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由佛性發揮則色身亦是佛性。
金剛經第二十叁分雲:“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善法即指無爲善法,如來說即非善法,從佛性而觀,則無爲之善亦無;然由佛性而發揮,則是真正之無爲善法,真正之自由平等,真正之大解脫也。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諸相,是名諸相。”諸相即宇宙中一切所能見者;非相意即佛性中本無諸相;然依佛性觀之則一切諸相即是佛性。
第二十五分雲:“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凡夫即指一切世人,佛性中既無人之存在,則何凡聖之有哉?然由佛性而言則凡夫即佛,佛與凡夫無有差別。
第叁十分雲:“佛說微塵衆。”微塵乃指吾人心中之種種思想而言,若按佛性而論,本無微塵想;然依佛性而觀,則一切微塵思想皆是佛性。
圓覺經雲:“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具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經雲:“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叁千大千世界是指穢土而言,若由金剛般若之佛性觀之,則佛性中無世界;然依遍滿虛空之法身而言,則此世界即爲淨土。“一合相”是指身心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法身即淨土,淨土即法身。宇宙森羅萬象,皆是法身,皆是淨土。“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古往今來明心見性者之法身遍滿虛空,無所不在,世界有壞,金剛般若則永遠不壞。釋迦佛臨入涅槃其弟子問曰:“佛涅槃後將在何處?”佛雲:“我今安住常寂光,名大般涅槃。”“常寂光”即法身淨土之一臺相。“大般涅槃”即不生不死,不來不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
金剛經中之四句偈亦甚難懂。第一四句偈在第六分。如經雲:“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第二四句偈在第十分。經雲:“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昧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第叁四句偈在第十叁分。經雲:“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第四四句偈在二十一分,如經雲:“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金剛經最難明白者即四相。經雲:“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四相之道理,任吾人隨認一相即是錯認佛性,因爲四相並非佛性。涅槃經雲:“衆生如旅客,佛乃指路人,常于叁岔路,等候人經過,指示其方向,以免入迷途。”錯路有四條,名曰四病,若人走錯即不能得見佛性,遠離此四條錯路,即是正當之路,此正路即佛在二千余年前已指示吾人者。所謂四條錯路。走錯即是四相。未見佛性即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見佛性已即吾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金剛經第叁十二分雲:“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吾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見即知見之意,佛性本無四相。然由佛性而發揮,則四相即佛性。未見佛性時乃錯認四相爲佛性,見佛性後則四相即爲佛性。
金剛經第叁十一分雲:“所言法相者”,即指人之知見。在佛性中本無若何知見,故曰:“如來說即非法相”;然由佛性而發揮,則一切法相即是真知真見。故曰:“是名法相”。般若經雲:“見無所見即真見,知無所知即真知。”無所見、無所知者,乃指佛性本體而言。修大乘者用功不得其法,則會産生四種病。四病即作、止、任、滅。圓覺經雲:“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雲何四病?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叁者止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照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爲病;四者滅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明爲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茲將四病分別闡明如下:
一、作病,修行者,爲求圓覺佛性,操心太急,用腦筋去揣量測度,或執意修種種善行,心中每起一惡念時,即刻改作一段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染是識,淨是智,一念迷是衆生,一念悟是佛,舍妄取真。知之一字衆禍之門,衆福之門。(以上諸言非出于佛經,乃由孟子之良知良能脫胎而來。)“以妄除妄”,佛經中並無此說。乃從南華經脫胎而來,南華經雲:“遣之又遣”,即此意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經中無此語。“小是有,始是空,終是不有不空,頓是即有即空,圓是不有而有,不空而空。”小、始、終、頓、圓之五教義,查各佛經無有載及,以上兩節皆由老子道德經脫胎而來。道德經雲:“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由真起妄,返妄歸真。”佛經無此語、而是老子所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佛性如明鏡,妄念如灰塵。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佛經中無此說,也是由老子道德經脫胎者。“真如受薰染”,佛經中亦無此說,也是由老子道德經脫胎而來。“真如不守本性。”佛經中亦無此說。“真如緣起”,佛經中亦無,皆是由老子道德經而來。
以上五節皆出老子道德經,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
“心法雙忘,人法雙泯”,佛經無載,乃從南華經之“善惡兩忘”脫化出來。
“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佛經中無此說。乃從老子道德經之:“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脫化出來。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佛經中方無此話,乃從南華經之“真人不變”脫化而來。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佛經無此語,從南華經之“動寂”脫化出來。
六朝高僧,僧朗法師,以空假中解釋佛性,佛經中無此解釋,是從莊子南華經之“中道”脫化出來。南華經對“中道”之解釋,不要善,不要惡,只要中間,“即爲中道”。
“緣督以爲經”,“緣”是順,“督”是中,“經”是常道。普通所講中道,中因邊有,不落二邊,名爲中道。大智度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說是假名,亦名中道義。”此四句解釋因緣所生法是空是假,離開空假,便是中道。因緣所生者是生滅法,佛性是不生不滅者。大涅槃經雲:“中道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得第一義空,即明心見性,佛性遍滿虛空,名爲中道。“第一義空”即見佛性之意。(見楞伽經)
“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即是。”佛經中無此說。是從莊子南華經脫胎者。
“緣督以爲經,緣是順,督是中,經是常道,離妄即覺。”佛經中無此語,而是老子所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之“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孔子之“正心誠意”;宋儒之“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
二、止病。將一切思想勉強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漚。小乘斷六根,道家清淨寡欲,絕聖棄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叁、任病。思想起也由他,滅也由他,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只要我無心于萬物,不怕萬物常圍繞。佛經中無此等語,乃出南華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脫胎而來。儒家之“樂天知命”,道家之“返自然”,“歸嬰兒”,以及永嘉禅師集中之“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佛經中並無此話,乃從南華經脫胎來。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滅病。將一切思想斷盡,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無明,老子雲:“惚分恍兮,窈兮冥兮”,莊子雲:“坐忘”,宋儒雲:“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師,皆此病也。佛性非“滅”而有。
參禅者錯用功夫,即犯以上四病,並錯認“四相”爲佛性。茲將“四相”分別闡明如後:
(一)我相,即我執,小乘人斷六根時,“小我”已滅,入于“大我”境界,此時心量擴大,有充滿宇宙之象。清淨寂滾。宋儒所謂:“我心宇宙”,莊子所謂“坐忘”(出大宗師篇),希臘哲學家所謂“大我”,“上帝”,老子所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相,即法執,起後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後念之“否認我”以破之,繼而複起一念以破此“否認我”之念,如是相續,以至無我,破見仍存,悉爲“人相”。莊子所謂:“我今喪我”即此相也。
(叁)衆生相,亦是法執,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衆生相,所謂前念已源,後念未起,“中間是”是也。儒家謂:“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書經雲:“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中”字,即衆生相境界。
(四)壽者相,即空執,一切思想皆已停止…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