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P3

  ..續本文上一頁並非正法。普覺菩薩問佛,佛曾詳細宣示,現不依止字解釋,欲免衆生誤解也。

  此即言若諸菩薩能解悟“淨圓覺”之理,以淨覺心,取靜爲行,則一切舉止威儀皆在靜中,由根塵識所生之妄念煩動已歸澄汰。此時便達無始無明境界,繼續用功,一旦靜慧發生,因緣時至,無明窠臼叻的打破,身心客塵從此永滅,獲得自在,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放,十世界如來心皆于中顯現。此心即是法界本體。法界不離此心。如鏡中像了了皆是佛性。此種方便名“奢摩他”,即不起雜念,單以寂靜,六根齊用,往下直看,工夫純熟,無始無明一破,便是本來面目。

  圓覺經雲:“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行起,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叁摩缽提”譯爲攝念,言以眼根統攝五根,集中其力量,向無始無明進攻,一步緊似一步,漸次增進。如苗出土一般。因緣時至,無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貫通,徹天徹地的看見本來面目。此種起幻力量,謂之“未覺幻力”,即起諸幻以除諸幻者。是指以眼根統攝幻五根以打破無始無明。“變化諸幻而開幻衆”者,即將根塵識境界皆轉爲佛性。如六祖所雲:“自性衆生誓願度”之謂也。“大悲輕安”者,謂心不散亂也。“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言六根不可破,而無始無明可破,故有不同,然此二者究竟皆屬幻化,無始無名一經打破。六根變爲佛性,幻相永離。此時便無所謂六根,無所謂無始無明,幻相已滅,實相現前,而菩薩之妙行圓矣。此種方便名曰“叁摩缽提”。乃以眼根統率五根,直往內看,無明窠臼一破便見佛性。

  圓覺經雲:“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罣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脫,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發起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心身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禅那”譯爲靜慮,言諸菩薩若能解悟淨圓覺之理,以淨覺心(指腦筋),不取幻化及諸靜相。言不斷六根,不止一念,視由他視,聽由他聽,動由他動,靜由他靜,但心裏抱定一個念頭,了知身心爲礙,皆是我執法執。無知覺明(即無始無明)雖不依諸礙,然落于空執。便是無始無明境界。于是向此處著力,一旦因緣時至,叻的無始無明打破,徹天徹地皆是佛性,永得超過礙無礙境。雖肉身仍在塵域,而法身自性則充滿十方,內外無隔,打成一片,如器中鍠聲出于外,無有間隔,煩惱涅槃(即我執法執)不相阻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達于妙覺,隨順寂滅境界。此種境界,非他人身心所能及,所謂唯悟與悟乃能知之。此時回視肉身,如海中一漚,空中一塵,衆生壽命皆爲浮想矣。此種方便名爲“禅那”,乃六根互用,往內察看,觸著機緣豁然貫通,便見佛性。

  圓覺經雲:“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

  此言以上所敘述叁種法門,皆是修圓覺之最好方法。一切如來因此成佛,一切菩薩種種方便,皆不出此叁種事業。無論修那一種,皆可以明心見性。倘有人聞此法門,只要修習一刹那工夫,已勝過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矣。修大乘法門者,行、住、坐、臥皆要用功。馬祖雲:“修禅不屬坐,坐即有著。”

  最上乘法門,如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雲:“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衆皆罔措,惟迦葉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最上乘法門即爲“透叁句”。

  百丈禅師雲:“夫教語皆叁句相連,謂初中後,若只說一句,便令衆生入地獄;若叁句一時說,渠自入地獄,不幹教主事。”“透徹叁句”如金剛經雲:“如來說世界”初句,“非世界”中句,“是名世界”後句。

  最上乘法門並非用功的話,乃是說明心見性以後之話。楞嚴經雲:“山河大地皆是如來妙明真性,五蘊六塵無非菩提本來自性。”古德雲:“青青翠竹盡是真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般若經雲:“色無邊,般若亦無邊。”

  最上乘者,即第六度般若禅,佛法在本來自性上說,本是無言無說,無佛可成,無衆生可度,無生死可了,無涅槃可證,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語言道斷,心行處滅。德山和尚雲:“窮諸玄辯,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授于巨壑。”語言言文字聰明智慧,一概都用不看。故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證與證乃能知之,是過來人的話。既已證得後,宇宙山河,世間萬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未見佛性前,上明下暗。本來佛性譬如太陽,無始無明如烏雲,太陽本有之光明不能發現,只因被烏雲所遮障,若吾人用功一旦打破無明窠臼,譬如大風吹散烏雲,則太陽光明遍滿宇宙,充塞十方,而宇宙萬物皆在佛性之中。故古德雲:“甚麼是佛?石頭瓦塊,露柱燈籠,翠竹黃花,青山綠水,無一不是佛性。”

  最上乘法,如兩個同鄉人見面時所說鄉土風光,唯他們二人如甜如蜜,旁人聽之如聾加啞。最上乘法,惟過來人與過來人所講乃能知之,未證悟之人聽見證悟之人說東說西,千萬不可毀謗。古人雲:“毀謗般若,罪過無邊。”假如你未悟,任憑你怎樣說都不是,假若你悟後,怎樣說都是,心中七通八達,從自己胸襟中流露出來,說般若禅,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和盤托出。或瞬目揚眉,問東扯西,瞋喜打罵,說是說非,擎拳舉指;或行捧喝,豎拂槌;或持乂張弓,輥毯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角;或一默一言,一噓一笑,乃至種種方便,皆是親切爲人。然只因太親切故人多罔措。瞥然見者不隔絲毫,其或沈吟,迢迢萬裏,欲明道者,宜無忽焉。祖祖相傳,至今不絕,只怕不悟,不怕悟後無語。

  關于最上乘之“透叁句”之意?應當詳細解釋。釋迦如來叁十歲時得見佛性,八十歲乃入涅槃?迄今二千余年,其佛性既是遍滿虛空,充塞宇宙,故無生死亦無去來。六祖二十四歲得見佛性,七十七歲入于涅槃,迄今一千余年,其佛性亦見無生死,無去來。傳燈錄中所載千千萬萬已見佛性之古人,亦複如是。

  涅槃與死究有何差別?未見佛性即是死,死後如何,莫名其妙,涅槃二字乃表示佛性不生不死,不來不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得見佛性之益處,即永無生死輪轉。若就佛性而發揮,則一切見欲色有,見聞覺知,六根六塵六識,以及宇宙萬物,皆是佛性。

  按佛性而論?吾人肉體之死亡正如一只茶杯之破碎,對于佛性兩不相幹。

  金剛經中專論“透叁句”之意。藉此叁句以反複指明吾人之佛性本來無言無說,隨便舉一物可代表佛性。

  最初叁句,論釋迦佛拈花示衆。“佛說拈花,即非拈花,是名拈花。”第一句是花;第二句由佛性本體而發揮故非花;第叁句印證花即佛性。

  次叁句如金剛經第五分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第一句“若見諸相”,諸相即吾人眼所見之一切事物;第二句“非相”,意即吾人佛性中本無一物,故言非相;第叁句“即見如來”,意即吾人所見之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妙明真性中物,見山河大地即見佛性也。

  金剛經第十叁分雲:“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第一句即佛說之智慧到彼岸;第二句即指佛性本無此岸彼岸;第叁句由佛性發揮則已到彼岸矣。

  經雲:“佛說諸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微塵即指吾人心中之一切思想;佛性中本無一吻,然由佛性發揮,則一切思想皆是佛性。(唯心)

  經雲:“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即指吾人所能見之世界,眼所見者無非穢土;然由佛性而發揮,則此世界即爲淨土。(唯物)

  經雲:“如來說叁十二相,即非叁十二相,是名叁十二相。”叁十二相是指肉體而言;“即是非相”乃指吾人佛性中本無肉體;“是名叁十二相”即由佛性發揮,則叁十二相便是法身佛,亦即佛性。

  金剛經第十四分雲:“如來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波羅密。”波羅密意即究竟成佛;第二句指佛性中既無佛亦無衆生;第叁句是由佛性發揮,故第一波羅密即究竟到彼岸。

  金剛經第十七分雲:“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一切法即指一切士農工商日用應酬;“即非一切法”乃由佛性而論,佛性中本無一法;然由佛性發揮則一切法如起居飲食男女皆是佛法。華嚴經雲:“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不能以佛法分別世間法,亦不能以世間法分別佛法。

  經雲:“人身長大,即非爲大,是名爲大。”身即吾人之肉體,若按佛性而論本無肉體,然由佛性發揮則吾人之身體即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如是則是真正無所不在之大身也。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莊嚴者即將吾人肉眼所見之穢土變爲清淨佛土,然由佛性而論,佛性中本無淨穢之分;若由佛眼觀之,則此世界即爲莊嚴佛土,而非人類所造。

  “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諸心即指世人之一切思想;非心者意謂佛性中並無若何思想,然由佛性發揮則一切思想皆是佛性。依金剛般若而論,則既無過去心,亦無現在心更,無未來心,此即指佛性無過去、現在、未來之叁際,然非不想過去、現在、未來也。

  金剛經第二十分雲:“如來說具足色身。”意即指吾人之肉體,約佛性而言,則無肉身…

《月溪法師講金剛經釋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