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P6

  ..续本文上一页险的,但他不惜「批龙磷,履虎尾,殉命竟躯」的干一下,同时他亦看清了北宗养尊处优已久,内部日益腐化,而且「渐法」根本就是不健全的不澈底的,南宗仍有相当的潜势力,而且名正言顺,方法又正确,与其说他争南宗法统,不如说是要使天下修道者不致陷入不澈底的歧途,所以不顾身命与北伐之师,到处开无遮大会,被渐门清净禅,而立顿门的如来禅,攻击神秀门下的「师承是傍,法门是渐」(宗密承龚图中语),最有名的滑台大云寺和洛阳等,后皆是有声有色,当时会下有一个有名的「山东远」法师,用着婉转的口气,质问他说:「普寂禅师,名字盖国,天下知闻,众口共传,不可思议,何故如此苦相非斥?岂不与身命有雠?」神会侃侃地答道:「我自料简是非,定其宗旨,我今为弘扬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众生知闻,岂惜身命。」卒把北宗击败,而有「普寂之门,盈而后虚」(宋僧传中语)的结果,北宗藉皇室力量把他贬逐,但他始终不屈不抗,他不但用口头宣传,而且用文字宣传,〈显宗记〉和〈证道歌〉,便是这时的宣传品,《六祖坛经》无疑的亦是经过他的洗染补充,而用来做打击渐门的有力武器的,这位大师如果生在现代,是当得起一位宣传部长之职的。

  人们一向把南北宗之争看做是禅宗本身的一件事,而不知道那是包括整个佛教的新旧派的斗争,这段斗争历史如果比起欧州宗教战争来,那是一件极微细的事情,但在形势上都有点相像,罗马天主教新旧派之争,旧派是和统治势力结在一起,而新派则是和下层群众结在一起,可是旧派本身已经腐化,经不起新派的打击,而自趋崩溃了,神会之「北伐」乃是明争的,但旧派的人却一向采用阴谋和暗斗,诸如〈达磨入道四行〉。

  用周易老庄解释佛法之错误略举

  兹复说历来高僧,以周易老庄解释佛经者,以上所说僧朗、玄觉禅师两则,是知法师之名号者,其他普遍以周易老庄哲理解释佛法,略举一二于下。

  「佛性比如水,妄念比如波浪」,佛经中无此语,水与波之喻,是从庄子《南华经》脱出来,《楞伽经》则以海水比阿赖耶识,以波澜比七识,乃正理也。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经中无此语,是从老子《道德经》中来的,一般人以为不要着顽空,要着真空,顽空是空,真空是空不空,《道德经》廿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全是哲学,与佛性真如相差甚远。

  「小乘执有,二乘执空,大乘非空非有」,佛经中亦无此语,此段亦从老子之「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脱胎出来。

  「前念已灭,后念朱起,中间是」,佛经中无此说,是从庄子《南华经》脱出来,亦是无始无明境界。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佛经中无此语,是从周易脱胎而来,亦是无始无明境界。

  「真如门,生灭门」及「真如门比水,生灭门比波」,佛经中无此说,是从《易经》之太极图脱胎而来,阴静阳动,阴不起念,是无始无明,阳起念,是妄念无明。

  「以妄除妄」,佛经无此说,是从《南华经》脱出来,《南华经》说:「遣之又遣。」即此意也。

  「心法双忘,人法双泯,人法双忘」,佛经无此说,乃从《南华经》善恶两忘脱出来。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经无此语,从《南华经》真人不变脱胎出来。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佛经无此语,从《南华经》动寂脱出来。

  「只要我无心于万物,不怕万物常围绕」,佛经无此说,乃庄子《南华经》脱胎出来。

  「事理无碍」,佛经无此语,乃从《南华经》生死无碍脱出来。

  「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佛经无此说,乃从孟子之良知良能脱胎而来。

  「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佛经无此说,乃从《南华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脱胎而来。

  「妄念从无生」,佛经无此说,乃从老子《道德经》脱胎而来,《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佛经中无此语,乃从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脱胎而来。

  「始觉本觉,始觉起念,落于九界众生,本觉不起念,入佛界」,佛经中无此语,乃从周易太极图脱胎来的,一阴一阳谓之道,阴是不起念,谓之本觉,阳是起念,谓之始觉。

  「佛性比镜子,妄念比灰尘」,佛经中未有如此说,亦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脱胎而来,盖老子之意,由万物返归三,而二,而一,而归于道,道比镜子,三二一而生万物比灰尘,去灰尘返回镜子,比之由万物而返归于道也。

  「起念是识,不起念是智」,佛经中亦无此说,乃从《易经》「阴不起念,阳起念」脱胎来的。

  「藏 经律论三,条然不同,三人修谛缘,度析色入空。」

  「通 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

  「别 别前藏通,别后圆教,界外独菩萨法,修行住次,互不相摄。」

  「圆 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查佛经中无藏通别圆名称,乃六朝时僧人将庄子之道理解释,如中道是庄子《南华经》,善恶两忘,名曰中道,详查《南华经》便能明白。(即缘督以为经,缘是顺,背是中,经是中道。)

  「小 是有。」

  「始 是空。」

  「终 不有不空。」

  「顿 即有即空。」

  「圆 不有而有不空而空。」

  上小始终顿圆五教义,查各佛经无有载及,考其源,乃唐时一般僧人所著而已,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此乃印度婆罗门四句,外道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此即老子《道德经》「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详查老子《道德经》,便能明晰。

  以上所举诸师解释经典,及一般人用周易、老子、庄子之道德以解释佛法,均不出「无始无明」与「妄念无明」范围,无始无明动念,是妄念无明,妄念无明断,还元无始无明,一动一复,循环无间,纵使是觉而不迷,背尘合觉,其修持地位,祇到无始无明境界,玄之又玄,混然清净,与见佛性,尚隔一层,与明心见性用功,亦有歧异者也。

  按老子「道生一」「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及周易、庄子玄妙圆通之旨,均可以脑筋想象得之,均属哲学之理,若佛性,并不能以想象得之,须将无始无明打破,始能明心见性,《圆觉经》云:「善男子,但诸声闻所缘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总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总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总不能至。」观此可知明心见性,非如玄之又玄、非有非无等所可能想象,更非徒断六根、断妄念所能达到,此佛法之所以异于哲学,千百年来,以哲学之道理解释佛法,及修中乘者之以为达到究竟,为未尽也。故自晋以来,多用周易、老子、庄子哲理以修持者,皆未明心见性,有〈高僧传〉可考也。

  如何能将无始无明打破

  破无始无明 示三乘佛法

  上文所说无始无明与妄念无明之分别,已甚详尽,欲见佛性,须将无始无明打破,明心见性,与佛同体,再不复为众生,但如何可以将无始无明打破?须有详细之解说,《梵纲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华严经》言法身,言真如,言菩提心。《大般涅槃经》言实相。《大般若经》言般若,言无余涅槃…皆指此佛性者也,佛法本是一乘,为方便故,别为三乘,即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净六根,修四谛。中乘灭妄念无明,修十二因缘。大乘破无始无明,修六波罗蜜。故全部经典,浩如烟海,究竟从那一经用功,可以将无始无明打破,兹先将各经略为分别,凡经中说修四谛者是小乘,说修十二因缘者是中乘,说修六波罗蜜者是大乘,其中有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并举者,可以其主旨为依皈。盖三乘归于一乘,亦多有阶段贯通者也,千百年来,本是大乘经典注解者,但以小乘中乘见解释之,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均属大乘精华,如只以净六根、断妄念便以为经中要旨,此则窃以为多有未当者也。六波罗蜜中,第五度禅那,即明心见性破无始无明之方法,行者若能勤将大乘经典细为参证,不涉歧途,总可豁然见性,三乘本是一乘,但其用功法门,颇有抵触之点,小乘断六根,中乘断妄念,而大乘则不断六根、不断妄念,反利用六根以破无始无明,盖佛说小乘中乘,系为方便法门,其份位阶段,本有浅深先后,中小乘当然是佛法,但非以此为究竟,应以大乘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为究竟,《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

《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楞伽经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