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P21

  ..续本文上一页。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疏曰:“此品发挥绝对佛性体用,与拈花示众同旨,阿閦佛者,即法身如来也。首明法身绝对,一切相对者皆不能立足,次明佛性无生灭,盖生灭皆还元为绝对故也。妙喜世界无动如来,此即佛性本体也,惟明心见性者见之。” 法供养品第十三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此经直接表示绝对,达于究极决定之域,故超越三乘,乃最上乘经也。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 舍小乘,修大乘也。 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 七宝塔者,代表佛性也。佛性横遍十方,竖穷三界,庄严无比。 以一切华香、璎珞、幢旛、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性绝对,不可测量,故福亦无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十名也。 世界名大庄严。 佛性也,法身净土也。 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 五戒也。 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 十戒也。 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法能使人明心见性,达于绝对,故最胜。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说佛所说深经。 发挥绝对佛性之了义经也。 一切世间。难信难受。 因为直接表示绝对,故非小根所能领受,如释迦拈花示众,惟迦叶破颜,余皆罔措,说法华经,退者三千。 微妙难见。清净无染。 佛性虽现一切众生前,而众生为无始无明所蔽,故难见。佛性本来清净,不受薰染。 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佛性绝对,非脑筋思想所能分别,亦非穷思尽智之所能得。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 大乘明心见性,度己度人之法也。陀罗尼译为总持,佛性绝对,总摄一切,故名总持,了义经典,不违绝对,心心相印,如合符契也。 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 善能分别四乘法相,及众生种性。 顺菩提法。众经之上。 最上乘法,故超越众经。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 绝对佛性,本无因缘,然为度生破迷,故说因缘法。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 四相皆非佛性。 空、无相、无作、无起。 佛性本体如此。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轮。 明心见性,度众生也。 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明白四乘道理。 说众菩萨所行之道。 行大乘道。 依于诸法实相之义。 说法全由自性流出,随拈一法,不离佛性,如六祖坛经宗旨。 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佛性本体虽无生灭,为度迷妄,为说四非常之义。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 什曰:“小乘法中,五逆罪及犯四重禁,则皆弃而不救。大乘深法,则无不救也。” 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唯大乘能摧伏外道邪说。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闻大乘经而能悟者,是法之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 闻大乘经已解悟,然尚须如说修行,方能证悟。 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 先明一切相对者,皆由十二因缘而起,十二因缘起于无明,一念无明即脑筋作用,虚妄不实,变化莫测,若能明此,则知我及众生,皆是虚妄,不为邪见所转。 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佛性绝对,虽无因果,然未见性时,仍受因果支配,故虽明十二因缘本体空寂,然对无违无诤,不必将一念无明断灭,明心见性之后,十二因缘变为佛性妙用,自然离我及我所。 依于义。不依语。 语言文字,皆相对者,不能表达绝对本体。义者,绝对之体也,故修法应依义,不应依语。 依于智。不依识。 未明心见性时是识,已明心见性则转识成智,识是一念无明根尘作用,智是佛性妙用,智是真,识是妄,智是绝对者,识是相对者,故应依智,不应依识。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发挥绝对者是了义经,未达绝对者是不了义经。 依于法。不依人。 什曰:“佛言:我泥洹后,当依止四法,以为大师,所谓四依法也。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依于法不依人者,法谓经教也,当依经法,不可以人胜,故背法依人也。法有二种,一文字语言,二义法。莫依语也,义亦有二种,一识所知义,二智所知义。识则唯求虚妄五欲,不求实利,智能求实利,弃五欲,故依智所知义,不依识所知义,为求智所知义,故依智也。智所知义亦有二种,一了义经,二不了义经。不了义经,如佛说杀父母无罪,未分别,是不了义也,若言无明是父,爱是母,生死根本,故名父母,断其本,则生死尽,故言杀之无罪,既分别,是了义经也。复次,若佛言:佛是人中第一,涅槃是法中第一,如是等,皆名了义也,是故当依了义经,莫依不了义经。”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一切法皆因缘会合而生,因缘本空,故无所入、无所归。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 自无明以至老死十二支体性本空,无生无灭,生灭者,乃脑筋作用也。 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 能作如是观,则十二因缘与佛性绝对本体无异,十二因缘还原为绝对,故无有尽相。 不复起相。 佛性绝对,无有缘起。 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明心见性,证悟绝对,是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 什曰:“柔谓软钝也,于实相法,未能深入,软智软信,随顺不违,故名柔顺忍也。”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之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 由佛性体上发挥,故辩才无碍,横说竖说,不离佛性。 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疏曰:“世出世间宇宙万有,皆是相对者,惟真如佛性是绝对,超越一切,至高至上,欲证绝对,惟有持大乘经,修大乘行,持大乘经而能解悟,是法之供养,修大乘行而能明心见性,证悟绝对,则是最上法之供养,世间供养,皆相对者,惟最上法供养是绝对者,故超越一切,第一无比。” 嘱累品第十四 流通分。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 什曰:“不付阿难,以其无有神力,不能广宣,故不付也。维摩非此土菩萨,故不嘱也。文殊游无定方,故不嘱。嘱弥勒者,以于此成佛故,佛自以神力宣布,欲成弥勒功业故也。” 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 此经全由绝对本体发挥,若不闻此经,或坠相对窠臼中,故失善利。 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虽解悟而未证悟,故取相分别,未见性也。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祗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 “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下 终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做如是观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