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天才生死沒有?釋迦佛告訴他:「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
見佛性法門,不同哲學科學,可能用腦筋測度思量得到的,釋迦佛告訴我們,用功的法門,要親自用功,破了無始無明,然後才知到佛性的,你未見佛性,你來辯論佛性,是沒有用的,譬如一個廣東人,根本未到過北京,同北京人講北京風景,他說的北京人知得,而北京人所說的,他就不知得了,大乘法門,無論如何,定要先明心見性,然後才能說大乘佛法,你未見佛性,你來辯論佛性,始終沒有用的。佛性、無始無明、靈性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是無始以來一齊有的,不能說那樣先有,那樣後有,是一齊有的。無始無明,是無始有終,除此之外,俱是無始無終,我們破無始無明,見佛性後,永久不會變爲衆生,釋迦佛告金剛藏菩薩:「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爲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複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唯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總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這一段是證明不能說佛性先有,無明後有,亦不能說靈性先有,佛性後有,五種皆是一齊的,破無明見佛性後,見聞覺知、一念無明、六根通通變爲佛性,永久不會變衆生,不會做衆生,譬比金礦成金後,永久不會成礦沙,一般人說衆生本來是佛,因一念不覺,從佛性起一妄念,妄念斷,返妄歸真,妄念起是衆生,妄念斷是佛,照這樣說來,豈不是成佛有輪回,佛經中沒有這樣說,是後人僞做的,妄念是從無始無明起,不是從佛性起,經裏面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一切衆生,本來是衆生,衆生有佛性,破無始無明,見佛性後,永久不會變爲衆生,譬比金子本來不是金子,本來是金砂,將金砂鍛成金後,永久是金子,再不會變金砂,就是譬比衆生,本來不是佛,就比喻金子本來不是金子,本來是砂,其反複說明,最爲明白。
16「背覺合塵,滅塵合覓」出《楞嚴經》。經雲:「衆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誦此段經語,本來衆生就是衆生,不是佛,惟具佛性,因迷悶而背覺合塵,故發塵勞而有諸相,應先破發業無明,使之滅塵合覺,既破之後,見了佛性,即不再合塵背覺矣,一般人以爲衆生本來是佛,因妄念起,背覺合塵是衆生,妄念斷,滅塵合覺是佛,這是錯誤。妄念不是從佛性來,是從無始無明來的,所謂「由真起妄,返妄歸真」,是老子由無生有,有歸于無,同一道理,皆是無始無明作用,非佛性也。
17「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出《勝鬘經》。經雲:「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谛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谛亦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又雲:「若于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于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于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又雲:「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又雲:「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誦此經語,可知如來藏,是無上甚深微妙之法,是佛境界,小乘聲聞中乘緣覺所不知不見的,法身是佛性,不離煩惱,是名如來藏,《華嚴經》說:佛法即世間法,世間法即佛法,不能于佛法分別世間法,亦不能于世間法分別佛法。由此可證明,如來法身,不離煩惱之義,所謂空如來藏,就指離煩惱,這不空如來藏,就是不離煩惱,空與不空,見了佛性之後,是一是二,一般人以爲不可著空,亦不著不空,恍兮惚兮,亦是無始無明境界,根本就沒有如來藏矣。
18「奇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出《華嚴經》。釋迦佛見了佛性後所說,是言一切衆生,本有佛性,只因妄想迷昧,不能見性,是以用功,須切實實,尋回原有之寶,小乘斷六根六塵、修四谛,中乘修十二因緣,皆是循此用功,但其究竟,得到清清淨淨,亦是無始無明境界,須再將無始無明打破,始能證得也。一般人以爲衆生即是佛,因有妄念執著,便不證得,務將妄念斷絕,達到不著有,亦不著無,不著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亦是老子《道德經》「窈兮冥兮」境界,若以爲複回佛性,殊屬錯誤。
19「佛法分叁乘」出《勝鬘經》。經雲:「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法華經》雲:「爲求聲聞者,說應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爲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爲諸菩薩應說六波羅密,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成一切種智。」叁乘之稱,其他散見各經者不可勝數,今就上文所引二經,明明白白說出「小乘在斷六根,修四谛法,中乘是斷妄念,修十二因緣法,至于大乘,幾與二乘相反,不斷六根,利用六根中之任一根,以打破無始無明,不斷動念,利用觀照般若,以見實相般若,是修六波羅密。六波羅密: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那、六般若,此六波羅密,般若是悟後之智慧,前四項,人多明了,祇第五項禅那,禅那是印度語,華言靜慮,靜慮之用功,亦以破無始無明爲目的,故須利用六根以破之也。一般人誤解佛法,只有二乘,以爲佛法起妄念,將妄念斷盡,反妄歸真,發心度衆生,是大乘,不發心度衆生是小乘,不知起妄念不是佛法,是無始無明,反妄歸其,亦是無始無明,佛經無佛性起妄念之說,此理是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叁乘法看照這樣說,一乘也未談到。
一般修止觀門,止一切境界,觀分別因緣生滅,隨念遣除,以心除心,不依形相,亦不依于空,此亦是無始無明境界,即莊子「遣之又遣」方法,實未到見性地位,故須再進一步用功也,以心除心,佛經未有這句話。
一般人以爲一念覺便是佛性,不發心度衆生是小乘,發心度衆生是大乘,也是錯誤,一念覺是儒家「良知良能」境界,一念覺是佛,經裏亦未有這句話。
20「見了佛性之後于此無修」出《圓覺經》。經雲:「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蓋菩薩及衆生,見了佛性之後,便是具足法性,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亦不迷悶故也。沩山和尚說:「汝等豁然貫通,修不修是兩頭話,除卻習氣,便是修。」可以悟矣。
無始無明與妄念無明之考證
關于無始無明與妄念無明之考證
佛法興于西土,自漢時傳入吾國,由漢以迄晉代,其間翻經、造像、建寺、建塔、印經、傳法,流傳廣被,惟是對佛性因緣,其時因經典末備,研討未詳,多有未能及之者,自晉時,參證較盛,高僧士庶,各有悟證,就中可大別之爲叁項。(一)參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正是大乘法門,破無始無明,以見佛性,考之〈傳燈錄〉,可以考證,記載極詳。(二)念佛,即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淨土,不斷六根,亦不斷妄念,亦不斷無始無明,待生西再行修持,有〈淨土聖賢錄〉載之。(叁)講經、注經、著論,均屬研究佛學之津梁,各人有各人之見解,各人有各人之修行,觀于〈高僧傳〉,自可了然,于其修持之方法,多涉及老莊周易之說,達于無始無明境界者也。
蓋吾國開化最早,文化哲學,在世界上有五千年之曆史,幾居世界文化之第一位,《周易》一書,闡明陰陽消長之理,老子莊子述玄妙之理,各立學說,各呈異彩,是故《周易》、《道德經》、《南華經》叁書,其啓發性命之理,透辟精湛,後此吾國理學家,若宋時之周、張、朱、程、陸象山,明之王陽明、陳白沙,其學說多本于此,而莫能出其範圍,矧在晉時,儒士誦詩讀書,其學問無不以此爲根底,佛法適在其時盛行,皈依佛法者,每多從儒悟入,則其成就,多數屬于周易老莊之說,理勢使然,非武斷者也。印度原有九十六種哲學,以及西洋唯心哲學,亦不能出周易老莊學說範圍,故《易經》、《道德經》、《南華經》叁書,可說是吾國性理之最高法本,亦非平常人所能了解,而佛法究竟,則固不止于此者也。
良以叁書之旨,以管見所及,祇是到無始無明境界,即佛教之中乘境界,若破無始無明,而達于真如本性,不變易,無緣起,本自清淨,能生萬法,至于《華嚴經》九十九種譬如,其地位,絕對的,非相對的,則惟佛獨尊,非徒斷六根、破妄念無明所能達到,此大乘之所以可貴,而妄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之所由分別,彰彰可證者也。吾國儒生,多熟讀六經之教,其中能通老莊之學,能了解玄妙之理,已屬不多,更進而參證佛典,從小乘中乘而能破無始無明,至于究竟,經數層之階段,更屬非易,此千百年來,使佛法玄虛微妙、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幾同于老莊之說,爲可歎也!晉代高僧,若慧遠、若法雅、道安、吉藏、僧肇,此五者,皆湛深經說,對于注經、講經、…
《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