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禅宗修法▪P12

  ..續本文上一頁念發大乘心是菩薩界,一念發二乘心是緣覺界,一念發小乘心是聲聞界,一念瞋心是修羅界,一念善舉心是天堂界,一念好心是人界,一念悭貪是餓鬼界,一念邪淫是畜牲界,一念惡心是地獄界,謂之十界,十界互具,互具者,一念淨是佛界,一念染是九界,一念悟便是佛,一念迷便是衆生”,此乃錯誤,佛界不能與九界互具,衆生雖可成佛,佛不能再變爲衆生,倘佛而受薰染,再變爲衆生,則佛亦有輪回,成佛有何價值,真如倘受薰染,則真如便不是絕對,不是最究極之實性,不能稱爲第一義本體矣,故祖師雲:“佛性能轉萬物,不爲萬物所轉”,華嚴經雲:“譬如真如,不受薰染”,可以指證。

  參禅用功錯認佛性起妄念爲禅宗

  一般人認爲妄念由佛性起,將妄念斷除,便見本來自性,此乃大錯,妄念乃起于見聞覺知,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空空洞洞境界,無明受薰染刺激,不覺一念生起,便是一念無明,非本來自性,要見自性,不消斷除妄念,須利用一念無明以打破無始無明,然後能見自性,謂之以幻除幻,如圓覺經雲:“鑽木取火,兩木相因”,佛性如如不動,不生妄念,因爲有生便有滅,佛性本來不生,故不滅,倘佛性而能起妄念,則變爲外道生滅法矣。

  參禅用功錯認性是空心是妄爲禅宗

  “性是空,心是妄”,謂佛性遍滿虛空,不可以腦筋識知,而可以識知者,則無非妄想他,一般人誤解其意,以爲有思想,皆是妄心,將妄心斷盡成空,便是見性成佛,以此教人,乃落于外道斷滅之見,罪過不淺也。

  參禅用功錯認已生是妄未生是心爲禅宗

  有傳口訣禅雲:“已生是妄,未生是心”,謂明白此二語,便可悟道成佛,此乃妖語,決不可信,已生是一念無明,固然是妄,未生是無始無明,亦未離妄,非真心也,儒家謂“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亦是誤認無始無明爲本體,無法證入真如本體。

  參禅用功錯認先無後有無能生有爲禅宗

  老子道德經雲:“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又雲:“後歸于無極”,老子以“無”爲萬物本體,“無”者,即佛家所謂無始無明是也,無始無明,本無性體,圓覺經所謂“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者是也,無始無明雖爲相對宇宙之爲體,然非最後之真實本體也,真實本體者名爲“真如佛性”,本來圓滿現成,不可謂爲“無”,真如本不生,故不滅,萬物當體即是真如,非生于真如也,倘萬物生于真如,則真如有增減生滅,非最後之真實本體矣,一般人誤認真如佛性爲“無中生有,先無後有”者,則同于老子之誤認“無始無明”爲最究極之本體,落于外道斷常之見也,宜痛革之。

  參禅用功錯認轉識成智爲禅宗

  修唯識法門者,第一緊要關頭在找到潛伏于阿賴耶識中的無始無明種子,即白淨識,將他搗碎,則八識得八解脫,叁性變爲叁無性變爲四智矣,識轉成智之後,不再變爲識,未轉識成智時,是阿賴耶作主,既轉識成智之後,則是真如佛性作主,真如佛性,恒守本性,無有變易,故成佛之後不變爲衆生,不受輪回,一般修行人誤認爲一念迷是識,一念悟是智,“轉識成智”是把迷的念頭轉爲悟的念頭,此乃大錯,夫念頭變幻無定,一天到晚,忽迷忽悟,忽智忽識,有時是佛,有時又是衆生,則成佛有何價值耶。

  參禅用功錯認似有非有似空非空爲禅宗

  現在一般修行人放下萬緣,靜坐觀心,看到似有非有,似空非空境界,以爲就是不落二邊,不住有無,乃佛性境界,此乃大錯,“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乃腦筋作用,非佛性也,佛性本體,非腦筋想像所能及,六祖雲:“任汝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修行人切勿用腦筋去揣測佛性,只可用腦筋去找到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找到了,一錘搗碎,佛性自然顯現也。

  參禅用功錯認不求真不漸妄爲禅宗

  證道歌雲:“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一般人就以爲修行只須不求真心,亦不斷妄念,真妄隨他去,便是功夫到家,此乃大錯,“不求真”者,謂佛性不可強求,真與妄是相對的,因爲有妄,才說有真,佛性本體無所謂真妄也,故真既不可求,妄亦無須斷,真妄二相亦空故他,如果誤爲真念妄念都不管,那是落于任病,越放任越糊塗,這樣用功,如煮河沙爲飯,終無成就也。

  參禅用功錯認中道爲禅宗

  一般人謂“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便是中道,又謂“不落二邊,不著有無”,便是中道,此乃大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無記性空,“不落二邊,不著有無”是“任”病,俱是腦筋作用,非中道也,中道者,真如佛性是也,大般涅槃經雲:“中道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六祖雲:“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參禅用功錯認水波之喻爲禅宗

  大乘起信論以“真如”比水,以“生滅”比波,此乃錯誤,真如乃佛性作用,生滅乃腦筋妄想作用,兩不相幹,真如乃如如不動,無有變易,不起妄念,華嚴經回向品言之極詳,倘真如能起生滅妄念,如水之起波,則真如亦有生滅輪回,非最究極之實性矣,楞伽經則以海水比阿賴耶識,以波瀾比七識,乃正理也,人謂大乘起信論是外道僞造者,不爲無因也,又圭峰大師以冰水喻妄心與佛性,亦是錯誤,源本于起信論也。

  參禅錯認心法雙忘破我執法執爲禅宗

  一般人每認爲心法雙忘我執法執已破便是佛性,此乃錯誤,心法雙忘是無記憶空,我執法執已破是落于空執,便是無明窠臼,黑漆桶漆,非佛性也,須打破空執,然後能見佛性,佛性是真知真覺,心法雙忘是腦筋酩酊境界,不可同日而語也。

  參禅錯認胸中不留元字腳爲禅宗

  古人雲:“胸中不留元字腳”,即“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一字不留”之意也,真如佛性非思想文字之所能及,凡存思想文字者,便是“見聞覺知”,不能見性,今人每誤解“胸中不留元字腳”爲看取一念最初從何處起,滅此一念,不留痕迹,便是胸中不留元字腳,便是悟道,此乃誤解,一念不留乃落于無始無明的境界,念起念滅,皆是腦筋作用,與佛性無幹,如果明心見性之後,則念起念滅皆是佛性,所謂“念同無念”,何須斷他。

  參禅錯認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爲禅宗

  百丈禅師雲:“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意謂真如本體,不受薰染,無所攀緣,自性如如,無有真妄,故妄緣不離自離是也,今人誤謂能離妄緣。即是悟道,此理不當,妄緣者,腦筋作用,腦筋仍存,妄緣不能離,然腦筋之妄緣與真如佛性無關也,悟者不離自離,不悟者雖離不離,如此者,然後可閱祖師語錄。

  參禅錯認結水成冰融冰成水爲禅宗

  一般人常以水喻佛性,以冰喻妄念,妄念起如結水成冰,妄念滅如融冰成水,此乃錯誤,佛性中本無妄念,亦不起妄念,水結成冰,冰融成水,融結無常,是生滅法,真如佛性,無生無滅,故水只可喻見聞覺知靈性,不可喻佛性也。

  參禅錯認證無生忍非禅宗

  一般人謂“證無生忍”不是見佛性,仍須再修,方能成佛,此乃錯誤,證無生忍,便是見佛性,證者證悟,無生者無生無滅,忍者萬德圓滿,換言之,就是證悟佛性,無生無滅,圓滿境界是也,楞伽經謂“證無生忍之後,即得意生身”,可以爲證。

  參禅錯認無字甲裏爲禅宗

  古祖師常勸人勿住“無字甲裏”,無字甲者,即無明窠臼、黑漆桶底之別名,無始無明境界,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其境堅牢難破,故謂之“無字甲”,修行人到了無始無明境界,切勿畏難而返,須更加努力,往前沖去,把無字甲沖破,便可見性成佛。

  參禅錯認萬法唯心心外無法爲禅宗

  佛與法不同,佛者絕對也,真如也,法者,相對也,妄想也,凡所爲法,皆無明妄心所造,故曰萬法唯心,心外無法,唯心者,唯一妄心造也,故十八不共法之第六雲:“無不知己舍”,萬法已知便應舍,因其是妄心也,妄心變幻無常,故法亦無常,名爲因緣,名爲方便,佛說法,如筏喻,已登彼岸,便應舍,以其妄也,知其妄而說之者,欲以妄除妄,以幻破幻也,非此無以度衆生,非舍則被法縛,無以成佛,故曰無有少法可得,故曰我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著一字,以其與真如本體無關也,真如本體,不可名,而強名之爲佛,佛字應舍,以其假名也,而佛之本性不舍,以其真也,既得其真,則佛字爲贅尤,故趙州曰:“佛之一字,我不喜聞,老僧念佛一聲,漱口叁日”,馬祖曰:“非心非佛,佛字當舍,何況法乎”,心經一連用十幾個“無”字,把諸法舍盡,然後才入“究竟涅槃”,破盡相對,然後才能入絕對,留著一法,便是有余有漏,不能究竟涅槃矣,既已涅槃,即一真一切真,佛亦真,法亦真,一切皆佛性,皆真心,此時再說“萬法唯心,心外無法”便對,同是一心,早妄今真,同是一語,早非今是,個個字相同,而意義完全兩樣,此佛法之所以難懂也,學者慎之。

  參禅錯認枯坐入定爲禅宗

  入定者,小乘人用功,枯坐斷六根思想是也,大乘人用功不住心,不看靜,不沈空,不入定,今每有一般出家或在家人,坐著十天八天不吃飯,和叁家村裏的土地一樣,名爲入定,以爲這樣用功,便可成佛,此乃大錯,昔智隍禅師庵居長坐,玄策禅師造庵問雲:“汝在此作什麼”,隍曰:“入定”,策雲:“汝雲入定,爲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雲:“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雲:“我師曹溪六祖”,隍雲:“六祖以何爲禅定”,策雲:“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禅性無住,離住禅…

《月溪法師講禅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