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歸于道。」又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說正相吻合。
至如何能將無始無明打破?大乘用功用六根隨便那一根,但我們南瞻部洲的人(即是這個地球)以眼耳意叁根爲利,考察大多用功用眼,究爲多數,如用眼根,眼就不向外看,向內看到清清淨淨。
《楞嚴經》又雲:「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內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則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讀此可知無相無著,只能達到無始無明境界,尚末見佛性,故無有是處。
《楞嚴經》又雲:「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衆,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性-生)+乂/(雄-隹)]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爲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閉,猶爲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爲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讀此可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仍未能破無始無明,不能證無生法忍。
無始無明,上文引《勝鬘經》所說,其他見諸各經者,如《華嚴經》、《涅槃經》、《報恩經》、《心地觀經》、《大般若經》、《楞伽經》、《圓覺經》、《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等。〈傳燈錄〉、〈指月錄〉、〈五燈會元〉均有詳細之載述。
2「妄念無明」出大《寶積經》。詳說十二因緣,其大意:因補特伽羅(印度語,譯作中陰身,即靈性)起一念,叫做「無明」,無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見男女交合,起心動念,進行參加,就爲「行」,一參加,便即墮落胎中,這個即是過去煩惱業行的因集谛。「識」是業識,就是中陰身被業牽動,而來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時,色身還沒有成就,那受想行識四陰,只有名目,沒有色質,「六入」是在胎中開張六塵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觸」是出了胎之後,六根觸著六塵,「受」是領受順的和逆的境界,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現在苦患的果苦谛。「愛」是對于塵境有所愛好,「取」是取著所歡喜的事情,「有」字是業字的意思,這叁件是現在造的業,就會有將來的報應,就是現在煩惱業行的因集谛。「生」是跟隨播下的種子,再來受生,就一定「有老有花」,這二件是來世當受的果,就是未來苦患的果苦谛。我們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因爲一念無明,受輪回生死,假如我們將此一念無明滅了,過去現在未來生死一概都沒有,無明滅、行滅、識滅、名色滅、六入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
以上所述,系中乘破妄念無明境界,滅時是破,但一動念又生,總是破不了的,蓋斷妄念是暫時斷的,難持永久,更與破無始無明見佛性迥然不同,妄念無明,亦名潤生無明。茲將十二因緣因果詳列下圖:
3「真如不受熏染」出《華嚴經》七十叁卷。經雲:「佛性清淨,無染無亂,無礙無厭,不受熏染。」又雲:「法身無染,究竟清淨。」蓋無始無明受熏染,便是妄念無明,妄念一斷,又複元無始無明,故可能受熏染者是無始無明,不是佛性,佛性是絕對清淨的,無始無明又熏染,有如老子《道德經》所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正同此意,一般人常說由真起妄,返妄歸真,佛經無此語,這是外道的曲解。
4「真如恒守本性」出《華嚴經》第叁十卷。經雲:「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無有改變,善根回向,亦複如是,守其本性,始終不改。」夫讀此數語,真如恒守本性,是鐵證無疑的,今人每以水譬喻真如,言水動時爲波,不動還元是水,又譬喻動時是冰,冰還元時仍是水,這也是誤以無始無明爲真如,無始無明有動念,不能恒守,若真如,是永遠恒守,如因破無始無明,始達真如境界也。
5「真如不變易」出《華嚴經》第叁十卷。經雲:「譬如真如,無有變易,善根回向,亦複如是,愍念衆生,心無變易。」夫讀此數語,一般人以水喻佛性,妄念比風濤,衆生起妄念,便背覺合塵,如水之遇風起波浪,妄念斷,背塵合覺複回佛性,風濤息,回複水平,此又是誤以無始無明爲佛性,蓋真如是不變易的,可變易的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受了熏染,便動妄念,由一念,二念,以至千萬念,斷了妄念,複歸于一,複元于無始無明,此與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叁,至于萬物,由萬物複歸于一,亦與無始無明境界相合,不是真如也。
6「真如無緣起」出《維摩诘經》。經雲:「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于相,無所緣故。」又《華嚴經》雲:「譬如真如體性無生。」無生便無緣起,今人每言受外緣攀接,這是無始無明之接受,不是真如,其義與上述數則,大致相同。
7「離四句」出《楞伽經》。經說佛性本體清淨,根本就未有「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這四句解釋,一般人談空妙的道理,以爲不著頑空,要著真空,更要空不空,又是有,又是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以爲是佛性空靈境界,亦是誤會,《道德經》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經中並無此語,是從老子《道德經》中來的,《道德經》第二十一章雲:「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造詣亦是無始無明境界,非真如也。
8「中道」出《大般涅槃經》。經雲:「中道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得第一義空即明心見性,佛性遍虛空中名爲中道。」第一義空,就是見佛性,出《楞伽經》,一般人以爲「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來解釋中道,不知此是無始無明,並非中道,佛經中亦無此語也。
9「無上正等正覺」各經典中均有此言。系指見了佛性成大覺,「覺」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覺悟,一般人解釋,以爲一念覺,便是佛,一念迷,是衆生,此與迷字相對之覺,是腦筋見聞覺知之覺,不是佛性的大覺,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佛經中全無此說,所言除妄,所言覺,均是無始無明境界,與孟子所說「良知良能」、莊子所說「遣之又遣」相合,非佛性也。
10「見聞覺知」出《維摩诘經》。經雲:「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讀此可見見聞覺知,全是腦筋作用,與佛性相離甚遠,縱見聞覺知不著妄念,只到無始無明境界,《阿含經》以靈性內分四部(見聞覺知)外分六根,斷六根,使之清清淨淨,是小乘所修之果,均未見佛性也。
茲再詳述小乘所修的法,苦集滅道,叫做四谛,苦是受報的苦果,集是招果的因,滅是斷招果的因,道是寂滅樂的果,修持的法,就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意思,谛是審實不錯的意思,修的方法,將六根斷倒,澄心靜慮,清清淨淨的靜到只有一點淨念,就是小乘所達的境界,圖表如左:
「苦」是果,就是我們招受的苦果,最普遍的,就是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僧會苦、五陰熾盛苦,苦處的地方太多,不能盡說,各人的苦各人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的苦,是從甚麼地方來的?就是我們的眼睛看見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見的一部分,耳聽得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聞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頭所嘗的、身子所感觸的,印象在靈性裏面覺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靈性裏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靈性見聞覺知四部份收藏的,謂之染緣。苦果是從因得來的。「集」是因,因就是六根招集來的,就是我們眼看見的、耳聽聞的、鼻所嗅的、舌所嘗的、身子所感觸的、意思所思想的,所招集的是因感受的是苦果,我們想斷苦果,不能從苦果上斷,必定要從集因上斷。「滅」是滅集因,眼不見、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嘗、身不感觸、意不思想,六根通通斷了,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是寂靜的快樂,就甚麼苦處都沒有。「道」是果,就是得了寂靜快樂的道果,如明鏡現前,無一點灰塵,以妄除妄,舍妄取真,曆曆孤明,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清淨無爲的淨緣境界。
11「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出《梵綱經》。經文本意,是明言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非謂原來是佛也。
12「見性成佛」出《大梵天王間佛決疑經》。可檢該經詳閱。
13「父母未生以前不是佛,是中陰身」見《大般涅槃經》。
14「中陰身起妄念入母胎」見《大般涅槃經》。
15「一切衆生本來不是佛」出《圓覺經》。金剛藏菩薩問佛:「世尊,若諸衆生本來成佛,何故複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衆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複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複生一切煩惱?惟願不舍無遮大慈,爲諸菩薩開秘密藏。」
金剛藏菩薩問的目的分叁種:一、衆生本來是佛,怎麼會有無明?二、無明衆生本來有的,爲甚麼佛說本來成佛?叁、十方衆生,先有佛性,後起無明,那一天才能成佛?那…
《月溪法師講無始無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