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仅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耆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来。」又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观此,可知佛说三乘,为方便众生之苦心,因阶段不同,致有浅深先后之异。
吾人修持,冀将无始无明打破,须先将下列四种详为了解。
(一)甚么是佛性
佛性本自清净,如《华严经》所举九十九种譬如,已将佛性解释得清清楚楚,无可再为解说了。
释迦六年雪山修行,其所得之结果,即见此「佛性」。毕生奔走宣说者,其目的亦即欲人共见此「佛性」也。此乃佛之一大发明,亦人类史上一极大发明,照耀于千古,故亦即学佛及研究佛学者一先决问题,倘对「佛性」无明晰之了解,则必陷于二乘谬误之途,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自佛灭度以来,若干祖师大德因对此问题未能深切认识,以致造成错误之理论也,不可胜数,甚至对佛经之注疏,亦多误解,使佛之本意陷于歪曲,故余特先提出此一问题,作扼要之阐明,前于大乘各重要经典中,举出若干显明之解释以证明之,于各宗重要言论著述中,举出若干正当或错误之解释,以反复阐明之,使读者于此得一明晰之概念,此「佛性」问题如能解决,则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矣。
什么叫做绝对?就是佛经里面说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说佛性无有那样比对得上,经里又说:「譬如真如,无有比对。」
绝对的佛性,究竟是甚么样子?佛性叫做本来面目,又叫做法身,又叫做真如。《华严经》发挥真如佛性之理尤详,〈十回向品〉云:「勤修一切出世间法,于诸世间无取无依,于深妙道正见牢固,离诸妄见,了真实法,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譬如真如真实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譬如真如无相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终无退转……譬如真如,一切诸佛之所行处……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譬如真如性常随顺……譬如真如无能测量……譬如真如充满一切……譬如真如常住无尽……譬如真如无有比对……譬如真如体性坚固……譬如真如不可破坏……譬如真如照明为体……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时……譬如真如性常清净……譬如真如于法无碍……譬如真如如众法眼……譬如真如性无劳倦……譬如真如体性甚深……譬如真如无有一物……譬如真如性非出现……譬如真如离众垢翳……譬如真如性无与等……譬如真如体性寂静……譬如真如无有根本……譬如真如体性无边……譬如真如体性无着……譬如真如无有障碍……譬如真如非世所行……譬如真如体性无住……譬如真如性无所作……譬如真如体性安住……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譬如真如不离诸法……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譬如真如与一切法无有相违……譬如真如普摄诸法……譬如真如与一切法同其体性……譬如真如与一切法不相舍离……譬如真如无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动摇……譬如真如性无垢浊……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不可穷尽……譬如真如性常觉悟……譬如真如不可失坏……譬如真如能大照明……譬如真如不可言说……譬如真如持诸世间……譬如真如随世言说……譬如真如遍一切法……譬如真如无有分别……譬如真如遍一切身……譬如真如体性无生……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在于夜……譬如真如遍在于昼……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譬如真如遍在年岁……譬如真如遍成坏劫……譬如真如尽未来际……譬如真如遍住三世……譬如真如遍一切处……譬如真如住有无法……譬如真如体性清净……譬如真如体性明洁……譬如真如体性无垢……譬如真如无我我所……譬如真如体性平等……譬如真如超诸数量……譬如真如平等安住……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诸众生界……譬如真如无有分别,普往一切音声智中……譬如真如永离世间……譬如真如体性广大……譬如真如无有间息……譬如真如体性宽广遍一切法……譬如真如遍摄群品……譬如真如无所取着……譬如真如体性不动……譬如真如是佛境界……譬如真如无能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无有退舍……譬如真如普摄一切世间言音……譬如真如,于一切法无所希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譬如真如无有断绝……譬如真如舍离诸漏……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是非觉悟……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此乃佛祖就其亲证之真如佛性境界,用语言方便以诏示众生,众生闻之,或茫然不知所云,或约略知其大意。
佛性不能离开万物,万物亦不能离开佛性,佛性与物体合一,便是绝对的实在的存在。
佛性是终极的真实,所以如如不动,第一运动者是不动的,因为一切运动,由此发生,倘佛性能变动,则必探求其动之原因,而不是终极的实在了,所以真实和最后的原因,必须是不动的。
佛性是无限的,完全超越于有限之上,没有言语、没有思想可以相当佛性之无限,他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本质不是理性之所能达到的,佛性不在内不在外,而是无所不在,存于宇宙万物之内,亦存在于众生心内,人人明心见性,不是依由思想,而是靠一种内在的超乎思想感觉的顿悟。
(二)甚么是无始无明
无始无明即发业无明,上文所述窥基法师所言,各节至为详尽,可以想见的,清清净净、黑黑暗暗、空空洞洞,禅宗所指无明窠臼、黑漆桶底,即无记性,即六祖所言「无记空」是也。
(三)四病
四病即止作任灭。《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兹将四病分别阐明如下:
一、作病,修行者为求圆觉佛性,操心太急,用脑筋去揣量测度,或执意修种善行,心中起一恶思想时,即刻作一段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舍妄取真,观有为空,观空为有,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其实佛性非由造作而得,这是参禅用功时之毛病。
二、任病,修行者知道着意用功,劳而无益,于是一切放任,不求缅生死,亦不求证涅槃,任思想起亦好、灭亦好,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认为如此便可证圆觉,其实圆觉佛性非由放任而有,此仍是禅病。
三、止病,修行者知道越是放任,妄念越多,于是又将诸念停止,使心境寂然平等,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枢,以为如此便可证圆觉,其实妄念停止,不过是见闻觉知中的净缘,永不能合于佛性,故仍是禅病。
四、灭病,修行者知道妄念虽不起,仍有知有觉,受外境刺激,仍能起念,于是索性将一切思想灭尽,无知无觉,根尘俱灭,虚妄永寂,以为如此便可证圆觉,其赏是落在无明窠臼中,永难见佛性,故仍是禅病。
修行者若能离此四病便不误入歧途,最为重要。
释迦牟尼佛救济众生,愿众生能自度,但恐修持人误入歧途,故殷殷启示,切不可犯了四病,《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故此明白指示,众生用功,必不可从止作任灭去做,如果路是走错了,车坚马良,相去愈远,因犯了四病,便以四相为佛性,从止作任灭用功,必不能见佛性也,吾国千百年来关于用功方法,最大错误,是以无始无明与佛性分辨不清,误以为无始无明便是佛性,此中用功最显著者,莫如六祖与神秀之辩,兹详述之。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无始无明比喻镜子,起妄念如同镜子起尘埃,时时勤拂拭,就比喻将妄念断干断净,勿使惹尘埃,就比喻将妄念不要起。无始无明根本就会起妄念,是断不了止不了的,譬比龙潭出水,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来,源源不绝,永远断不了的,一般人将无始无明就认为佛性,根本错误,修行无益,《维摩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已明心见性,故其偈乃…
《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