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P12

  ..续本文上一页念发大乘心是菩萨界,一念发二乘心是缘觉界,一念发小乘心是声闻界,一念瞋心是修罗界,一念善举心是天堂界,一念好心是人界,一念悭贪是饿鬼界,一念邪淫是畜牲界,一念恶心是地狱界,谓之十界,十界互具,互具者,一念净是佛界,一念染是九界,一念悟便是佛,一念迷便是众生”,此乃错误,佛界不能与九界互具,众生虽可成佛,佛不能再变为众生,倘佛而受薰染,再变为众生,则佛亦有轮回,成佛有何价值,真如倘受薰染,则真如便不是绝对,不是最究极之实性,不能称为第一义本体矣,故祖师云:“佛性能转万物,不为万物所转”,华严经云:“譬如真如,不受薰染”,可以指证。

  参禅用功错认佛性起妄念为禅宗

  一般人认为妄念由佛性起,将妄念断除,便见本来自性,此乃大错,妄念乃起于见闻觉知,妄念断尽,是无始无明空空洞洞境界,无明受薰染刺激,不觉一念生起,便是一念无明,非本来自性,要见自性,不消断除妄念,须利用一念无明以打破无始无明,然后能见自性,谓之以幻除幻,如圆觉经云:“钻木取火,两木相因”,佛性如如不动,不生妄念,因为有生便有灭,佛性本来不生,故不灭,倘佛性而能起妄念,则变为外道生灭法矣。

  参禅用功错认性是空心是妄为禅宗

  “性是空,心是妄”,谓佛性遍满虚空,不可以脑筋识知,而可以识知者,则无非妄想他,一般人误解其意,以为有思想,皆是妄心,将妄心断尽成空,便是见性成佛,以此教人,乃落于外道断灭之见,罪过不浅也。

  参禅用功错认已生是妄未生是心为禅宗

  有传口诀禅云:“已生是妄,未生是心”,谓明白此二语,便可悟道成佛,此乃妖语,决不可信,已生是一念无明,固然是妄,未生是无始无明,亦未离妄,非真心也,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亦是误认无始无明为本体,无法证入真如本体。

  参禅用功错认先无后有无能生有为禅宗

  老子道德经云:“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云:“后归于无极”,老子以“无”为万物本体,“无”者,即佛家所谓无始无明是也,无始无明,本无性体,圆觉经所谓“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者是也,无始无明虽为相对宇宙之为体,然非最后之真实本体也,真实本体者名为“真如佛性”,本来圆满现成,不可谓为“无”,真如本不生,故不灭,万物当体即是真如,非生于真如也,倘万物生于真如,则真如有增减生灭,非最后之真实本体矣,一般人误认真如佛性为“无中生有,先无后有”者,则同于老子之误认“无始无明”为最究极之本体,落于外道断常之见也,宜痛革之。

  参禅用功错认转识成智为禅宗

  修唯识法门者,第一紧要关头在找到潜伏于阿赖耶识中的无始无明种子,即白净识,将他捣碎,则八识得八解脱,三性变为三无性变为四智矣,识转成智之后,不再变为识,未转识成智时,是阿赖耶作主,既转识成智之后,则是真如佛性作主,真如佛性,恒守本性,无有变易,故成佛之后不变为众生,不受轮回,一般修行人误认为一念迷是识,一念悟是智,“转识成智”是把迷的念头转为悟的念头,此乃大错,夫念头变幻无定,一天到晚,忽迷忽悟,忽智忽识,有时是佛,有时又是众生,则成佛有何价值耶。

  参禅用功错认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为禅宗

  现在一般修行人放下万缘,静坐观心,看到似有非有,似空非空境界,以为就是不落二边,不住有无,乃佛性境界,此乃大错,“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乃脑筋作用,非佛性也,佛性本体,非脑筋想像所能及,六祖云:“任汝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修行人切勿用脑筋去揣测佛性,只可用脑筋去找到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找到了,一锤捣碎,佛性自然显现也。

  参禅用功错认不求真不渐妄为禅宗

  证道歌云:“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一般人就以为修行只须不求真心,亦不断妄念,真妄随他去,便是功夫到家,此乃大错,“不求真”者,谓佛性不可强求,真与妄是相对的,因为有妄,才说有真,佛性本体无所谓真妄也,故真既不可求,妄亦无须断,真妄二相亦空故他,如果误为真念妄念都不管,那是落于任病,越放任越糊涂,这样用功,如煮河沙为饭,终无成就也。

  参禅用功错认中道为禅宗

  一般人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便是中道,又谓“不落二边,不着有无”,便是中道,此乃大错,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无记性空,“不落二边,不着有无”是“任”病,俱是脑筋作用,非中道也,中道者,真如佛性是也,大般涅槃经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六祖云:“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参禅用功错认水波之喻为禅宗

  大乘起信论以“真如”比水,以“生灭”比波,此乃错误,真如乃佛性作用,生灭乃脑筋妄想作用,两不相干,真如乃如如不动,无有变易,不起妄念,华严经回向品言之极详,倘真如能起生灭妄念,如水之起波,则真如亦有生灭轮回,非最究极之实性矣,楞伽经则以海水比阿赖耶识,以波澜比七识,乃正理也,人谓大乘起信论是外道伪造者,不为无因也,又圭峰大师以冰水喻妄心与佛性,亦是错误,源本于起信论也。

  参禅错认心法双忘破我执法执为禅宗

  一般人每认为心法双忘我执法执已破便是佛性,此乃错误,心法双忘是无记忆空,我执法执已破是落于空执,便是无明窠臼,黑漆桶漆,非佛性也,须打破空执,然后能见佛性,佛性是真知真觉,心法双忘是脑筋酩酊境界,不可同日而语也。

  参禅错认胸中不留元字脚为禅宗

  古人云:“胸中不留元字脚”,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一字不留”之意也,真如佛性非思想文字之所能及,凡存思想文字者,便是“见闻觉知”,不能见性,今人每误解“胸中不留元字脚”为看取一念最初从何处起,灭此一念,不留痕迹,便是胸中不留元字脚,便是悟道,此乃误解,一念不留乃落于无始无明的境界,念起念灭,皆是脑筋作用,与佛性无干,如果明心见性之后,则念起念灭皆是佛性,所谓“念同无念”,何须断他。

  参禅错认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为禅宗

  百丈禅师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意谓真如本体,不受薰染,无所攀缘,自性如如,无有真妄,故妄缘不离自离是也,今人误谓能离妄缘。即是悟道,此理不当,妄缘者,脑筋作用,脑筋仍存,妄缘不能离,然脑筋之妄缘与真如佛性无关也,悟者不离自离,不悟者虽离不离,如此者,然后可阅祖师语录。

  参禅错认结水成冰融冰成水为禅宗

  一般人常以水喻佛性,以冰喻妄念,妄念起如结水成冰,妄念灭如融冰成水,此乃错误,佛性中本无妄念,亦不起妄念,水结成冰,冰融成水,融结无常,是生灭法,真如佛性,无生无灭,故水只可喻见闻觉知灵性,不可喻佛性也。

  参禅错认证无生忍非禅宗

  一般人谓“证无生忍”不是见佛性,仍须再修,方能成佛,此乃错误,证无生忍,便是见佛性,证者证悟,无生者无生无灭,忍者万德圆满,换言之,就是证悟佛性,无生无灭,圆满境界是也,楞伽经谓“证无生忍之后,即得意生身”,可以为证。

  参禅错认无字甲里为禅宗

  古祖师常劝人勿住“无字甲里”,无字甲者,即无明窠臼、黑漆桶底之别名,无始无明境界,空空洞洞,一无所有,其境坚牢难破,故谓之“无字甲”,修行人到了无始无明境界,切勿畏难而返,须更加努力,往前冲去,把无字甲冲破,便可见性成佛。

  参禅错认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为禅宗

  佛与法不同,佛者绝对也,真如也,法者,相对也,妄想也,凡所为法,皆无明妄心所造,故曰万法唯心,心外无法,唯心者,唯一妄心造也,故十八不共法之第六云:“无不知己舍”,万法已知便应舍,因其是妄心也,妄心变幻无常,故法亦无常,名为因缘,名为方便,佛说法,如筏喻,已登彼岸,便应舍,以其妄也,知其妄而说之者,欲以妄除妄,以幻破幻也,非此无以度众生,非舍则被法缚,无以成佛,故曰无有少法可得,故曰我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着一字,以其与真如本体无关也,真如本体,不可名,而强名之为佛,佛字应舍,以其假名也,而佛之本性不舍,以其真也,既得其真,则佛字为赘尤,故赵州曰:“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老僧念佛一声,漱口三日”,马祖曰:“非心非佛,佛字当舍,何况法乎”,心经一连用十几个“无”字,把诸法舍尽,然后才入“究竟涅槃”,破尽相对,然后才能入绝对,留着一法,便是有余有漏,不能究竟涅槃矣,既已涅槃,即一真一切真,佛亦真,法亦真,一切皆佛性,皆真心,此时再说“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便对,同是一心,早妄今真,同是一语,早非今是,个个字相同,而意义完全两样,此佛法之所以难懂也,学者慎之。

  参禅错认枯坐入定为禅宗

  入定者,小乘人用功,枯坐断六根思想是也,大乘人用功不住心,不看静,不沉空,不入定,今每有一般出家或在家人,坐着十天八天不吃饭,和三家村里的土地一样,名为入定,以为这样用功,便可成佛,此乃大错,昔智隍禅师庵居长坐,玄策禅师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