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
目錄
壹、無始無明與妄念無明之分別
1. 「無始無明」出何經典?
2. 「妄念無明」出何經典?
3. 「真如不受熏染」出何經典?
4. 「真如恒守本性」出何經典?
5. 「真如不變易」出何經典?
6. 「真如無緣起」出何經典?
7. 「離四句」出何經典?
8. 「中道」出何經典?
9. 「無上正等正覺」出何經典?
10. 「見聞覺知」出何經典?
11.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出何經典?
12. 「見性成佛」出何經典?
13. 「父母未生以前不是佛,是中陰身」出何經典?
14. 「中陰身起妄念入母胎」出何經典?
15. 「一切衆生本來不是佛」出何經典?
16. 「背覺合塵,滅塵合覺」出何經典?
17. 「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出何經典?
18. 「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出何經典?
19. 「佛法分叁乘」出何經典?
20. 「見了佛性之後于此無修」出何經典?
貳、無始無明與妄念無明之考證
1. 關于無始無明與妄念無明之考證
2. 用周易老莊解釋佛法之錯誤
3. 僧肇〈無名論〉之錯誤
4. 關于真如佛性不起妄念之考證
5. 僧朗之空假中
6. 永嘉〈禅宗集〉
7. 神會與〈證道歌〉
8. 用周易老莊解釋佛法之錯誤略舉
參、如何能將無始無明打破
1. 破無始無明 示叁乘佛法
2. (一)甚麼是佛性
3. (二)甚麼是無始無明
4. (叁)四病
5. (四)四相
6. 破無始無明誤入歧途生四種病
7. 破無始無明法門
8. 破無始無明用功
9. 永斷無明 方成佛道
10. 最上乘佛法
11. 讀佛經
無始無明與妄念無明之分別
欲明白無始無明與妄念無明之分別,須先將下列各項詳爲說明。
1「無始無明」出《勝鬘經》。經雲:「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爲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爲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惡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衆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恒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如是,世尊,無明住地最爲大力。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叁百,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叁種意生身,此叁地,彼叁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叁種意生及無漏業緣無明住地。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斯、佛菩提智所斷,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爲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彼法不知不覺,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以不斷故,名有余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余清淨,非一切清淨,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以成就有余解脫、有余清淨、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斷有余集、證有余滅、修有余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若知一切若、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于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于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爲護爲依,何以故?法無優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淨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世尊,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謂明解脫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故,過恒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是故無明住地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禅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世尊,于此起煩惱,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若複過于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如是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無明住地生,建立增長,若無明住地斷者,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皆亦隨斷,如是一切煩惱、上煩惱斷,過恒沙等如來所得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一切智見離一切過惡,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來應等正覺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故,世尊,以師子吼依于了義,一向記說。世尊,不受後有智有二種,謂如來以無上調禦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間,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議法身,于一切爾焰地得無礙法自在,于上更無所作無所得地,十力勇猛,升于第一無上無畏之地,一切爾炎無礙智觀,不由于他,不受後有智師子吼。世尊,阿羅漢、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脫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處(印度語,中國譯作小乘所說灰身滅智之注等等)涅槃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于法、不由于他,亦自知得有余地,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何以故?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叁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是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無邊不斷。」
又雲:「阿羅漢、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無量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思議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一切所應斷過皆悉斷滅,成就第一清淨故。阿羅漢、辟支佛有余過,非第一清淨,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
觀于上文經說,則無始無明出于《勝鬘經》,毫無疑問,所稱無明住地,即無始無明住地,阿羅漢、辟支佛尚不能斷,唯佛方便,以菩提智,斷此住地之障覆,成就第一清淨,爲一切衆生之所瞻仰。
唐朝窺基法師所著〈瑜伽師地論略纂〉卷九有雲:「《勝鬘經》說:有五住地,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叁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五無明住地。前四煩惱障,後一所知障。彼經自說無明住地,聲聞辟支佛所不能斷,唯爲如來佛菩提智所能斷故。由此定知是所知障,唯識第九與經說同。煩惱障四中,初一見道斷,後叁修道斷。〈對法論〉說:發業無明有二:一真實義愚發福不動行,二異熟愚發非福行,此二皆唯見道所斷。《緣起經》說: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唯識亦言:正發業者,唯見所斷,助者不定,故唯取彼見一處住地所有無明。然此有叁:一唯發總業、二唯發別業、叁通發二業。今取初後二業無明,故言唯取能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然此有四:一相應、二不共、叁纏、四隨眠。皆能發業,外道、內道、異生、放逸、不放逸,其所應用四無明發業皆別,如《緣起經》自廣分別。」又卷十四雲:「無明中皆言前際者,發業無明名爲前際,而觸受俱能起受取,潤生無明名爲後際。」按窺基法師所說,無明一唯發總業,即前際,即無始無明,亦名發業無明。二唯發別業與叁通發二業,即後際,即妄念無明,亦名潤生無明。
《楞嚴經》雲:「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爲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爲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論此一大段經語,明明將發業潤生兩無明舉出,發業無明,即無始無明,潤生無明,即妄念無明。上文窺基法師亦已明白舉出,則其區別,彰彰明甚。
元品無明,是一切衆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無明,此無明與真如之無始,皆爲無始,故名無始無明,然則此元品無明,爲無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斷之,則一念即成佛之位也,見佛學辭典。
無始無明,就是根本無明,本來清清淨淨,一無所染,所謂浩然之氣(孟子)、一念不動、天命之性(中庸)、吾心宇宙(宋儒)、喜怒未發(中庸)、先天無極、清淨無爲(老子)、清淨快樂(西洋哲學),通通不出此境界之外。但如窺基法師所說,觸受亦能起受取,故無始無明若受刺激,即變妄念無明,由妄念無明,去染複淨,亦即複元爲無始無明,始一念之間,可以往複相對,佛性是絕對的,是以欲見佛性,須將無始無明打破,始到明心見性,達到究竟,有以爲破妄念,到無始無明境界,便是究竟,此則千百年來多所錯誤,亟待修正者也。
無始無明一觸,生妄念無明,妄念無明一斷,複元無始無明,與老子學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由陰陽萬物叁二一而…
《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