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P5

  ..續本文上一頁,一切善惡是非皆已忘即,其中空無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說是無記空,二乘誤認爲涅槃境界。其實即“無始無明”。禅宗稱爲“無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謂“無極”,即此境界。

  以上四相皆是有爲法,皆非究竟。故金剛經雲:“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圓覺經雲:“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成,一切聖果”。金剛經雲:“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乃指四種境界俱非正法也。淺識之流每謂“叁教同源”,若能明此四相精義,則知叁教相隔不啻天淵也。

  因犯止、作、任、滅四病便錯認見聞覺知爲佛性。以上所舉四項,如能了解于心,則佛性斷非如一般人所測度玄之又玄,空而非空,無可尋著,但以斷六根,破妄念,入于四病,墮于四相,所能達到。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鍼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然則何謂“我相”乎?我相者,即指衆生修行時,心中所證之一種境界也,然此所證,並非實證,乃誤證也。謂誤證“我相”境界以爲“自性”也,譬如有人用功之時,停止六根作用,使不爲外界事物所影響,此時百骸調適,四肢絃緩,忽忘我身,然用鍼艾刺炙,方覺有此肉體。此種清淨舒適境界,其心自以爲已證如來之“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矣,其實皆是“我相”境界也。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證悟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爲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然別“人相”果何如乎?亦是衆生修行時所悟證之一境界也。衆生初悟證“我相”,既而悟“我相”之非“自性”,乃又起一念,不複認我,並將前所悟證之非我,俱予遣除,自以爲超過一切證者,已見“自性”,殊不知此境界悉爲“人相”境界。甚至其心以爲圓悟涅槃,亦是腦筋思想作用,皆名“人相”。“善男子。雲何衆生相?謂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雲何非我?我是衆生,則非是我。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爲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衆生相。”然則衆生相又何如乎?“衆生相”者,乃衆生修行時,悟我相人相之非,俱加屏遣,入于二相所不及之境界也。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既雲衆生,則非我非彼矣。修行者腦筋所能證悟之境,皆爲我人,而我人所不能及之境,則爲“衆生相”之境界。所謂“前念已滅,念後未起,中間是”是也。“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爲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複如是。”然則“壽命相”又如何乎?“壽命相”者,謂衆生修行時,屏棄我相人相衆生相,入于空無所有境界、此境界乃一切業智所不能聞見,終如命根一樣,雖然空寂,終自存續,故名“壽命相”。蓋因前叁相,既自覺其爲塵垢而去之,然此之覺相,亦未離于塵垢也;如湯銷冰,冰已不存,而湯仍存。所謂“厭流轉者,妄見涅槃”是也。“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爲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爲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真妄先後辨

  真如無明,孰先孰後?曰:真如無始無明、見、欲、色、有,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乃同時而有者,故無先後之分。譬如金礦,金石混合,同時而有;然若將金煉出,則金永不變礦。衆生若斷除無明,則永遠爲佛,永不起妄。圓覺經雲:“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始終;若以輪回心,思惟即旋複,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思雌猶幻化,何況诘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金剛經乃以實相爲體,觀照爲宗,方便爲用。

  往昔注解金剛者,有人以無相爲體,無住爲宗,離相爲用,如此則完全落于空無所有。此理乃仿老子之“無能生有,有複歸無”之說。“不執著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皆出莊子南華經,如雲:“天地與吾並生,萬物與吾爲一。”“一念覺是佛,一念迷是衆生”,乃孟子“良知良能”之理。“知之一字,衆妙之門”,“能知真知妄,即真功夫”。出老子道德經,無相,無住,離相叁句佛經中無此語。吾人何能以不分別不執著耶?木石則無分別,亦無執著。維摩诘經雲:“善能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婆伽婆〕涅槃經雲:“婆伽名破,婆名煩惱。”

  報恩經亦雲:“婆伽名破,婆名煩惱。”

  圓覺經雲:“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皆指破住地煩惱,住地無明,而非指破起之煩惱,起之妄念無明。

  不起之煩惱是恒久潛伏者,然一旦被破,則永遠斷滅;

  起之煩惱是暫時者,起已複滅,滅已又生。

  講述佛法應以佛經解釋佛經方爲正確,若以老莊孔孟之理解釋佛法,則終是錯誤;以腦筋來測度佛性亦屬錯誤。圓覺經雲:“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即非輪回。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無始無明)。”

  此節再申明用腦筋思想窺測佛性之誤,言一切如來妙圓覺心,乃屬絕對者,非言語思想之可及。所謂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輪回、非輪回等等,不過是方便假名而已。佛性中本無此等事,亦無此等名也。莫說思惟無法測度佛性不思議境界,即使諸聲聞(即小乘)人以斷滅六根工夫所圓之境界,雖將身心語言斷滅而盡,亦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指二乘淨緣境界,非無余涅槃)境界,何況以普通思惟心,而欲測度“圓覺境界”者乎?此等人有如取螢火以燒須彌山,終不能燒著。故以輪回之心,生輪回之見,而妄冀能入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也。故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應先斷無始輪回根本(即無始無明)。

  金剛經在中國民間乃最普通流行之一部經,凡爲信佛者,莫不誦讀此經,是故若言此經乃家喻戶曉者,亦未嘗不可也。然因金剛經乃解決死生大事之要訣,且其文義尤爲佶屈深窈,故須細心審詳研討,切勿以文長而生厭倦。爲欲了悟生死而破無明,則非粗心大意念誦一遍,或匆促流覽一旖所能得也。學者宜黾勉之。

  以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題解釋已畢,茲開始講述經之本文: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比經自傳入我國,凡經五代六師翻譯:

  一、羅什于姚秦時居草堂寺,所譯名金剛般若;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時住永甯寺,所譯與什同名;叁、真谛于陳朝住廣州製止寺,所譯名亦同上;四、笈多于隋朝住東都上林園,所譯名金剛能斷般若;五、玄奘于唐貞觀十九年還國,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譯名能斷金剛般若;六、義淨于天後證聖乙未還國,至睿宗景雲二年,譯名與奘師同。今所傳本,乃羅什弘始四年居草堂寺譯者也。梵語鸠摩羅,此雲童壽,謂童年有耆德,什乃華言,即善此方文字之意,華梵合舉,故曰羅什。

  法會因由分第一   17.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善現啓請分第二   18.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大乘正宗分第叁   19.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妙行無住分第四20.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如理實見分第五   21.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正信希有分第六   22.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無得無說分第七   23.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依法出生分第八   24.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一相無相分第九   25.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莊嚴淨土分第十   26.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27.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28.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29.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30. 一合理相分第叁十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31. 知見不生分第叁十一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32. 應化非真分第叁十二

  法會因由分第一

  金剛經之叁十二分,乃梁昭明太子所分。法會因由者,即金剛經法會之起始經過也。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釋迦如來臨入涅槃時,其弟子問佛日,“佛滅度後,佛所說一切教法應以何語爲首?佛告彼日:“應以如是我聞”而爲開首。意即我聞于佛者如是,非私意也。

  “舍衛國”,此雲聞物,亦名豐德,又雲名稱。乃波斯匿王之都,以文物豐盛馳名遐迩,其國人最重哲理,如古之希臘然。

  “只”即只陀,此雲戰勝。太子之名。波斯匿王與外國交兵,得勝之日生此太子,因賜是名。如此方叔孫勝敵,以名其子。樹乃太子所施,故名只樹。

  “給孤獨”,梵語須達多,此雲樂施。園主之名。蓋舍衛王臣,初未知佛,因須達多入王舍城,寄止珊檀那家,時珊檀那中夜而起,莊嚴宅舍,營辦肴(食+善)。須達多聞已,即起問言:“大士欲請國王耶?”答言:“請佛,無上法王。”須達聞已,身毛皆豎。複問:“何以名佛?”珊檀那遂廣爲說佛功德。須達多言“善哉大士,所言佛者,功德無上,今在何所?”珊…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