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表示佛性,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受熏染、本来成佛,乃站在真如果位上而言也,本来无一物,是指佛性根本不起妄念,就不要断妄念,无始无明会起妄念,佛性本无妄念,从可处起?佛性与无始无明分不清楚,学佛错用功夫,修行无益。
古来误以无始无明就是佛性,错误不单是神秀一人,乃由六朝时相传下来的,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由阴阳万物返归三二一道,外面是说佛法的名词,内里实老子的道德,错误甚大,不是学佛的正途,亦无益修行,良可叹也!
(四)四相
以上所举四病,如能了解于心,则佛性断非如一般人所测度玄之又玄,空而非空,无可寻着,但以断六根,破妄念,入于四病,堕于四相,所能达到。
《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入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然则何谓「我相」乎?「我相」者,指众生修行时心中所「证」之一种境界也,此之谓证,并非「实证」,乃「误证」也,谓误证「我相」境界以为「自性」也,譬如有人用功之时,停止六根作用,使不为外界事物所影响,此时百骸调适,四肢弦缓,忽忘我身,须用针艾刺炙,方觉有此肉体,此种清净舒适境界,其心自以为已证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矣,其实皆是「我相」境界也。
《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然则「人相」果何如乎?亦是众生修行时所误证之一种境界也,众生初误证「我相」,既而悟「我相」之非「自性」,乃又起一念,不复认我,前所证悟,皆知非我,俱予遣除,自以为超过一切证者,见「自性」矣,岂知此之境界,悉为人相境界也,其心甚至以为圆悟涅槃,亦是脑筋思想作用,皆名「人相」。
《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然则「众生相」又何如乎?「众生相」者,乃众生修行时,悟我相人相之非,俱加屏遣,入于二相所不及之境界也。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既云众生,则非我非彼矣,修行者脑筋所能证悟之境,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能及之境,则为「众生相」之境界,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
《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然则「寿命相」又何如乎?「寿命相」者,谓众生修行时,屏弃我相人相众生相,入于空无所有清净境界,此境界乃一切业智所不能闻见,犹如命根一样,虽然空寂,犹自存续,故曰「寿命相」。盖因前三相既自觉其为尘垢而去之,然此之觉悟,亦未离于尘垢也。如汤销冰,冰已不存而汤仍在,前三相虽灭而寿命相仍存,所谓「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也。
《圆觉经》云:「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总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经里所主张的破无始无明,佛说:「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四病)。」兹又简要复述于下:
一、是止病 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枢,小乘断六根,道家清净寡欲,绝圣弃智,皆此病也,佛性非「止」而合。
二、是作病 舍妄取真,将一个恶思想改为一个好思想,背觉合尘,背尘合觉,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僥」,孔子「正心诚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三、是任病 思想起也由他,灭也由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对境无心,儒家「乐天知命」,道家「返自然归婴儿」,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是灭病 就是将一切思想断尽了不起,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无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庄子「坐忘」,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师,皆此病也,佛性非「灭」而有。
释迦佛之辩证法,用功有此四病,就是经里边说之「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受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兹将四相复述于下:
一、我 相 即我执,小乘人断六根时,「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清净寂灭,宋儒所谓「我心宇宙」,庄子所谓「坐忘」(出大宗师篇),希腊哲学家所谓「大我」「上帝」,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 相 即法执,起后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不认我」以破之,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不认我」之念,如是相续,以至无我,破见仍存,悉为「人相」,庄子所谓「吾今丧我」,即此相也。
三、众生相 亦是法执,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众生相,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儒家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书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中」字即众生相境界。
四、寿者相 即空执,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却,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说是无记忆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其实即「无始无明」,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谓「无极」,即此相境界。
破无始无明误入歧途生四种病
学佛易犯的痛,大抵有四种:一、是止病:就是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二、是作病:就是起一个恶思想,改作一个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背尘合觉,背觉合尘。三、是灭病:就是将一切思想灭尽了不起,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四、是任病:就是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岂知止作灭任,都是脑根的事情,不是佛性。思想起固非佛性,思想不起亦非佛性,思想起伏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不灭,两不相干。恶思想固非真心,好思想亦非真心,好恶是相对,真心是绝对,两不相干。恶思想固是妄,好思想亦非真,相对不实故。舍取是妄识的作用,不是自性的本体,能舍是妄,所取何真?假心所支配故。前念已灭,后念未起,其中是空无所有,自性能生万法,与一无所有,是了不相干。背觉合尘固非佛法,背尘合觉亦非菩提,相对待故。将一切思想灭尽,当知真性非从灭思想而有,非从起思想而无,思想一起,真性变作假心,灰尘一来,明镜成为黑板,时时要将他拂拭,不是很麻烦的吗?至于思想任他起亦好,灭亦好,他就以为是不执着一切相,殊不知他已经执着一个任字,住不执着一切相的相了,就是有心有碍,特不自知而已。
破无始无明法门
破无始无明法门有三种,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中国译作寂静,就是六根齐用破无始无明,三摩钵提中国译作摄念,就是一根统领五根破无始无明,禅那中国译作静虑,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静虑,六根随便用一根破无始无明,兹先列表如下:
观上表所列,则用三种法门破无始无明,当知其途径,非徒涉空渺,兹再根据《圆觉经》所说,分别详细解释于后。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示修奢摩他时,不起杂念,单用至静一念,往下直看,功夫成熟,无明窠臼打破,便见佛性现前,自一身以至一世界,无非佛性,佛性遍满一世界,此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同于佛性,故曰「皆悉能知」,百千世界,莫不皆然,此乃修奢摩他之情形也,至于外道邪师所言一切境界,皆不可取信。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总不可取。」
修三摩钵提时,先要明白诸佛菩萨皆用般若三昧,自修自证,用意根统率五根,单刀直入向内看,功夫成熟,无明窠臼叻的打破,便可看见佛性,此乃修三摩钵提明心见性之方法,至若外道邪师所说境界,不足取信。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修禅那时,六根并用,往内直看,功夫成熟,触着机缘,无明窠臼打破,便可明心见性。有由耳根音声而悟道者,有由眼根见色相而悟道者,一根还源,则六根皆解脱矣。如香严闻击竹而明心,灵云见桃花而悟道是也,其他诸根,莫不皆然,先住灭念,皆知落…
《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