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禅宗修法▪P11

  ..續本文上一頁一聲,無明就會破的,又或者我們沒有時間靜坐用功,就無庸收攝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聽,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執持一個念頭,來照顧佛性,不論何時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寶珠,必要將他尋獲一樣,如此觀照,機緣一到,叻的一聲,也可以見佛性。

  經裏邊說:“善男子,此叁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叁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刹那頃,隨順修習。”考查古今禅宗,明心見性的人,曆史事迹,通通照此叁個法門修的。

  大寶積經中,文殊菩薩說:“佛性從煩惱中求得”,參禅、參話頭、參偈頌、參公案,大乘用功名目雖然不同,意思是一樣的,參話頭最要緊的是下疑情,單刀直入,一定會悟。

  如參念佛是誰,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從見聞覺知起來的,假如不起念,是見聞覺知,非是佛性,識取自己,本來面目,本來不起念,如如不動,念佛與本來佛性不相幹,二六時中,同身內識取本來佛性,不要向外求,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就可以見本來佛性。

  如參本來面目在那裏,宜先明白,起念是見聞覺知,不起念亦是見聞覺知,空無所有,是無始無明,本來面目,如如不動,向無始無明那裏識取,識來識去,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就會見著本來面目。

  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宜先明白所謂萬念從見聞覺知起,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心指見聞覺知,識指認識,萬法從本來面目生,如如不動,亦不起念,見聞覺知,將萬念歸一念,向無始無明識取本來面目,識來識去,時機一到,叻的一聲,豁然貫通,就可以看見萬法從自性生。

  如參父母未生以前,那一個是自己本來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一念不覺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陰身,受生死因,未見佛性故,如何方能見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父母既生以後是見聞覺知的靈性,明白本來面目,識取後,永不入輪回胎胞,此人因破無始無明窠臼遮障,我們就從無始無明識取,因緣時至,叻的一聲,無始無明一破,豁然貫通,本來面目自性即出現,明心見性後,話頭就用不著了。

  禅宗是頓教,一悟便悟,不分階級漸次,一般人主張參禅要破本參、重關、末後關,名破叁關,乃是後人僞造,叁關之說分兩種,出在古祖師公案,黃龍叁關、高峰叁關,黃龍叁關,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的生緣在何處,正當交鋒,卻複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卻複垂腳曰:我腳何似驢腳,名黃龍叁關。高峰叁關語驗學者,大澈底人,本脫生死,因甚命根不斷,佛祖公案只是一個道理,因甚有明有不明,大修行人當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名曰高峰叁關。叁關之語,是祖師接引學人用的機鋒轉語。

  參禅與參話頭,等機緣成熟,叻的一聲,無明窠臼已破,見佛性,明心見性後,有明眼善知識,則尋訪明眼的善知識來印證,如沒有明眼的話,就找指月錄、傳燈錄、五燈會元、維摩經、華嚴經、楞伽經等,細看作印證亦可。

  悟後的光景

  悟後明白是受薰染,悟後一切種子和盤托出,此時妄念根塵識俱變爲佛性。

  見性後,在本體上看,是一理平等的,無所謂佛,無所謂衆生,無所謂衆生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菩提煩惱,同是空花。

  未見性前,一假皆假,妄識所支配故,既見性後,一真皆真,真心所流露故,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那時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總是真如,大地山河,皆爲佛性,石頭瓦塊,概屬菩提,嬉笑言談,真心妙用,揚眉瞬目,佛法宣流,蓋即體起用,即用歸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爲用之體,用爲體之用,體用不二故,所以左右逢源,無不自得,前時怎樣也不得,現在怎樣也得。

  法身是豎窮叁際(過去現在未來叁時間都打破),橫遍十方(東南西北橫計八方上下直計兩方的空間都打破),經雲:“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

  華嚴經裏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不能以佛法分別世間法,亦不能以世間法分別佛法。

  圓覺經說:“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你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無了知,不辯真實,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爲隨順覺性,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佛說是人,名爲成就一切種智。”

  參禅錯用功將叁止叁觀誤以爲禅宗

  憨山大師夢遊集中雲谷禅師傳雲:“雲谷禅師年十九,即決志操方,尋登壇受具,聞天臺小止觀法門,專精修習,法舟濟禅師讀徑山道,掩關于郡之天甯,師徒參叩,呈其所修,舟曰:止觀之要,不依身心氣息,內外脫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豈西來的意耶,學道必以心悟爲主,師悲請益,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直令重下疑情,師依數日夜參究,寢食俱廢,一日受食,食盡亦不自知,碗忽墮地,猛然有省,恍如夢覺,複請益舟,乃蒙印可”,我們看雲谷禅師悟道因緣,可以拿來做我們參禅用功的榜樣。

  僧問子湖神禅師:“如何是一心叁觀”,師雲:“我當不見有一心,你喚什麼作叁觀。”

  從前有一個止觀法師問慧海禅師:“一心叁觀義如何”,師曰:“過去心已過去,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于其中間更用何心起觀”,曰:“禅師不解止觀”,師曰:“座主解否”,曰:“解”,師曰:“如智者大師說止破止,說觀破觀,住止沒生死,住觀心神亂,爲當將心止心,爲複起心觀觀,若有心觀,是常見法,若無心觀,是斷見法,亦有亦無,成二見法,請座主子細說看”,曰:“若如是問,俱說不得也”,師曰:“何曾止觀。”

  查實釋迦佛沒有說過,叁止叁觀法門,是儒家“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的道理。

  參禅錯用功以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爲禅宗

  憨山大師說:“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這兩句話有點含糊,識與智一是腦筋,一是佛性,沒有“轉識成智”之時,分別固然是“識”,不分別亦是“識”,已經“轉識成智”,則不分別是“智”,分別亦是“智”,分別與不分別,不能以之來判別凡聖也。

  參禅錯用功以染與淨爲禅宗

  染與淨是相對的,因爲有染,楞伽經雲:“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複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複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複次,有叁種智,謂知生滅,如自共相,知不生不滅,複次,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複次,叁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複次,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無有更明白于此者,才說有淨,和生滅一樣,因爲有生,才說有滅,染淨生滅,同是見聞覺知作用,一般人認爲不起念是淨,就是佛性,起念是染,就是妄想,這是錯的,不起念是無始無明的淨緣,並非佛性,佛性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乃是絕對的,與染淨無關,憨山大師說:“染是識,淨是智”,此乃錯誤,壇經雲:“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僧問慧忠國師:“坐禅看淨,此複若爲”,師曰:“不垢不淨,甯用起心,而看淨相。”

  參禅用功錯認如如不動爲佛性

  “如如不動”一語,乃寫象真如佛性之形容詞,意思是說真如佛性本來現成,無有增減,亦無動靜,增減動靜,乃人之腦筋作用,與真如本體無幹,現在有一般修行人,終日枯坐,強將思想止住,使同海水無波一樣,以爲這樣便是“如如不動”的真如佛性,此乃大錯,活人的思想,是不能永遠停止的,要永遠停止,只死人才做得到,活著的人,勉強把思想停止,只能停幾十分鍾或幾個鍾頭,最多亦不過幾天,終有一日再起思想,如果同在一天之中停止思想的時候是“佛”,過一會思想起了又是“衆生”,那麼一天之內,忽是佛,忽是衆生,不是一天都身臨在輪回之中,難道不嫌麻煩嗎,這樣的“佛”有什麼“做頭”呢?如果你真個明心見性,那就是輪刀上陣,還是如如不動哩。

  參禅錯用功將五蘊皆空爲禅宗

  “五蘊皆空”一語,是說明心見性之後,五蘊皆變爲佛性,遍滿虛空,萬象物質皆爲佛性,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現在一般修行以爲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便是“五蘊皆空”,此乃大錯,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乃是任五蘊起滅,不去管他,但五蘊仍然是五蘊,沒有變成佛性,他仍會作壞,而你一天到晚,要存著“不去管他”這個念頭,不能放松,豈不心勞日拙,那裏能“無心”“無礙”五蘊皆空呢?

  參禅錯用功以真如不守本性爲禅宗

  一般人說:“真如本來不動,因不守本性,一念不覺,遂起妄想,造業作福,輪回生死,倘一念覺悟真心,複得恒守不變,不受輪回,名爲成佛”,此乃外道見解也,真如本體本來圓滿現成,不變不動,華嚴經雲:“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無有變易”,倘真如而可變易,則是生滅法矣,大乘起信論所闡明者爲“真如緣起”,只此四字可以判定,此論乃外道僞作,假托馬嗚之名以行世,否則,真如無有緣起,不受薰染,倘有緣起,定有生滅,生滅之法,定非佛法也。

  參禅錯用功以真如受薰染爲禅宗

  一般人說:“一念覺悟是佛界,一…

《月溪法師講禅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