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P3

  ..续本文上一页并非正法。普觉菩萨问佛,佛曾详细宣示,现不依止字解释,欲免众生误解也。

  此即言若诸菩萨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则一切举止威仪皆在静中,由根尘识所生之妄念烦动已归澄汰。此时便达无始无明境界,继续用功,一旦静慧发生,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身心客尘从此永灭,获得自在,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放,十世界如来心皆于中显现。此心即是法界本体。法界不离此心。如镜中像了了皆是佛性。此种方便名“奢摩他”,即不起杂念,单以寂静,六根齐用,往下直看,工夫纯熟,无始无明一破,便是本来面目。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行起,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摄念,言以眼根统摄五根,集中其力量,向无始无明进攻,一步紧似一步,渐次增进。如苗出土一般。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此种起幻力量,谓之“未觉幻力”,即起诸幻以除诸幻者。是指以眼根统摄幻五根以打破无始无明。“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者,即将根尘识境界皆转为佛性。如六祖所云:“自性众生誓愿度”之谓也。“大悲轻安”者,谓心不散乱也。“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言六根不可破,而无始无明可破,故有不同,然此二者究竟皆属幻化,无始无名一经打破。六根变为佛性,幻相永离。此时便无所谓六根,无所谓无始无明,幻相已灭,实相现前,而菩萨之妙行圆矣。此种方便名曰“三摩钵提”。乃以眼根统率五根,直往内看,无明窠臼一破便见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脱,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发起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心身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译为静虑,言诸菩萨若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指脑筋),不取幻化及诸静相。言不断六根,不止一念,视由他视,听由他听,动由他动,静由他静,但心里抱定一个念头,了知身心为碍,皆是我执法执。无知觉明(即无始无明)虽不依诸碍,然落于空执。便是无始无明境界。于是向此处着力,一旦因缘时至,叻的无始无明打破,彻天彻地皆是佛性,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虽肉身仍在尘域,而法身自性则充满十方,内外无隔,打成一片,如器中鍠声出于外,无有间隔,烦恼涅槃(即我执法执)不相阻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达于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此种境界,非他人身心所能及,所谓唯悟与悟乃能知之。此时回视肉身,如海中一沤,空中一尘,众生寿命皆为浮想矣。此种方便名为“禅那”,乃六根互用,往内察看,触着机缘豁然贯通,便见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言以上所叙述三种法门,皆是修圆觉之最好方法。一切如来因此成佛,一切菩萨种种方便,皆不出此三种事业。无论修那一种,皆可以明心见性。倘有人闻此法门,只要修习一刹那工夫,已胜过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矣。修大乘法门者,行、住、坐、卧皆要用功。马祖云:“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

  最上乘法门,如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最上乘法门即为“透三句”。

  百丈禅师云:“夫教语皆三句相连,谓初中后,若只说一句,便令众生入地狱;若三句一时说,渠自入地狱,不干教主事。”“透彻三句”如金刚经云:“如来说世界”初句,“非世界”中句,“是名世界”后句。

  最上乘法门并非用功的话,乃是说明心见性以后之话。楞严经云:“山河大地皆是如来妙明真性,五蕴六尘无非菩提本来自性。”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经云:“色无边,般若亦无边。”

  最上乘者,即第六度般若禅,佛法在本来自性上说,本是无言无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德山和尚云:“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授于巨壑。”语言言文字聪明智慧,一概都用不看。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证与证乃能知之,是过来人的话。既已证得后,宇宙山河,世间万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未见佛性前,上明下暗。本来佛性譬如太阳,无始无明如乌云,太阳本有之光明不能发现,只因被乌云所遮障,若吾人用功一旦打破无明窠臼,譬如大风吹散乌云,则太阳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而宇宙万物皆在佛性之中。故古德云:“甚么是佛?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

  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唯他们二人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加哑。最上乘法,惟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讲乃能知之,未证悟之人听见证悟之人说东说西,千万不可毁谤。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假如你未悟,任凭你怎样说都不是,假若你悟后,怎样说都是,心中七通八达,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来,说般若禅,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盘托出。或瞬目扬眉,问东扯西,瞋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捧喝,竖拂槌;或持乂张弓,辊毯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角;或一默一言,一嘘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然只因太亲切故人多罔措。瞥然见者不隔丝毫,其或沈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祖祖相传,至今不绝,只怕不悟,不怕悟后无语。

  关于最上乘之“透三句”之意?应当详细解释。释迦如来三十岁时得见佛性,八十岁乃入涅槃?迄今二千余年,其佛性既是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故无生死亦无去来。六祖二十四岁得见佛性,七十七岁入于涅槃,迄今一千余年,其佛性亦见无生死,无去来。传灯录中所载千千万万已见佛性之古人,亦复如是。

  涅槃与死究有何差别?未见佛性即是死,死后如何,莫名其妙,涅槃二字乃表示佛性不生不死,不来不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得见佛性之益处,即永无生死轮转。若就佛性而发挥,则一切见欲色有,见闻觉知,六根六尘六识,以及宇宙万物,皆是佛性。

  按佛性而论?吾人肉体之死亡正如一只茶杯之破碎,对于佛性两不相干。

  金刚经中专论“透三句”之意。藉此三句以反复指明吾人之佛性本来无言无说,随便举一物可代表佛性。

  最初三句,论释迦佛拈花示众。“佛说拈花,即非拈花,是名拈花。”第一句是花;第二句由佛性本体而发挥故非花;第三句印证花即佛性。

  次三句如金刚经第五分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一句“若见诸相”,诸相即吾人眼所见之一切事物;第二句“非相”,意即吾人佛性中本无一物,故言非相;第三句“即见如来”,意即吾人所见之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妙明真性中物,见山河大地即见佛性也。

  金刚经第十三分云:“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第一句即佛说之智慧到彼岸;第二句即指佛性本无此岸彼岸;第三句由佛性发挥则已到彼岸矣。

  经云:“佛说诸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即指吾人心中之一切思想;佛性中本无一吻,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思想皆是佛性。(唯心)

  经云:“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即指吾人所能见之世界,眼所见者无非秽土;然由佛性而发挥,则此世界即为净土。(唯物)

  经云:“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指肉体而言;“即是非相”乃指吾人佛性中本无肉体;“是名三十二相”即由佛性发挥,则三十二相便是法身佛,亦即佛性。

  金刚经第十四分云:“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波罗密意即究竟成佛;第二句指佛性中既无佛亦无众生;第三句是由佛性发挥,故第一波罗密即究竟到彼岸。

  金刚经第十七分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一切法即指一切士农工商日用应酬;“即非一切法”乃由佛性而论,佛性中本无一法;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法如起居饮食男女皆是佛法。华严经云:“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不能以佛法分别世间法,亦不能以世间法分别佛法。

  经云:“人身长大,即非为大,是名为大。”身即吾人之肉体,若按佛性而论本无肉体,然由佛性发挥则吾人之身体即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如是则是真正无所不在之大身也。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庄严者即将吾人肉眼所见之秽土变为清净佛土,然由佛性而论,佛性中本无净秽之分;若由佛眼观之,则此世界即为庄严佛土,而非人类所造。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诸心即指世人之一切思想;非心者意谓佛性中并无若何思想,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思想皆是佛性。依金刚般若而论,则既无过去心,亦无现在心更,无未来心,此即指佛性无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然非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也。

  金刚经第二十分云:“如来说具足色身。”意即指吾人之肉体,约佛性而言,则无肉身…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