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P3

  ..续本文上一页一天才生死没有?释迦佛告诉他:「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见佛性法门,不同哲学科学,可能用脑筋测度思量得到的,释迦佛告诉我们,用功的法门,要亲自用功,破了无始无明,然后才知到佛性的,你未见佛性,你来辩论佛性,是没有用的,譬如一个广东人,根本未到过北京,同北京人讲北京风景,他说的北京人知得,而北京人所说的,他就不知得了,大乘法门,无论如何,定要先明心见性,然后才能说大乘佛法,你未见佛性,你来辩论佛性,始终没有用的。佛性、无始无明、灵性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是无始以来一齐有的,不能说那样先有,那样后有,是一齐有的。无始无明,是无始有终,除此之外,俱是无始无终,我们破无始无明,见佛性后,永久不会变为众生,释迦佛告金刚藏菩萨:「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唯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总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这一段是证明不能说佛性先有,无明后有,亦不能说灵性先有,佛性后有,五种皆是一齐的,破无明见佛性后,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通通变为佛性,永久不会变众生,不会做众生,譬比金矿成金后,永久不会成矿沙,一般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一念不觉,从佛性起一妄念,妄念断,返妄归真,妄念起是众生,妄念断是佛,照这样说来,岂不是成佛有轮回,佛经中没有这样说,是后人伪做的,妄念是从无始无明起,不是从佛性起,经里面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众生,众生有佛性,破无始无明,见佛性后,永久不会变为众生,譬比金子本来不是金子,本来是金砂,将金砂锻成金后,永久是金子,再不会变金砂,就是譬比众生,本来不是佛,就比喻金子本来不是金子,本来是砂,其反复说明,最为明白。

  16「背觉合尘,灭尘合觅」出《楞严经》。经云:「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诵此段经语,本来众生就是众生,不是佛,惟具佛性,因迷闷而背觉合尘,故发尘劳而有诸相,应先破发业无明,使之灭尘合觉,既破之后,见了佛性,即不再合尘背觉矣,一般人以为众生本来是佛,因妄念起,背觉合尘是众生,妄念断,灭尘合觉是佛,这是错误。妄念不是从佛性来,是从无始无明来的,所谓「由真起妄,返妄归真」,是老子由无生有,有归于无,同一道理,皆是无始无明作用,非佛性也。

  17「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出《胜鬘经》。经云:「如来藏者,是如来境界,非一切声闻、缘觉所知,如来藏处说圣谛义,如来藏处甚深故,说圣谛亦甚深,微细难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间所不能信。」又云:「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又云:「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世尊,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又云:「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尊,如来藏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本所不见、本所不得。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诵此经语,可知如来藏,是无上甚深微妙之法,是佛境界,小乘声闻中乘缘觉所不知不见的,法身是佛性,不离烦恼,是名如来藏,《华严经》说: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不能于佛法分别世间法,亦不能于世间法分别佛法。由此可证明,如来法身,不离烦恼之义,所谓空如来藏,就指离烦恼,这不空如来藏,就是不离烦恼,空与不空,见了佛性之后,是一是二,一般人以为不可着空,亦不着不空,恍兮惚兮,亦是无始无明境界,根本就没有如来藏矣。

  18「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出《华严经》。释迦佛见了佛性后所说,是言一切众生,本有佛性,只因妄想迷昧,不能见性,是以用功,须切实实,寻回原有之宝,小乘断六根六尘、修四谛,中乘修十二因缘,皆是循此用功,但其究竟,得到清清净净,亦是无始无明境界,须再将无始无明打破,始能证得也。一般人以为众生即是佛,因有妄念执着,便不证得,务将妄念断绝,达到不着有,亦不着无,不着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亦是老子《道德经》「窈兮冥兮」境界,若以为复回佛性,殊属错误。

  19「佛法分三乘」出《胜鬘经》。经云:「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法华经》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应说六波罗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三乘之称,其他散见各经者不可胜数,今就上文所引二经,明明白白说出「小乘在断六根,修四谛法,中乘是断妄念,修十二因缘法,至于大乘,几与二乘相反,不断六根,利用六根中之任一根,以打破无始无明,不断动念,利用观照般若,以见实相般若,是修六波罗密。六波罗密: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那、六般若,此六波罗密,般若是悟后之智慧,前四项,人多明了,祇第五项禅那,禅那是印度语,华言静虑,静虑之用功,亦以破无始无明为目的,故须利用六根以破之也。一般人误解佛法,只有二乘,以为佛法起妄念,将妄念断尽,反妄归真,发心度众生,是大乘,不发心度众生是小乘,不知起妄念不是佛法,是无始无明,反妄归其,亦是无始无明,佛经无佛性起妄念之说,此理是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三乘法看照这样说,一乘也未谈到。

  一般修止观门,止一切境界,观分别因缘生灭,随念遣除,以心除心,不依形相,亦不依于空,此亦是无始无明境界,即庄子「遣之又遣」方法,实未到见性地位,故须再进一步用功也,以心除心,佛经未有这句话。

  一般人以为一念觉便是佛性,不发心度众生是小乘,发心度众生是大乘,也是错误,一念觉是儒家「良知良能」境界,一念觉是佛,经里亦未有这句话。

  20「见了佛性之后于此无修」出《圆觉经》。经云:「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盖菩萨及众生,见了佛性之后,便是具足法性,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亦不迷闷故也。沩山和尚说:「汝等豁然贯通,修不修是两头话,除却习气,便是修。」可以悟矣。

  无始无明与妄念无明之考证

  关于无始无明与妄念无明之考证

  佛法兴于西土,自汉时传入吾国,由汉以迄晋代,其间翻经、造像、建寺、建塔、印经、传法,流传广被,惟是对佛性因缘,其时因经典末备,研讨未详,多有未能及之者,自晋时,参证较盛,高僧士庶,各有悟证,就中可大别之为三项。(一)参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正是大乘法门,破无始无明,以见佛性,考之〈传灯录〉,可以考证,记载极详。(二)念佛,即净土法门,求生西方净土,不断六根,亦不断妄念,亦不断无始无明,待生西再行修持,有〈净土圣贤录〉载之。(三)讲经、注经、着论,均属研究佛学之津梁,各人有各人之见解,各人有各人之修行,观于〈高僧传〉,自可了然,于其修持之方法,多涉及老庄周易之说,达于无始无明境界者也。

  盖吾国开化最早,文化哲学,在世界上有五千年之历史,几居世界文化之第一位,《周易》一书,阐明阴阳消长之理,老子庄子述玄妙之理,各立学说,各呈异彩,是故《周易》、《道德经》、《南华经》三书,其启发性命之理,透辟精湛,后此吾国理学家,若宋时之周、张、朱、程、陆象山,明之王阳明、陈白沙,其学说多本于此,而莫能出其范围,矧在晋时,儒士诵诗读书,其学问无不以此为根底,佛法适在其时盛行,皈依佛法者,每多从儒悟入,则其成就,多数属于周易老庄之说,理势使然,非武断者也。印度原有九十六种哲学,以及西洋唯心哲学,亦不能出周易老庄学说范围,故《易经》、《道德经》、《南华经》三书,可说是吾国性理之最高法本,亦非平常人所能了解,而佛法究竟,则固不止于此者也。

  良以三书之旨,以管见所及,祇是到无始无明境界,即佛教之中乘境界,若破无始无明,而达于真如本性,不变易,无缘起,本自清净,能生万法,至于《华严经》九十九种譬如,其地位,绝对的,非相对的,则惟佛独尊,非徒断六根、破妄念无明所能达到,此大乘之所以可贵,而妄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之所由分别,彰彰可证者也。吾国儒生,多熟读六经之教,其中能通老庄之学,能了解玄妙之理,已属不多,更进而参证佛典,从小乘中乘而能破无始无明,至于究竟,经数层之阶段,更属非易,此千百年来,使佛法玄虚微妙、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几同于老庄之说,为可叹也!晋代高僧,若慧远、若法雅、道安、吉藏、僧肇,此五者,皆湛深经说,对于注经、讲经、…

《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楞伽经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