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險的,但他不惜「批龍磷,履虎尾,殉命竟軀」的幹一下,同時他亦看清了北宗養尊處優已久,內部日益腐化,而且「漸法」根本就是不健全的不澈底的,南宗仍有相當的潛勢力,而且名正言順,方法又正確,與其說他爭南宗法統,不如說是要使天下修道者不致陷入不澈底的歧途,所以不顧身命與北伐之師,到處開無遮大會,被漸門清淨禅,而立頓門的如來禅,攻擊神秀門下的「師承是傍,法門是漸」(宗密承龔圖中語),最有名的滑臺大雲寺和洛陽等,後皆是有聲有色,當時會下有一個有名的「山東遠」法師,用著婉轉的口氣,質問他說:「普寂禅師,名字蓋國,天下知聞,衆口共傳,不可思議,何故如此苦相非斥?豈不與身命有雠?」神會侃侃地答道:「我自料簡是非,定其宗旨,我今爲弘揚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衆生知聞,豈惜身命。」卒把北宗擊敗,而有「普寂之門,盈而後虛」(宋僧傳中語)的結果,北宗藉皇室力量把他貶逐,但他始終不屈不抗,他不但用口頭宣傳,而且用文字宣傳,〈顯宗記〉和〈證道歌〉,便是這時的宣傳品,《六祖壇經》無疑的亦是經過他的洗染補充,而用來做打擊漸門的有力武器的,這位大師如果生在現代,是當得起一位宣傳部長之職的。
人們一向把南北宗之爭看做是禅宗本身的一件事,而不知道那是包括整個佛教的新舊派的鬥爭,這段鬥爭曆史如果比起歐州宗教戰爭來,那是一件極微細的事情,但在形勢上都有點相像,羅馬天主教新舊派之爭,舊派是和統治勢力結在一起,而新派則是和下層群衆結在一起,可是舊派本身已經腐化,經不起新派的打擊,而自趨崩潰了,神會之「北伐」乃是明爭的,但舊派的人卻一向采用陰謀和暗鬥,諸如〈達磨入道四行〉。
用周易老莊解釋佛法之錯誤略舉
茲複說曆來高僧,以周易老莊解釋佛經者,以上所說僧朗、玄覺禅師兩則,是知法師之名號者,其他普遍以周易老莊哲理解釋佛法,略舉一二于下。
「佛性比如水,妄念比如波浪」,佛經中無此語,水與波之喻,是從莊子《南華經》脫出來,《楞伽經》則以海水比阿賴耶識,以波瀾比七識,乃正理也。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經中無此語,是從老子《道德經》中來的,一般人以爲不要著頑空,要著真空,頑空是空,真空是空不空,《道德經》廿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全是哲學,與佛性真如相差甚遠。
「小乘執有,二乘執空,大乘非空非有」,佛經中亦無此語,此段亦從老子之「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脫胎出來。
「前念已滅,後念朱起,中間是」,佛經中無此說,是從莊子《南華經》脫出來,亦是無始無明境界。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佛經中無此語,是從周易脫胎而來,亦是無始無明境界。
「真如門,生滅門」及「真如門比水,生滅門比波」,佛經中無此說,是從《易經》之太極圖脫胎而來,陰靜陽動,陰不起念,是無始無明,陽起念,是妄念無明。
「以妄除妄」,佛經無此說,是從《南華經》脫出來,《南華經》說:「遣之又遣。」即此意也。
「心法雙忘,人法雙泯,人法雙忘」,佛經無此說,乃從《南華經》善惡兩忘脫出來。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佛經無此語,從《南華經》真人不變脫胎出來。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佛經無此語,從《南華經》動寂脫出來。
「只要我無心于萬物,不怕萬物常圍繞」,佛經無此說,乃莊子《南華經》脫胎出來。
「事理無礙」,佛經無此語,乃從《南華經》生死無礙脫出來。
「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佛經無此說,乃從孟子之良知良能脫胎而來。
「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佛經無此說,乃從《南華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脫胎而來。
「妄念從無生」,佛經無此說,乃從老子《道德經》脫胎而來,《道德經》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知之一字,衆妙之門」,佛經中無此語,乃從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衆妙之門」脫胎而來。
「始覺本覺,始覺起念,落于九界衆生,本覺不起念,入佛界」,佛經中無此語,乃從周易太極圖脫胎來的,一陰一陽謂之道,陰是不起念,謂之本覺,陽是起念,謂之始覺。
「佛性比鏡子,妄念比灰塵」,佛經中未有如此說,亦從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脫胎而來,蓋老子之意,由萬物返歸叁,而二,而一,而歸于道,道比鏡子,叁二一而生萬物比灰塵,去灰塵返回鏡子,比之由萬物而返歸于道也。
「起念是識,不起念是智」,佛經中亦無此說,乃從《易經》「陰不起念,陽起念」脫胎來的。
「藏 經律論叁,條然不同,叁人修谛緣,度析色入空。」
「通 通前藏教,通後別圓,叁人同以無言說,道體色入空。」
「別 別前藏通,別後圓教,界外獨菩薩法,修行住次,互不相攝。」
「圓 明不思議因緣,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但化最上利根之人。」
查佛經中無藏通別圓名稱,乃六朝時僧人將莊子之道理解釋,如中道是莊子《南華經》,善惡兩忘,名曰中道,詳查《南華經》便能明白。(即緣督以爲經,緣是順,背是中,經是中道。)
「小 是有。」
「始 是空。」
「終 不有不空。」
「頓 即有即空。」
「圓 不有而有不空而空。」
上小始終頓圓五教義,查各佛經無有載及,考其源,乃唐時一般僧人所著而已,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此乃印度婆羅門四句,外道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此即老子《道德經》「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詳查老子《道德經》,便能明晰。
以上所舉諸師解釋經典,及一般人用周易、老子、莊子之道德以解釋佛法,均不出「無始無明」與「妄念無明」範圍,無始無明動念,是妄念無明,妄念無明斷,還元無始無明,一動一複,循環無間,縱使是覺而不迷,背塵合覺,其修持地位,祇到無始無明境界,玄之又玄,混然清淨,與見佛性,尚隔一層,與明心見性用功,亦有歧異者也。
按老子「道生一」「道之爲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及周易、莊子玄妙圓通之旨,均可以腦筋想象得之,均屬哲學之理,若佛性,並不能以想象得之,須將無始無明打破,始能明心見性,《圓覺經》雲:「善男子,但諸聲聞所緣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總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總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總不能至。」觀此可知明心見性,非如玄之又玄、非有非無等所可能想象,更非徒斷六根、斷妄念所能達到,此佛法之所以異于哲學,千百年來,以哲學之道理解釋佛法,及修中乘者之以爲達到究竟,爲未盡也。故自晉以來,多用周易、老子、莊子哲理以修持者,皆未明心見性,有〈高僧傳〉可考也。
如何能將無始無明打破
破無始無明 示叁乘佛法
上文所說無始無明與妄念無明之分別,已甚詳盡,欲見佛性,須將無始無明打破,明心見性,與佛同體,再不複爲衆生,但如何可以將無始無明打破?須有詳細之解說,《梵綱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華嚴經》言法身,言真如,言菩提心。《大般涅槃經》言實相。《大般若經》言般若,言無余涅槃…皆指此佛性者也,佛法本是一乘,爲方便故,別爲叁乘,即小乘、中乘、大乘。小乘淨六根,修四谛。中乘滅妄念無明,修十二因緣。大乘破無始無明,修六波羅蜜。故全部經典,浩如煙海,究竟從那一經用功,可以將無始無明打破,茲先將各經略爲分別,凡經中說修四谛者是小乘,說修十二因緣者是中乘,說修六波羅蜜者是大乘,其中有四谛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並舉者,可以其主旨爲依皈。蓋叁乘歸于一乘,亦多有階段貫通者也,千百年來,本是大乘經典注解者,但以小乘中乘見解釋之,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均屬大乘精華,如只以淨六根、斷妄念便以爲經中要旨,此則竊以爲多有未當者也。六波羅蜜中,第五度禅那,即明心見性破無始無明之方法,行者若能勤將大乘經典細爲參證,不涉歧途,總可豁然見性,叁乘本是一乘,但其用功法門,頗有抵觸之點,小乘斷六根,中乘斷妄念,而大乘則不斷六根、不斷妄念,反利用六根以破無始無明,蓋佛說小乘中乘,系爲方便法門,其份位階段,本有淺深先後,中小乘當然是佛法,但非以此爲究竟,應以大乘破無始無明、明心見性爲究竟,《法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舍利弗,是爲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爲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衆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爲衆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叁。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于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衆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爲衆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爲一佛乘故,是諸衆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衆生故,欲以佛之…
《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