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始虛妄習氣所熏,妄想計著,依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緣自住事門,亦複如彼熱焰波浪。
譬如有人咒術機發,以非衆生數,毗舍阇鬼方便合成,動搖雲爲。凡愚妄想計著往來,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于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戲論計著,不實建立。
以上譬喻,皆破外道四句,不離阿賴耶妄想作用。
大慧,是故欲得自覺聖智事,當離生住滅、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惡見妄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幻夢水樹影,垂發熱時焰,如是觀叁有,究竟得解脫。
譬如鹿渴想,動轉迷亂心,鹿想謂爲水,而實無水事。
如是識種子,動轉見境界,愚夫妄想生,如爲翳所翳。
于無始生死,計著攝受性,如逆楔出楔,舍離貪攝受。
如幻咒機發,浮雲夢電光,觀是得解脫,永斷叁相續。
于彼無有作,猶如焰虛空,如是知諸法,則爲無所知。
言教爲假名,彼亦無有相,于彼起妄想,陰行如垂發。
如畫垂發幻,夢犍闼婆城,火輪熱時焰,無而現衆生。
常無常一異,俱不俱亦然,無始過相續,愚夫癡妄想。
明鏡水淨眼 摩尼妙寶珠,于中現衆色,而實無所有。
一切性顯現,如晝熱時焰,種種衆色現,如夢無所有。
外道四句,出自腦筋計著,腦筋本無,則四句何由建立耶。
複次大慧,如來說法離如是四句,謂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離于有、無、建立、誹謗、分別。結集真谛、緣起、道滅、解脫,如來說法以是爲首。非性,非自在、非無因、非微塵、非時,自性相續而爲說法。
佛說法離四句絕百非,而依衆生根器爲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等法,並非如外道憑腦筋計量而建立勝性、自在天、無作 (自然) 、微塵時,自性相續 (唐譯宿作) 等也。
複次大慧,爲靜煩惱,爾焰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
唐雲:諸佛說法爲淨惑、智二障,故次第令住一百八句,無相法中而善分別諸乘地相,猶如商主善導衆人。
佛以百八句破外道四句百非,使衆生淨煩惱、所知二障,然後能分別叁乘,由第一歡喜地而登佛地,如商主引導衆人至寶所。
複次大慧,有四種禅:雲何爲四?謂愚夫所行禅 (小乘外道破我執落法執) ,觀察義禅 (中乘破法執落空執) ,攀緣如禅 (大乘菩薩破空執有念同于無念) ,如來禅。
上言善分別諸乘及諸地相,此明諸乘所修之四種禅,及四禅所屬之地相。
雲何愚夫所行禅?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璅無常,苦、不淨相。
唐雲: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相 [ 金巢 ] 連,皆是無常苦不淨觀。
計著爲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
唐雲:如是觀察堅著不舍,漸次增勝,至無想滅定。
是名愚夫所行禅。
小乘觀世間輪回生死骨 [ 金巢 ] 無常不淨,欲求得清淨快樂之境,以爲斷六根停思想,即可得寂靜之樂。誰知思想斷盡,已得無想滅定,而貪著寂滅叁昧樂,不肯舍棄,故我執雖破,而法執不除,此前六地相。
雲何觀察義禅?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
唐雲: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于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
是名觀察義禅。
我執已破之後,觀法無我,漸次增進,得第七支佛地,破法執。法執雖破,落于空執。
雲何攀緣如禅?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禅。
大乘菩薩破空執,見一切皆是佛性,念同無念,煩惱菩提不二,生死涅槃不二,度衆生如無度,說法如無說,攀緣即是佛性,故曰「攀緣如禅」,乃第八菩薩地。
雲何如來禅?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叁種樂住,成辦衆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禅。
此乃第十佛地境界,衆生修行至此,大事已辦,得如來身,故名如來禅。叁種樂者:空、無相、無願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愚夫所行禅,觀察相義禅,攀緣如實禅,如來清淨禅。
譬如日月形,缽頭摩深險,如虛空火盡,修行者觀察。
如是種種相,外道道通禅,亦複墮聲聞,及緣覺境界。
此示愚夫禅之相也,「缽須摩」此雲紅蓮花,謂若于禅定中見有日月形或紅蓮花在深險處,則墮外道;若將思想斷倒,如薪盡火滅,或如虛空一樣,乃無想滅定,則墮聲聞、緣覺境界也。
舍離彼一切,則是無所有,一切剎諸佛,以不思議手。
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法執、我執已被,落于空洞無所有之境,乃無始無明境界,祖師所謂「黮黮黑暗深淵,實可怖畏。」又譬「黑漆桶底」,「無明窠臼」,皆指此境。修行者已達此境,不可退悔,亦不可誤認此爲佛性境界,宜再往前看出,因緣時至,無明窠臼囿的打破,遂見一切如如,圓滿現成。此時諸佛授手,把臂偕行,心心相印,一彈指間,遂登佛地,達摩所傳,即此法門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何等法,謂爲涅槃?
外道有涅槃,小乘、二乘亦有涅槃,大乘亦有涅槃。外道小乘以斷滅思想爲涅槃,二乘誤認無明窠臼爲涅槃,皆是有余涅槃,非究竟。惟大乘以轉識成智,明心見性,了生脫死爲涅槃,乃無余涅槃,才是究竟。
佛告大慧: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轉變,名爲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界。
涅槃者,轉識成智,明心見性之謂也。此時根塵識以及無始習氣種子皆變爲佛性,無生死亦無涅槃,一切皆是佛性。
複次大慧,涅槃者,聖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性。雲何非常?謂自相、共相妄想斷,故非常。雲何非斷?謂一切聖,去、來、現在得自覺,故非斷。大慧,涅槃不壞不死。若涅槃死者,複應受生相續;若壞者,應墮有爲相。是故涅槃離壞離死,是故修行者之所歸依。
外道二乘之涅槃,不離斷常,是腦筋作用;佛之涅槃,是直接證入本體,乃佛性作用。因爲佛性離無明妄想作用,故非常;妄想變爲佛性妙用,故非斷。涅槃者,本不生故不死,本無成故不壞,乃是絕對境界,無證無得。倘如外道、二乘因欲離生死而求涅槃,則有證有得,是相對者,仍不能離于輪回生死,故名有余涅槃。
六祖雲:「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爲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爲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者,以爲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衆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幻夢,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叁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複次大慧,涅槃非舍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
二乘舍生死求涅槃,外道以斷常、一異爲求涅槃,皆非究竟。
複次大慧,聲聞、緣覺涅槃者,覺自相、共相,不習近境界,不顛倒見,妄想不生,彼等于彼,作涅槃覺。
二乘所認爲涅槃者,厭喧鬧而求清靜,厭生死而求寂滅,將六根斷倒,暫時思想不生,如海水無波,便以爲是到涅槃境界。誰知思想暫時停止,仍會重生,海水雖暫時無波,風起仍有波興,乃腦筋作用,故非究竟。
複次大慧,二種自性相。雲何爲二?謂言說自性相計著,事自性相計著。言說自性相計著者,從無始言說虛僞習氣計著生;事自性相計著者,從不覺自心現分齊生。
即事、理二障也。言說自性是理障,屬遍計所執性;事自性是事障,屬依他起性。涅槃則屬于圓成實性,故須破此二種自性相,然後能解涅槃之義。猶如離遍計、依他,然後能證圓成實也。
複次大慧,如來以二種神力建立。菩薩摩诃薩頂禮諸佛,聽受問義。雲何二種神力建立?謂叁昧正受,爲現一切身面言說神力,及手灌頂神力。
二種神力建立者,謂證入本體之後,由佛性發揮妙用,以接引後學,所謂「法佛說法」是也。第一種神力是在定光之中現身說法,乃間接之法;第二種是直接以手灌頂,如拈花表示佛性,以心印心,無有言說。此二神力惟大乘菩薩方能領受。
大慧,菩薩摩诃薩,初菩薩地,住佛神力,所謂入菩薩大乘照明叁味。入是叁昧已,十方世界一切諸佛,以神通力,爲現一切身面言說。如金剛藏菩薩摩诃薩,及余如是相功德成就菩薩摩诃薩。大慧,是名初菩薩地。菩薩摩诃薩得菩薩叁昧正受神力,于百千劫積習善根之所成就。
法佛說法,惟已登初地菩薩入照明叁昧者,方能領受。須知是等菩薩已于百千劫修習,方有此成就,然仍未離于對治,故須賴諸佛身面言說神力以引導之也。
次第諸地,對治所治相,通達究竟,至法雲地,住大蓮華微妙宮殿,坐大蓮華寶師子座。同類菩薩摩诃薩眷屬圍繞,衆寶璎珞莊嚴其身,如黃金薝蔔日月先明。諸最勝子從十方來,就大蓮華宮殿座上而灌其頂。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及天帝釋太子灌頂,是名菩薩手灌頂神力。
由初地至十地,對治門已通達究竟,入無對治境,得法身妙用,故諸佛手灌其頂,予以印證。
大慧,是名菩薩摩诃薩二種種力。若菩薩摩诃薩住二種神力,面見諸佛如來。若不如是,則不能見。
菩薩須住此二種神力,得見佛性,否則不能見。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凡所分別、叁昧、神足諸法之行,是等一切,悉住如來二種神力。大慧,若菩薩摩诃薩離佛神力,能辯說者,一切凡夫亦應能說。所以者何?謂不住神力故。
明心見性菩薩,具足叁身妙同,動寂語默不離佛性,故曰「是等一切悉住如來種種神力」。菩薩說法度生,皆自佛性上發揮妙用,若離佛性,則同凡夫矣。
大慧,山石樹木,及諸樂器,城郭宮殿,以如來入城威神力故,皆自然出音樂之聲,何況有心者?聾盲喑啞,無量衆苦皆得解脫。如來有如是等無量神力…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