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即,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说是无记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其实即“无始无明”。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谓“无极”,即此境界。
以上四相皆是有为法,皆非究竟。故金刚经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圆觉经云:“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金刚经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乃指四种境界俱非正法也。浅识之流每谓“三教同源”,若能明此四相精义,则知三教相隔不啻天渊也。
因犯止、作、任、灭四病便错认见闻觉知为佛性。以上所举四项,如能了解于心,则佛性断非如一般人所测度玄之又玄,空而非空,无可寻着,但以断六根,破妄念,入于四病,堕于四相,所能达到。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鍼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然则何谓“我相”乎?我相者,即指众生修行时,心中所证之一种境界也,然此所证,并非实证,乃误证也。谓误证“我相”境界以为“自性”也,譬如有人用功之时,停止六根作用,使不为外界事物所影响,此时百骸调适,四肢絃缓,忽忘我身,然用鍼艾刺炙,方觉有此肉体。此种清净舒适境界,其心自以为已证如来之“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矣,其实皆是“我相”境界也。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证悟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然别“人相”果何如乎?亦是众生修行时所悟证之一境界也。众生初悟证“我相”,既而悟“我相”之非“自性”,乃又起一念,不复认我,并将前所悟证之非我,俱予遣除,自以为超过一切证者,已见“自性”,殊不知此境界悉为“人相”境界。甚至其心以为圆悟涅槃,亦是脑筋思想作用,皆名“人相”。“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然则众生相又何如乎?“众生相”者,乃众生修行时,悟我相人相之非,俱加屏遣,入于二相所不及之境界也。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既云众生,则非我非彼矣。修行者脑筋所能证悟之境,皆为我人,而我人所不能及之境,则为“众生相”之境界。所谓“前念已灭,念后未起,中间是”是也。“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然则“寿命相”又如何乎?“寿命相”者,谓众生修行时,屏弃我相人相众生相,入于空无所有境界、此境界乃一切业智所不能闻见,终如命根一样,虽然空寂,终自存续,故名“寿命相”。盖因前三相,既自觉其为尘垢而去之,然此之觉相,亦未离于尘垢也;如汤销冰,冰已不存,而汤仍存。所谓“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也。“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真妄先后辨
真如无明,孰先孰后?曰:真如无始无明、见、欲、色、有,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乃同时而有者,故无先后之分。譬如金矿,金石混合,同时而有;然若将金炼出,则金永不变矿。众生若断除无明,则永远为佛,永不起妄。圆觉经云:“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雌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金刚经乃以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方便为用。
往昔注解金刚者,有人以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如此则完全落于空无所有。此理乃仿老子之“无能生有,有复归无”之说。“不执着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皆出庄子南华经,如云:“天地与吾并生,万物与吾为一。”“一念觉是佛,一念迷是众生”,乃孟子“良知良能”之理。“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能知真知妄,即真功夫”。出老子道德经,无相,无住,离相三句佛经中无此语。吾人何能以不分别不执着耶?木石则无分别,亦无执着。维摩诘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婆伽婆〕涅槃经云:“婆伽名破,婆名烦恼。”
报恩经亦云:“婆伽名破,婆名烦恼。”
圆觉经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皆指破住地烦恼,住地无明,而非指破起之烦恼,起之妄念无明。
不起之烦恼是恒久潜伏者,然一旦被破,则永远断灭;
起之烦恼是暂时者,起已复灭,灭已又生。
讲述佛法应以佛经解释佛经方为正确,若以老庄孔孟之理解释佛法,则终是错误;以脑筋来测度佛性亦属错误。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即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无始无明)。”
此节再申明用脑筋思想窥测佛性之误,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乃属绝对者,非言语思想之可及。所谓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等等,不过是方便假名而已。佛性中本无此等事,亦无此等名也。莫说思惟无法测度佛性不思议境界,即使诸声闻(即小乘)人以断灭六根工夫所圆之境界,虽将身心语言断灭而尽,亦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指二乘净缘境界,非无余涅槃)境界,何况以普通思惟心,而欲测度“圆觉境界”者乎?此等人有如取萤火以烧须弥山,终不能烧着。故以轮回之心,生轮回之见,而妄冀能入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也。故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即无始无明)。
金刚经在中国民间乃最普通流行之一部经,凡为信佛者,莫不诵读此经,是故若言此经乃家喻户晓者,亦未尝不可也。然因金刚经乃解决死生大事之要诀,且其文义尤为佶屈深窈,故须细心审详研讨,切勿以文长而生厌倦。为欲了悟生死而破无明,则非粗心大意念诵一遍,或匆促流览一旖所能得也。学者宜黾勉之。
以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题解释已毕,兹开始讲述经之本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比经自传入我国,凡经五代六师翻译:
一、罗什于姚秦时居草堂寺,所译名金刚般若;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时住永宁寺,所译与什同名;三、真谛于陈朝住广州制止寺,所译名亦同上;四、笈多于隋朝住东都上林园,所译名金刚能断般若;五、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还国,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译名能断金刚般若;六、义净于天后证圣乙未还国,至睿宗景云二年,译名与奘师同。今所传本,乃罗什弘始四年居草堂寺译者也。梵语鸠摩罗,此云童寿,谓童年有耆德,什乃华言,即善此方文字之意,华梵合举,故曰罗什。
法会因由分第一 17.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善现启请分第二 18.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大乘正宗分第三 19.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妙行无住分第四20.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如理实见分第五 21.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正信希有分第六 22.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无得无说分第七 23.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依法出生分第八 24.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一相无相分第九 25.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庄严净土分第十 26.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27.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28.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29.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30.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31.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32.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法会因由分第一
金刚经之三十二分,乃梁昭明太子所分。法会因由者,即金刚经法会之起始经过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释迦如来临入涅槃时,其弟子问佛日,“佛灭度后,佛所说一切教法应以何语为首?佛告彼日:“应以如是我闻”而为开首。意即我闻于佛者如是,非私意也。
“舍卫国”,此云闻物,亦名丰德,又云名称。乃波斯匿王之都,以文物丰盛驰名遐迩,其国人最重哲理,如古之希腊然。
“只”即只陀,此云战胜。太子之名。波斯匿王与外国交兵,得胜之日生此太子,因赐是名。如此方叔孙胜敌,以名其子。树乃太子所施,故名只树。
“给孤独”,梵语须达多,此云乐施。园主之名。盖舍卫王臣,初未知佛,因须达多入王舍城,寄止珊檀那家,时珊檀那中夜而起,庄严宅舍,营办肴(食+善)。须达多闻已,即起问言:“大士欲请国王耶?”答言:“请佛,无上法王。”须达闻已,身毛皆竖。复问:“何以名佛?”珊檀那遂广为说佛功德。须达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所?”珊…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