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P21

  ..續本文上一頁。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皆願生于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于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複本處。舉衆皆見。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衆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衆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複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爲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則爲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則爲供養于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爲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爲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 疏曰:“此品發揮絕對佛性體用,與拈花示衆同旨,阿閦佛者,即法身如來也。首明法身絕對,一切相對者皆不能立足,次明佛性無生滅,蓋生滅皆還元爲絕對故也。妙喜世界無動如來,此即佛性本體也,惟明心見性者見之。” 法供養品第十叁 爾時。釋提桓因于大衆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 此經直接表示絕對,達于究極決定之域,故超越叁乘,乃最上乘經也。 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衆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爲閉衆惡趣、開諸善門。 舍小乘,修大乘也。 常爲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爲作護。”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爲供養去來今佛。天帝。正使叁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贊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莊嚴。 七寶塔者,代表佛性也。佛性橫遍十方,豎窮叁界,莊嚴無比。 以一切華香、璎珞、幢旛、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天帝。于意雲何?其人植福。甯爲多不?”釋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佛性絕對,不可測量,故福亦無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十名也。 世界名大莊嚴。 佛性也,法身淨土也。 劫名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叁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 五戒也。 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複滿五劫。 十戒也。 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甯有供養?殊過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 法能使人明心見性,達于絕對,故最勝。 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爲汝說法之供養。”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雲何名爲法之供養?”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說佛所說深經。 發揮絕對佛性之了義經也。 一切世間。難信難受。 因爲直接表示絕對,故非小根所能領受,如釋迦拈花示衆,惟迦葉破顔,余皆罔措,說法華經,退者叁千。 微妙難見。清淨無染。 佛性雖現一切衆生前,而衆生爲無始無明所蔽,故難見。佛性本來清淨,不受薰染。 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 佛性絕對,非腦筋思想所能分別,亦非窮思盡智之所能得。 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 大乘明心見性,度己度人之法也。陀羅尼譯爲總持,佛性絕對,總攝一切,故名總持,了義經典,不違絕對,心心相印,如合符契也。 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 善能分別四乘法相,及衆生種性。 順菩提法。衆經之上。 最上乘法,故超越衆經。 入大慈悲。離衆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 絕對佛性,本無因緣,然爲度生破迷,故說因緣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命。 四相皆非佛性。 空、無相、無作、無起。 佛性本體如此。 能令衆生。坐于道場而轉*輪。 明心見性,度衆生也。 諸天龍神。乾闼婆等。所共歎譽。能令衆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 明白四乘道理。 說衆菩薩所行之道。 行大乘道。 依于諸法實相之義。 說法全由自性流出,隨拈一法,不離佛性,如六祖壇經宗旨。 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佛性本體雖無生滅,爲度迷妄,爲說四非常之義。 能救一切毀禁衆生。 什曰:“小乘法中,五逆罪及犯四重禁,則皆棄而不救。大乘深法,則無不救也。” 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 唯大乘能摧伏外道邪說。 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叁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爲諸衆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 聞大乘經而能悟者,是法之供養。 又于諸法。如說修行。 聞大乘經已解悟,然尚須如說修行,方能證悟。 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衆生。 先明一切相對者,皆由十二因緣而起,十二因緣起于無明,一念無明即腦筋作用,虛妄不實,變化莫測,若能明此,則知我及衆生,皆是虛妄,不爲邪見所轉。 而于因緣果報。無違無诤。離諸我所。 佛性絕對,雖無因果,然未見性時,仍受因果支配,故雖明十二因緣本體空寂,然對無違無诤,不必將一念無明斷滅,明心見性之後,十二因緣變爲佛性妙用,自然離我及我所。 依于義。不依語。 語言文字,皆相對者,不能表達絕對本體。義者,絕對之體也,故修法應依義,不應依語。 依于智。不依識。 未明心見性時是識,已明心見性則轉識成智,識是一念無明根塵作用,智是佛性妙用,智是真,識是妄,智是絕對者,識是相對者,故應依智,不應依識。 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發揮絕對者是了義經,未達絕對者是不了義經。 依于法。不依人。 什曰:“佛言:我泥洹後,當依止四法,以爲大師,所謂四依法也。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依于法不依人者,法謂經教也,當依經法,不可以人勝,故背法依人也。法有二種,一文字語言,二義法。莫依語也,義亦有二種,一識所知義,二智所知義。識則唯求虛妄五欲,不求實利,智能求實利,棄五欲,故依智所知義,不依識所知義,爲求智所知義,故依智也。智所知義亦有二種,一了義經,二不了義經。不了義經,如佛說殺父母無罪,未分別,是不了義也,若言無明是父,愛是母,生死根本,故名父母,斷其本,則生死盡,故言殺之無罪,既分別,是了義經也。複次,若佛言:佛是人中第一,涅槃是法中第一,如是等,皆名了義也,是故當依了義經,莫依不了義經。” 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 一切法皆因緣會合而生,因緣本空,故無所入、無所歸。 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 自無明以至老死十二支體性本空,無生無滅,生滅者,乃腦筋作用也。 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 能作如是觀,則十二因緣與佛性絕對本體無異,十二因緣還原爲絕對,故無有盡相。 不複起相。 佛性絕對,無有緣起。 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明心見性,證悟絕對,是最上法之供養。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 什曰:“柔謂軟鈍也,于實相法,未能深入,軟智軟信,隨順不違,故名柔順忍也。” 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薩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之末後。守護法城。”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習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 由佛性體上發揮,故辯才無礙,橫說豎說,不離佛性。 于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于此身化百萬億人。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衆生得生天上。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焰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鸠孫馱爲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是。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于諸供養爲上爲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于佛。” 疏曰:“世出世間宇宙萬有,皆是相對者,惟真如佛性是絕對,超越一切,至高至上,欲證絕對,惟有持大乘經,修大乘行,持大乘經而能解悟,是法之供養,修大乘行而能明心見性,證悟絕對,則是最上法之供養,世間供養,皆相對者,惟最上法供養是絕對者,故超越一切,第一無比。” 囑累品第十四 流通分。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付囑于汝。 什曰:“不付阿難,以其無有神力,不能廣宣,故不付也。維摩非此土菩薩,故不囑也。文殊遊無定方,故不囑。囑彌勒者,以于此成佛故,佛自以神力宣布,欲成彌勒功業故也。” 如是輩經。于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于閻浮提。無令斷絕。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闼婆、羅刹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樂于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 此經全由絕對本體發揮,若不聞此經,或墜相對窠臼中,故失善利。 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衆生所應得利而爲廣說。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爲二?一者好于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爲新學菩薩。若于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爲久修道行。彌勒。複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于甚深法。何等爲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于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爲自毀傷。不能于深法中調伏其心。彌勒。複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爲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爲二法。” 雖解悟而未證悟,故取相分別,未見性也。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祗劫所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爲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爲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 “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于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複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爲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阿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佛言:“阿難。是經名爲維摩诘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诘、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卷下 終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做如是觀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