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然由佛性发挥则色身亦是佛性。
金刚经第二十三分云:“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善法即指无为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从佛性而观,则无为之善亦无;然由佛性而发挥,则是真正之无为善法,真正之自由平等,真正之大解脱也。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是名诸相。”诸相即宇宙中一切所能见者;非相意即佛性中本无诸相;然依佛性观之则一切诸相即是佛性。
第二十五分云:“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凡夫即指一切世人,佛性中既无人之存在,则何凡圣之有哉?然由佛性而言则凡夫即佛,佛与凡夫无有差别。
第三十分云:“佛说微尘众。”微尘乃指吾人心中之种种思想而言,若按佛性而论,本无微尘想;然依佛性而观,则一切微尘思想皆是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具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经云:“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指秽土而言,若由金刚般若之佛性观之,则佛性中无世界;然依遍满虚空之法身而言,则此世界即为净土。“一合相”是指身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法身即净土,净土即法身。宇宙森罗万象,皆是法身,皆是净土。“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古往今来明心见性者之法身遍满虚空,无所不在,世界有坏,金刚般若则永远不坏。释迦佛临入涅槃其弟子问曰:“佛涅槃后将在何处?”佛云:“我今安住常寂光,名大般涅槃。”“常寂光”即法身净土之一台相。“大般涅槃”即不生不死,不来不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
金刚经中之四句偈亦甚难懂。第一四句偈在第六分。如经云:“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第二四句偈在第十分。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昧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三四句偈在第十三分。经云:“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第四四句偈在二十一分,如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最难明白者即四相。经云:“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四相之道理,任吾人随认一相即是错认佛性,因为四相并非佛性。涅槃经云:“众生如旅客,佛乃指路人,常于三岔路,等候人经过,指示其方向,以免入迷途。”错路有四条,名曰四病,若人走错即不能得见佛性,远离此四条错路,即是正当之路,此正路即佛在二千余年前已指示吾人者。所谓四条错路。走错即是四相。未见佛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佛性已即吾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金刚经第三十二分云:“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吾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即知见之意,佛性本无四相。然由佛性而发挥,则四相即佛性。未见佛性时乃错认四相为佛性,见佛性后则四相即为佛性。
金刚经第三十一分云:“所言法相者”,即指人之知见。在佛性中本无若何知见,故曰:“如来说即非法相”;然由佛性而发挥,则一切法相即是真知真见。故曰:“是名法相”。般若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知无所知即真知。”无所见、无所知者,乃指佛性本体而言。修大乘者用功不得其法,则会产生四种病。四病即作、止、任、灭。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照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明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兹将四病分别阐明如下:
一、作病,修行者,为求圆觉佛性,操心太急,用脑筋去揣量测度,或执意修种种善行,心中每起一恶念时,即刻改作一段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染是识,净是智,一念迷是众生,一念悟是佛,舍妄取真。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众福之门。(以上诸言非出于佛经,乃由孟子之良知良能脱胎而来。)“以妄除妄”,佛经中并无此说。乃从南华经脱胎而来,南华经云:“遣之又遣”,即此意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经中无此语。“小是有,始是空,终是不有不空,顿是即有即空,圆是不有而有,不空而空。”小、始、终、顿、圆之五教义,查各佛经无有载及,以上两节皆由老子道德经脱胎而来。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由真起妄,返妄归真。”佛经无此语、而是老子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佛性如明镜,妄念如灰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佛经中无此说,也是由老子道德经脱胎者。“真如受薰染”,佛经中亦无此说,也是由老子道德经脱胎而来。“真如不守本性。”佛经中亦无此说。“真如缘起”,佛经中亦无,皆是由老子道德经而来。
以上五节皆出老子道德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心法双忘,人法双泯”,佛经无载,乃从南华经之“善恶两忘”脱化出来。
“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佛经中无此说。乃从老子道德经之:“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脱化出来。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经中方无此话,乃从南华经之“真人不变”脱化而来。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佛经无此语,从南华经之“动寂”脱化出来。
六朝高僧,僧朗法师,以空假中解释佛性,佛经中无此解释,是从庄子南华经之“中道”脱化出来。南华经对“中道”之解释,不要善,不要恶,只要中间,“即为中道”。
“缘督以为经”,“缘”是顺,“督”是中,“经”是常道。普通所讲中道,中因边有,不落二边,名为中道。大智度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四句解释因缘所生法是空是假,离开空假,便是中道。因缘所生者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不灭者。大涅槃经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得第一义空,即明心见性,佛性遍满虚空,名为中道。“第一义空”即见佛性之意。(见楞伽经)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即是。”佛经中无此说。是从庄子南华经脱胎者。
“缘督以为经,缘是顺,督是中,经是常道,离妄即觉。”佛经中无此语,而是老子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之“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孔子之“正心诚意”;宋儒之“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
二、止病。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小乘断六根,道家清净寡欲,绝圣弃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三、任病。思想起也由他,灭也由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只要我无心于万物,不怕万物常围绕。佛经中无此等语,乃出南华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脱胎而来。儒家之“乐天知命”,道家之“返自然”,“归婴儿”,以及永嘉禅师集中之“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佛经中并无此话,乃从南华经脱胎来。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灭病。将一切思想断尽,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无明,老子云:“惚分恍兮,窈兮冥兮”,庄子云:“坐忘”,宋儒云:“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师,皆此病也。佛性非“灭”而有。
参禅者错用功夫,即犯以上四病,并错认“四相”为佛性。兹将“四相”分别阐明如后:
(一)我相,即我执,小乘人断六根时,“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清净寂滚。宋儒所谓:“我心宇宙”,庄子所谓“坐忘”(出大宗师篇),希腊哲学家所谓“大我”,“上帝”,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相,即法执,起后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之“否认我”以破之,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否认我”之念,如是相续,以至无我,破见仍存,悉为“人相”。庄子所谓:“我今丧我”即此相也。
(三)众生相,亦是法执,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众生相,所谓前念已源,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书经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中”字,即众生相境界。
(四)寿者相,即空执,一切思想皆已停止…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