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归于道。」又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说正相吻合。
至如何能将无始无明打破?大乘用功用六根随便那一根,但我们南瞻部洲的人(即是这个地球)以眼耳意三根为利,考察大多用功用眼,究为多数,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向内看到清清净净。
《楞严经》又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内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读此可知无相无着,只能达到无始无明境界,尚末见佛性,故无有是处。
《楞严经》又云:「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性-生)+乂/(雄-隹)]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读此可知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仍未能破无始无明,不能证无生法忍。
无始无明,上文引《胜鬘经》所说,其他见诸各经者,如《华严经》、《涅槃经》、《报恩经》、《心地观经》、《大般若经》、《楞伽经》、《圆觉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等。〈传灯录〉、〈指月录〉、〈五灯会元〉均有详细之载述。
2「妄念无明」出大《宝积经》。详说十二因缘,其大意:因补特伽罗(印度语,译作中阴身,即灵性)起一念,叫做「无明」,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见男女交合,起心动念,进行参加,就为「行」,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这个即是过去烦恼业行的因集谛。「识」是业识,就是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触」是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现在苦患的果苦谛。「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着所欢喜的事情,「有」字是业字的意思,这三件是现在造的业,就会有将来的报应,就是现在烦恼业行的因集谛。「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就一定「有老有花」,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就是未来苦患的果苦谛。我们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因为一念无明,受轮回生死,假如我们将此一念无明灭了,过去现在未来生死一概都没有,无明灭、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
以上所述,系中乘破妄念无明境界,灭时是破,但一动念又生,总是破不了的,盖断妄念是暂时断的,难持永久,更与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迥然不同,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兹将十二因缘因果详列下图:
3「真如不受熏染」出《华严经》七十三卷。经云:「佛性清净,无染无乱,无碍无厌,不受熏染。」又云:「法身无染,究竟清净。」盖无始无明受熏染,便是妄念无明,妄念一断,又复元无始无明,故可能受熏染者是无始无明,不是佛性,佛性是绝对清净的,无始无明又熏染,有如老子《道德经》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同此意,一般人常说由真起妄,返妄归真,佛经无此语,这是外道的曲解。
4「真如恒守本性」出《华严经》第三十卷。经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善根回向,亦复如是,守其本性,始终不改。」夫读此数语,真如恒守本性,是铁证无疑的,今人每以水譬喻真如,言水动时为波,不动还元是水,又譬喻动时是冰,冰还元时仍是水,这也是误以无始无明为真如,无始无明有动念,不能恒守,若真如,是永远恒守,如因破无始无明,始达真如境界也。
5「真如不变易」出《华严经》第三十卷。经云:「譬如真如,无有变易,善根回向,亦复如是,愍念众生,心无变易。」夫读此数语,一般人以水喻佛性,妄念比风涛,众生起妄念,便背觉合尘,如水之遇风起波浪,妄念断,背尘合觉复回佛性,风涛息,回复水平,此又是误以无始无明为佛性,盖真如是不变易的,可变易的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受了熏染,便动妄念,由一念,二念,以至千万念,断了妄念,复归于一,复元于无始无明,此与老子《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至于万物,由万物复归于一,亦与无始无明境界相合,不是真如也。
6「真如无缘起」出《维摩诘经》。经云:「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又《华严经》云:「譬如真如体性无生。」无生便无缘起,今人每言受外缘攀接,这是无始无明之接受,不是真如,其义与上述数则,大致相同。
7「离四句」出《楞伽经》。经说佛性本体清净,根本就未有「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四句解释,一般人谈空妙的道理,以为不着顽空,要着真空,更要空不空,又是有,又是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以为是佛性空灵境界,亦是误会,《道德经》说,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经中并无此语,是从老子《道德经》中来的,《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造诣亦是无始无明境界,非真如也。
8「中道」出《大般涅槃经》。经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得第一义空即明心见性,佛性遍虚空中名为中道。」第一义空,就是见佛性,出《楞伽经》,一般人以为「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来解释中道,不知此是无始无明,并非中道,佛经中亦无此语也。
9「无上正等正觉」各经典中均有此言。系指见了佛性成大觉,「觉」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觉悟,一般人解释,以为一念觉,便是佛,一念迷,是众生,此与迷字相对之觉,是脑筋见闻觉知之觉,不是佛性的大觉,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以妄除妄,佛经中全无此说,所言除妄,所言觉,均是无始无明境界,与孟子所说「良知良能」、庄子所说「遣之又遣」相合,非佛性也。
10「见闻觉知」出《维摩诘经》。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读此可见见闻觉知,全是脑筋作用,与佛性相离甚远,纵见闻觉知不着妄念,只到无始无明境界,《阿含经》以灵性内分四部(见闻觉知)外分六根,断六根,使之清清净净,是小乘所修之果,均未见佛性也。
兹再详述小乘所修的法,苦集灭道,叫做四谛,苦是受报的苦果,集是招果的因,灭是断招果的因,道是寂灭乐的果,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的意思,谛是审实不错的意思,修的方法,将六根断倒,澄心静虑,清清净净的静到只有一点净念,就是小乘所达的境界,图表如左:
「苦」是果,就是我们招受的苦果,最普遍的,就是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五阴炽盛苦,苦处的地方太多,不能尽说,各人的苦各人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的苦,是从甚么地方来的?就是我们的眼睛看见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分,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的,谓之染缘。苦果是从因得来的。「集」是因,因就是六根招集来的,就是我们眼看见的、耳听闻的、鼻所嗅的、舌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意思所思想的,所招集的是因感受的是苦果,我们想断苦果,不能从苦果上断,必定要从集因上断。「灭」是灭集因,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感触、意不思想,六根通通断了,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是寂静的快乐,就甚么苦处都没有。「道」是果,就是得了寂静快乐的道果,如明镜现前,无一点灰尘,以妄除妄,舍妄取真,历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清净无为的净缘境界。
11「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出《梵纲经》。经文本意,是明言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非谓原来是佛也。
12「见性成佛」出《大梵天王间佛决疑经》。可检该经详阅。
13「父母未生以前不是佛,是中阴身」见《大般涅槃经》。
14「中阴身起妄念入母胎」见《大般涅槃经》。
15「一切众生本来不是佛」出《圆觉经》。金刚藏菩萨问佛:「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
金刚藏菩萨问的目的分三种:一、众生本来是佛,怎么会有无明?二、无明众生本来有的,为甚么佛说本来成佛?三、十方众生,先有佛性,后起无明,那一天才能成佛?那…
《月溪法师讲无始无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