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15

  ..續本文上一頁用,實不空。然此所言空與不空,皆言說也,如影而非實際,皆與佛性無關,甚至有錯認無明空洞之境爲佛性第一義空者,故曰「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此兩空字,第一個是無明空洞之空,第二個是第一義空,最難分別,須打破無明之空,然後能入于第一義空。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豈愚夫所能了解,所能辦到耶。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聖智所行,離妄想自相共相,入于第一真實之義。諸地相續,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隨入如來地相。無開發本願。譬如衆色摩尼境界,無邊相行。自心現趣部分之相,一切諸法,我及余菩薩摩诃薩,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令一切衆生一切安樂,具足充滿。

  此再啓請世尊爲說真實如來境界也。外道所建立者,四句百非也,一、異、俱、不俱,四句也;有、無、非有、非無,亦四句也;常、無常,非常、非無常,亦四句也。四句百非,皆屬相對者。而如來境界,離四句,絕百非,乃絕對真實境界。由歡喜地漸次增進入如來地,得一體叁身妙用。一切諸法,皆是佛性,乃大乘菩薩所修,諸佛所行,爲普益衆生計,故特興此問。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能問我如是之義,多所安樂,多所饒益,哀愍一切諸天世人。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癡凡夫,取內外性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自性,習因計著妄想。

  四句百非,澈底聽聞,爲害最大,故佛特加破斥。言凡四句百非,皆是愚夫不明自心現量爲無明妄想所蔽而不自知,故有此種種計著也。

  譬如群鹿爲渴所逼,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無始虛僞妄想所熏習,叁毒燒心,樂色境界,見生住滅,取內外性。墮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妄想見攝受。

  此言無始貪愛種子習氣 (即無始無明,亦名發業無明) ,內熏叁毒,外發現行,墮于邪計。

  如犍闼婆城,凡愚無智而起城想。無始習氣計著相現,彼非有城,非無城。如是外道無始虛僞習氣計著,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不能了知自心現量。

  認無明妄想所生之相爲真實,依于四句百非而不覺其謬,終無法明心見性。

  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池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已憶念。大慧,于意雲何,如是士夫,于前所夢,憶念不舍,爲黠慧不?大慧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大慧:如是凡夫,惡見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夢自心現性,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無明妄想所現,有如夢境,非有非無。執四句者,亦複如是。

  譬如畫像不高不下,而彼凡愚,作高下想。如是未來外道惡見習氣充滿,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自壞壞他,余離有無無生之論,亦說言無,謗因果見,拔善根本,壞清淨因,勝求者,當遠離去。作如是說:彼墮自、他、俱見,有、無、妄想已,墮建立、誹謗,以是惡見,當墮地獄。

  外道未證真實境界,見世間諸法變幻無常,遂立四句,以爲可以破他宗道理,其實四句乃建立于妄想之上。如沙上築屋,不推自倒。而外道習氣既深,不自覺其非,反說佛所說離有、無、無生之真如實性亦無,建立邪見,誹謗正法,故當墮地獄。

  譬如翳目見有垂發,謂衆人言:汝等觀此,而是垂發,畢竟非性、非無性,見不見故。如是,外道妄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誹謗正法,自陷陷他。

  謂外道自恃邪見,轉教他人同己。正如翳目見空中有垂發,反責他人不同己見也。自誤更誤人,學者可不慎哉。

  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一切性生。

  旋火非輪,愚者自作輪想。法離四句,而外道妄計四句,而建立各種自性,皆空中樓閣也。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智,作摩尼想,計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惡見妄想,習氣所熏,于無所有,說有生,緣有者,言滅。

  外道斷常之見,有如愚夫認水泡爲摩尼。

  複次大慧,有叁種量五分論,各建立已。得聖智自覺離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計著。

  《明.釋德清筆記》雲:叁量者,謂現量,比量,聖言量也。現量者,現即顯現,謂分明證境不帶名言,無籌度心,親得法體,離妄分別,而非錯謬,故名現量;比量者,比即比類,謂以因由譬喻,比量類度而得知故,比量有叁支。聖言量者,謂以如來聖教,爲准繩故。五分論者,即宗、因、喻,叁支,並合結爲五分,且載因明論,言已有叁量五分建立者,即指前初卷一往所說,總不出叁量是也。如所雲:「自心現自覺聖智」等,皆現量也。所雲「如幻水月光影空花,及微塵泥團瓶」等喻,皆比量也;所雲「一切諸佛如來皆先權後實,及法佛、報佛、化佛說法」雲雲等,皆聖言量也,此叁量建立也。所雲「我以如來藏第一義心爲宗,外道立神我勝性等爲宗」,皆宗也;「我以第一義自覺聖智等爲因;彼以無始虛妄習氣種子爲因,及作、無作、生、無生、常、無常」等皆因也;如「虛空佛骨,及蕉芽破瓶」等,皆喻也,此叁支就中自有合結之文,皆五分論,故雲「建立已。」佛說法不出叁量、五分爲楷式也。

  叁量五分論,乃用以破我執、法執之法也,故曰「離二自性事」,二自性即遍計依他是也。二執雖破,落于空執,錯認無明窠臼爲佛性境界,分別計著以爲實有,仍未明心見性。

  大慧,心意意識,身心轉變,自心現,攝所攝諸妄想斷,如來地自覺聖智,修行者,不于彼作性、非性想。

  唐譯雲:「諸修行者,轉心意識,離能所取,住如來地,自證聖法,于有及無,不起于想。」

  若複修行者,如是境界性,非性攝取相生者,彼即取長養,及取我人。

  唐譯雲:「諸修行者,若于境界起有無執,則著我、人、衆生、壽者。」

  大慧,若說彼性自性自共相,一切皆是化佛所說,非法佛所說,諸言說悉由愚夫希望見生,不爲別建立趣自性法,得聖智自覺叁昧樂住者,分別顯示。

  唐譯雲:「一切諸法自相法相,是化佛說,非法佛說。化佛說法,但順愚夫所想之見,不爲顯示自證聖智叁昧樂境。」

  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如是外道見習所熏,妄想計著,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想,而不能知自心現量。

  阿賴耶藏識如水,諸法如樹影。水本無影,故非影,水能顯現,故非非影。撈之不得,故非樹形,宛然是樹,故非非樹。其實無影亦無水,此皆外道依于四句而生之計著,非自心現量也。此明阿賴耶非心而外道計以爲心也。

  譬如明鏡隨緣顯現一切色像,而無妄想。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妄想愚夫而作像想。如是外道惡見,自心像現,妄想計著,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譬如風水和合出聲,彼非性,非非性。如是外道惡見妄想,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譬如大地,無草木處,煞焰川流洪浪雲湧,彼非性。非非性,貪無貪故。如是愚夫,無始虛妄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緣自住事門,亦複如彼熱焰波浪。

  譬如有人咒術機發,以非衆生數,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動搖雲爲。凡愚妄想計著往來,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戲論計著,不實建立。

  以上譬喻,皆破外道四句,不離阿賴耶妄想作用。

  大慧,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幻夢水樹影,垂發熱時焰,如是觀叁有,究竟得解脫。

  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鹿想謂爲水,而實無水事。

  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爲翳所翳。

  于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如逆楔出楔,舍離貪攝受。

  如幻咒機發,浮雲夢電光,觀是得解脫,永斷叁相續。

  于彼無有作,猶如焰虛空,如是知諸法,則爲無所知。

  言教爲假名,彼亦無有相,于彼起妄想,陰行如垂發。

  如畫垂發幻,夢犍闼婆城,火輪熱時焰,無而現衆生。

  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

  明鏡水淨眼 摩尼妙寶珠,于中現衆色,而實無所有。

  一切性顯現,如晝熱時焰,種種衆色現,如夢無所有。

  外道四句,出自腦筋計著,腦筋本無,則四句何由建立耶。

  複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于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真谛、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爲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自性相續而爲說法。

  佛說法離四句絕百非,而依衆生根器爲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法,並非如外道憑腦筋計量而建立勝性、自在天、無作 (自然) 、微塵時,自性相續 (唐譯宿作) 等也。

  複次大慧,爲靜煩惱,爾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

  唐雲:諸佛說法爲淨惑、智二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無相法中而善分別諸乘地相,猶如商主善導衆人。

  佛以百八句破外道四句百非,使衆生淨煩惱、所知二障,然後能分別叁乘,由第一歡喜地而登佛地,如商主引導衆人至寶所。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愚夫所行禅 (小乘外道破我…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