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P8

  ..續本文上一頁表示佛性,無生無滅、不垢不淨、不受熏染、本來成佛,乃站在真如果位上而言也,本來無一物,是指佛性根本不起妄念,就不要斷妄念,無始無明會起妄念,佛性本無妄念,從可處起?佛性與無始無明分不清楚,學佛錯用功夫,修行無益。

  古來誤以無始無明就是佛性,錯誤不單是神秀一人,乃由六朝時相傳下來的,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由陰陽萬物返歸叁二一道,外面是說佛法的名詞,內裏實老子的道德,錯誤甚大,不是學佛的正途,亦無益修行,良可歎也!

  (四)四相

  以上所舉四病,如能了解于心,則佛性斷非如一般人所測度玄之又玄,空而非空,無可尋著,但以斷六根,破妄念,入于四病,墮于四相,所能達到。

  《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入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然則何謂「我相」乎?「我相」者,指衆生修行時心中所「證」之一種境界也,此之謂證,並非「實證」,乃「誤證」也,謂誤證「我相」境界以爲「自性」也,譬如有人用功之時,停止六根作用,使不爲外界事物所影響,此時百骸調適,四肢弦緩,忽忘我身,須用針艾刺炙,方覺有此肉體,此種清淨舒適境界,其心自以爲已證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矣,其實皆是「我相」境界也。

  《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爲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

  然則「人相」果何如乎?亦是衆生修行時所誤證之一種境界也,衆生初誤證「我相」,既而悟「我相」之非「自性」,乃又起一念,不複認我,前所證悟,皆知非我,俱予遣除,自以爲超過一切證者,見「自性」矣,豈知此之境界,悉爲人相境界也,其心甚至以爲圓悟涅槃,亦是腦筋思想作用,皆名「人相」。

  《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雲何非我?我是衆生,則非是我,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爲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衆生相。」

  然則「衆生相」又何如乎?「衆生相」者,乃衆生修行時,悟我相人相之非,俱加屏遣,入于二相所不及之境界也。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既雲衆生,則非我非彼矣,修行者腦筋所能證悟之境,皆爲我人,而我人相所不能及之境,則爲「衆生相」之境界,所謂「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是也。

  《圓覺經》雲:「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爲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複如是。」

  然則「壽命相」又何如乎?「壽命相」者,謂衆生修行時,屏棄我相人相衆生相,入于空無所有清淨境界,此境界乃一切業智所不能聞見,猶如命根一樣,雖然空寂,猶自存續,故曰「壽命相」。蓋因前叁相既自覺其爲塵垢而去之,然此之覺悟,亦未離于塵垢也。如湯銷冰,冰已不存而湯仍在,前叁相雖滅而壽命相仍存,所謂「厭流轉者,妄見涅槃」是也。

  《圓覺經》雲:「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總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爲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爲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

  經裏所主張的破無始無明,佛說:「末世諸衆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四病)。」茲又簡要複述于下:

  一、是止病 將一切思想勉強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樞,小乘斷六根,道家清淨寡欲,絕聖棄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二、是作病 舍妄取真,將一個惡思想改爲一個好思想,背覺合塵,背塵合覺,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孔子「正心誠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叁、是任病 思想起也由他,滅也由他,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對境無心,儒家「樂天知命」,道家「返自然歸嬰兒」,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是滅病 就是將一切思想斷盡了不起,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無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莊子「坐忘」,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師,皆此病也,佛性非「滅」而有。

  釋迦佛之辯證法,用功有此四病,就是經裏邊說之「一切諸衆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受憎生于心,谄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茲將四相複述于下:

  一、我 相 即我執,小乘人斷六根時,「小我」已滅,入于「大我」境界,此時心量擴大,有充滿宇宙之象,清淨寂滅,宋儒所謂「我心宇宙」,莊子所謂「坐忘」(出大宗師篇),希臘哲學家所謂「大我」「上帝」,老子所謂「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 相 即法執,起後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後念「不認我」以破之,繼而複起一念以破此「不認我」之念,如是相續,以至無我,破見仍存,悉爲「人相」,莊子所謂「吾今喪我」,即此相也。

  叁、衆生相 亦是法執,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衆生相,所謂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是也,儒家所謂「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書經「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中」字即衆生相境界。

  四、壽者相 即空執,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惡是非皆已忘卻,其中空無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說是無記憶空,二乘誤認爲涅槃境界,其實即「無始無明」,禅宗稱爲「無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謂「無極」,即此相境界。

  破無始無明誤入歧途生四種病

  學佛易犯的痛,大抵有四種:一、是止病:就是將一切思想勉強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漚。二、是作病:就是起一個惡思想,改作一個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其中是,背塵合覺,背覺合塵。叁、是滅病:就是將一切思想滅盡了不起,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四、是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好,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豈知止作滅任,都是腦根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滅法,佛性是不生不滅,兩不相幹。惡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惡是相對,真心是絕對,兩不相幹。惡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對不實故。舍取是妄識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體,能舍是妄,所取何真?假心所支配故。前念已滅,後念未起,其中是空無所有,自性能生萬法,與一無所有,是了不相幹。背覺合塵固非佛法,背塵合覺亦非菩提,相對待故。將一切思想滅盡,當知真性非從滅思想而有,非從起思想而無,思想一起,真性變作假心,灰塵一來,明鏡成爲黑板,時時要將他拂拭,不是很麻煩的嗎?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滅亦好,他就以爲是不執著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經執著一個任字,住不執著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礙,特不自知而已。

  破無始無明法門

  破無始無明法門有叁種,就是奢摩他、叁摩缽提、禅那,奢摩他中國譯作寂靜,就是六根齊用破無始無明,叁摩缽提中國譯作攝念,就是一根統領五根破無始無明,禅那中國譯作靜慮,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靜慮,六根隨便用一根破無始無明,茲先列表如下:

  觀上表所列,則用叁種法門破無始無明,當知其途徑,非徒涉空渺,茲再根據《圓覺經》所說,分別詳細解釋于後。

  《圓覺經》雲:「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修奢摩他時,不起雜念,單用至靜一念,往下直看,功夫成熟,無明窠臼打破,便見佛性現前,自一身以至一世界,無非佛性,佛性遍滿一世界,此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同于佛性,故曰「皆悉能知」,百千世界,莫不皆然,此乃修奢摩他之情形也,至于外道邪師所言一切境界,皆不可取信。

  《圓覺經》雲:「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總不可取。」

  修叁摩缽提時,先要明白諸佛菩薩皆用般若叁昧,自修自證,用意根統率五根,單刀直入向內看,功夫成熟,無明窠臼叻的打破,便可看見佛性,此乃修叁摩缽提明心見性之方法,至若外道邪師所說境界,不足取信。

  《圓覺經》雲:「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叁觀初首方便,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修禅那時,六根並用,往內直看,功夫成熟,觸著機緣,無明窠臼打破,便可明心見性。有由耳根音聲而悟道者,有由眼根見色相而悟道者,一根還源,則六根皆解脫矣。如香嚴聞擊竹而明心,靈雲見桃花而悟道是也,其他諸根,莫不皆然,先住滅念,皆知落…

《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楞伽經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