曰:“如是則汝真正見佛矣。”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此段乃釋迦佛以如來身相爲題,考驗須菩提之心得,然後印證須菩提已見佛性矣。”

  佛問須菩提言:“見肉體是否佛耶?”須菩提答雲:“不也。”佛法可分兩類:一、世事無常,即宇宙人生皆爲有生有滅者。二、常樂我淨,無有生滅,宇宙萬物可壞,而此常樂我淨之佛性永遠不壞。若見“諸相”,即宇宙萬象,“非相”即指佛性。由佛性發揮,則宇宙萬物皆鎔化爲佛性矣。如是宇宙萬物即爲如來,此即如前所講最上乘之透叁句。

  “身相”即肉身,是相對者,如來即法身,是絕對者,相對不能表象絕對,故“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至如來法身,遍滿十方,無所不在,故非身相。若有身相可見,則是相對者,因爲凡所有相,皆腦筋見聞覺知之作用,變幻無准,可以比較度量而知,故非真實。倘能打破無始無明,一切相對皆還元爲絕對。則見“諸相非相”,離四句,絕百非,自性如如不動,不受薰染,無有變易,即見如來法身矣。

  正信希有分第六

  何謂正信及非正信?大乘最上乘即正信,小乘二乘即非正信。明白大乘與最上乘者甚爲希有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爲實,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若佛滅度五百年後尚有人能了解金剛經者,則此人已得無量福德,無量福德即指金剛般若佛性,萬德莊嚴,此人即無四相。“無法相”,即指有生有滅,有生滅者即是小乘二乘之法。亦無“非法相”即指無不正當之法門。“若心取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人若以腦筋測度佛性,即是四相。“若取法相”,即走錯路而修止作任滅。如是即著四相。“若取非法相”。若修不正當之法門,亦是著四相。絕對法身既不可以身相見,亦不可以腦筋推測,或言語表達;故淺根衆生不易信入…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