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其實皆無性,故曰「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認爲實有。
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
此示因相,因即是緣,以藏識互爲緣起故,但約生起義爲因,助起義爲緣耳。當生因者,即唯識四緣中之因緣義,唐譯雲:「謂內外法,作因生果。」以一念起處,即作生死因,必有當來果,故謂當有因。一念者,一念無明是也,爲十二因緣之作因。二乘人見世間一切煩惱生死皆起于此,以爲破此一念,即可解脫。誰知一念無明仍有其所依之起因,即無始無明 (即無始習氣種子) 是也。故一念斷倒,空空洞洞,落于無始無明境界,仍不能解脫,是爲空執。菩薩知空執之非而破之,則明心見性,得意生身矣。
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
此四緣中所緣緣也,唐譯雲:「謂內外法作所緣,生果蘊種子等。」謂若根、若境,通爲所緣,而起憎愛取著,能致後有生死不斷,故雲「相續因」。
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
此四緣中無間緣也,唐譯雲:「作無間相,生相續果。」以妄想不斷,因果相續,故名「無間」。
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王。
此四緣中增上緣也。唐譯雲:「謂作增上事而生于果。」謂單境不能生果,必假心爲增上,以心是境之增上緣故,如轉輪王,于受用境變現自在。
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
此四緣中分別緣也。唐譯雲:「顯了因。」謂分別生能顯境相,如燈照物,所謂「境像無好醜,好醜起于心」是也。
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想性生。
《明.釋德清筆記》雲:「此無想斷滅因也。」謂無想外道,心慮灰凝,于妄想滅處,遂作相續已斷而生無妄想見。以此爲因,感無想報,以待滅爲因,故雲「待因」。論中無此,以此經正在摧邪,故特出此因。
大慧,彼自妄想相愚夫。不漸次生,不俱生。
此明二系六因本不生,皆妄想分別。唐譯雲:「此是愚夫自所分別,非漸次生,亦非頓生。所以者何?若複俱生者,作所作無分別,不得因相故。若漸次生者,不得相我故。漸次生,不生。如不生子,無父名。」
此征無生義也。謂諸法不一時頓生,亦非漸生。若頓生者,則不分能所先後,無因果相;若漸生者,未得果相,何言因生。如未有子,何以名父?故魏譯雲:「若一切法一時生者,因果不可差別,以不見因果身相故。若次第生者,未得身相,不得言次第生,如未有子,雲何名父?」
大慧,漸次生,相續方便,不然,但妄想耳。因攀緣次第增上緣等,生所生故。大慧,漸次生,不生,妄想自性計著相故。
此明四緣漸生諸法,但是妄想計著之相。佛性無攀無緣,轉物而不爲物轉。一經見性之後,皆是佛性作用,故生而無生,親能生起者曰「因緣」;心取外色等塵曰「攀緣」,即所緣緣;內外法更互轉生,相續無間,曰「次第緣」,即「等無間緣」;心是境之「境上緣」,皆藏識妄想繼續而生。欲學者破法執,故作是說。《唯識論》雲:「爲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又雲:「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如伽陀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夫心意識尚無別相,況四緣耶?
漸次俱,不生。自心現受用故,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漸次,俱不生。除自心現,不覺妄想,故相生,是故因緣作事方便相,當離漸次、俱見。
此示法本無生,皆阿賴耶作用耳。根身器界,自相共相,無非唯識作用,識既無,因緣何有耶?因緣既無,則頓生、漸生何有耶?乃破法執之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都無生,亦無因緣滅,于彼生滅中,而起因緣想。
非遮滅複生,相續因緣起,唯爲斷凡愚,癡惑妄想緣。
有無緣起法,是悉無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叁有現。
真實無生緣,亦複無有滅,觀一切有爲,猶如虛空花。
攝受及所撮,舍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複無因緣。
一勿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爲隨世俗故而說因緣,非實義也。凡愚執根身器界,爲實有 (即我執) ,故以因緣法破之。二乘執因緣法爲實法 (即法執) ,故以緣起無生之法破之,此皆隨世俗而言說,非實義也。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余菩薩摩诃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衆生。
前言一切言說皆爲世俗而設,皆是妄想相,然言說者,乃企圖顯示第一義心也。言說如指,而真心如月,因指而可見月,爲自覺覺他故。則言說及所說二義,不可不通達也。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僞計著過,自種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
言說乃由腦筋思想而起,思想則由此四種境界而現,至于佛性境界,則超過此四種境界之外,故非言說所能及。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以此義,勸請世尊。惟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雲何、何因、衆生妄想言說生?佛告大慧:頭、胸、喉、鼻、唇、舌、龂、齒,和合出音聲。
此示言語以四妄想爲因,以頭胸等爲緣。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爲異、爲不異?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
言說由妄想而生,妄想是言說之因,故不異。然妄想藉言說以顯示,故非不異。
大慧複白佛言:世尊,爲言說即是第一義?爲所說者是第一義?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
唐譯雲:「何以故,以第一義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聖樂處者,乃諸佛自受用境界,離心意識,非言說可到。而言說第一義者,如標月指耳,指但能標月,非即月也,因指而見月。有如因言說而入第一義,故雲: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
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
第一義聖樂,須親切證入,然後能知,離于腦筋作用,非言語所能顯示也。昔太原孚上座,初在楊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有禅者阻雪,因往聽講,至叁因佛性,叁德法身,廣談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師講罷請禅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見教。」禅者曰:「實笑座主不識法身。」師曰:「如此解說,何處不是?」曰:「請座主更說一遍。」師曰:「法身之理猶如太虛,豎窮叁際,橫亘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威,靡不周遍。」曰:「不道座主說不是,只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師曰:「既如是,禅德當代說。」曰:「座主還信否?」師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講旬日,于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即。」師一依所教,以初夜至五更,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扣門,禅者曰:「阿誰?」師曰:「某甲。」禅者咄曰:「教汝傳轉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爲甚麼醉酒臥街。」師曰:「禅德自來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以 從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禅者曰:「且去,來日見。」師遂罷講。 (照《傳燈錄》)
故知言說是言說,第一義是第一義,兩不相幹。有時說得出,未心便真個知道也,又引《莊子.斫輪篇》一段。
《莊子.斫輪篇》曰:「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敢問公之所讀者爲何言也?』公曰:『聖人之言。』曰:『聖人在乎?』公曰:『死矣。』輪扁曰:『然則君之讀者聖人之糟粕耳。』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矣,疾則苦而不入矣,不徐不疾,得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囑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夫斫輪小技也,真妙處當不可以言傳,況絕對之理乎!故佛曰 : 「不可說,不可說」。
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複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第一義是真如佛性,是絕對的,言說是起于妄想,是相對的,妄想依因緣而起,有生滅、搖動、展轉,而真如乃自心現量,離于緣起,無生滅動搖等相。種種外性亦悉無有,故非言說所能及。凡相對者,一入于絕對,即變爲絕對。故只有絕對者,而無相對者,相對不能顯示絕對,不相及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性無自性,亦複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此頌示言說非實際,須親切證入,方是實際,故佛言「我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著一字」者,即指非月之謂也。昔毗耶一會,文殊偈不二法門之旨,一時叁十二哲所說皆未許可,獨維摩默然。文殊歎曰:「乃至無有言說,真入不二法門」者。
前段雲空空者,不離妄想處,真意即是言說不能超出妄想範圉,諸性既無自性,最後只有入于佛性。佛性離于一切性、一切相,言說不能顯,腦筋不能及,似乎是空。但佛性乃最究極之實在,無所不在,有無窮妙…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