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空無所有,不是佛性,放心是滅,不放心是生,是生滅法,佛性是不生不滅的。”
居士再問:“要怎樣用功才合禅宗。”
師答雲:“你起一念向放心那個地方直下去看,將空無所有的無明窠臼打破,親見本來佛性,以後放心不放心,一概通是佛性。”
42.居士問師:“我將佛性比作一面鏡子,妄念比作灰塵,我們不能見佛性被妄念遮障,我們慢慢的用功,斷一分妄念,見一分佛性,比喻去一分灰塵,見一分鏡子,灰塵去盡,鏡子光明出現,妄念斷盡,佛性光明出現,是禅宗的道理否。”
師答雲:“不是,妄念從外邊來,與你不相幹,又何必去斷,妄念從裏面生出來的,比喻龍潭出水的水源,時時有水生出來的,斷了又生,是永久不能斷的,修禅宗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不通,古人雲: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你將鏡子比喻佛性,被你比錯了,佛性不曾起妄念,起妄念是見聞覺知腦筋的靈性,鏡子比見聞覺知靈性,不能比佛性,你說的道理是老子的道理,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由陰陽萬物返歸叁二一起返,返起又起返有輪回的。”
居士再問師:“要怎樣用功才合禅宗的道理。”
師答雲:“汝不要斷妄念,用妄念直下的去看,將無明窠臼看破,就可以明心見性。”
43.居士問師:“我先斷妄念,妄念越斷越多,慢慢的妄念減少,只有一念,將此一念放下,身心空無所有,覓妄念了不可得,是禅宗道理否。”
師答雲:“不是,是老子的無能生有的道理,是莊子坐忘的道理,是二乘斷一念無明的道理,是陳白沙清淨爲門戶虛無爲基本的道理,叔本華的現象本體的道理,是生滅輪回的道理,妄念起是生,妄念斷是滅,妄念斷佛性出現,妄念起佛性不出現,斷妄念是佛,不斷妄念是衆生,忽而佛,忽而衆生。”
居士再問師:“要怎樣用功才合禅宗的道理。”
師答雲:“汝千萬不要斷妄念,用眼根的妄念向空無所有地方,行住坐臥,不要間斷,直下去看,因緣時至,叻的一聲,將空無所有打破,方見本來的佛性無始無終,空無所有是無始有終,空無所有,就是禅宗說的無明窠臼,經中說的無始無明,臨濟祖師說的湛湛無明黑暗深坑實可怖畏,見佛性後,六根六塵一切妄念,皆變爲佛性,以後就不用修了。”
44.居士問師:“法師將來身死後,弟子要不要唸經唸佛,超度法師。”
師答雲:“本來的佛性根本就是佛所在的遍滿虛空,就是法身淨土,假如未曾明心見性,唸經唸佛超薦往生西方報身淨土,再修明心見性的法門,方能生常寂光法身淨土,我是明心見性,生法身淨土,我肉體死後,用不著唸經唸佛放焰口種種功德超度本來的佛性,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千萬不用超度我肉體,比喻使用的物件,活在世用著他,死了放棄不用,千萬不用世俗啼哭,開吊穿孝服等等的世俗風氣,用不著。”
45.居士問師:“世界上科學哲學,唯心的唯物的,一切的學說,都可以用腦筋測度,請法師將佛性告知我們,我們也可以將佛性測度辯論。”
師答雲:“佛法不比哲學,如周濂溪的無極太極,老子的無能生有,莊子的坐忘,陳白沙的清淨爲門戶虛無爲基本,叔本華的現象與本體,小乘的四谛,中乘的十二因緣,婆羅門的四句,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孟子的放心中道,這些道理,都可以用腦筋測度,當下就可以看見,通通都可以告知你的,惟有佛法大乘的明心見性,只能告訴你修的路子,要你自己去修到明心見性,然後你才知道的,你沒有明心見性,我將佛性告知你,你也不知道的,一定要明心見性才知道的,我說的是我的,與你不相幹,故圓覺經中說: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未曾明心見性用腦筋測度解釋佛性,只能解釋到經中說的無始無明,禅宗說的無明窠臼,六祖說的無記空,臨濟祖師說的湛湛無明黑暗深坑實可怖畏的境界,錯認爲佛性,害人不淺,照著他的法子去修,再你怎樣用功,是都不會見佛性的,佛在世時明心見性講經是在一齊的,我們中國的佛法,講經著書的多半不是明心見性的,明心見性的多半不講經著書。”
46.居士問師:“生在極樂世界修行是修參禅法門或是修念佛法門。”
師答雲:“修念佛法門就是叫做轉經行道,因自己的年紀太大了,恐參禅達不到明心見性的目的,壽命就完了,恐怕墮落,只好求生在極樂世界再去修,故爾叫做轉經行道,修念佛法門,目的在求生極樂世界,在西方不念佛,是專門修參禅法門,修到明心見性證法身淨土爲目的,如大彌陀經說:有在地講經者,有在地聽經者,有在地參禅者。”
47.居士問師:“小乘斷六根,二乘斷一念無明,與外道斷妄念有什麼分別。”
師答雲:“小乘二乘斷六根一念無明,不過是暫時斷,不是永久斷,人非木石,豈永久斷,釋迦佛未曾說過永久斷,是暫時斷,外道斷妄念是永久斷,因爲妄念斷了,就是本來的真性,釋迦佛叫小乘二乘人斷了,不是佛性,不過是暫時設化城,要修大乘才能明心見性的,見性後才算入寶所,叁乘的道理,即設化城引入寶所。”
48.居士問師:“我的父母的遺物,我想拿來變賣了,用這錢印經,將此功德超度我的父母往生極樂世界,可以不可以。”
師答雲:“可以的,從前宋時有蘇東坡,曾將父母遺物變賣後印經書,我將他的經過說給爾知:翰林學士蘇轼,乃舍其母遺簪珥,采畫淨土佛像以薦父母之冥福,並作頌贊之曰,佛以大圓覺,充滿河沙海,我以顛倒想,出沒死生中,雲何以一念,得生往淨土,我造無始業,本往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風中鼓橐,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願我先父母,與一切衆生,在處爲西方,所遇皆極樂,人人無量壽,無往亦無來。”
49.僧問師:“我用功是照華嚴經裏邊說的: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用功時回光返照,將我意根打掃幹淨盡,一念不染,清淨如同虛空一樣,可是最多二十分鍾以後,思想又起染緣,我自己想,如果能多多用功,把時間拉長,便可得大定,這樣用功合不合禅宗的修法。”
師答雲:“華嚴經這兩句話,乃明心見性後的話,諸佛境界乃佛性遍滿虛空,佛性光明一照,見聞覺知亦遍滿虛空,圓覺經說:六根遍滿法界,見聞覺知遍滿法界,當知是佛性遍滿法界,你那樣用功乃認見聞覺如爲佛性,念淨時同虛空,念染又不同虛空,佛性本體本來遍滿虛空,染淨是兩頭話,與佛性了不相幹,你將淨意根的念頭,直下看去,無始窠臼一破,便看見本來佛性遍滿虛空無淨無染的了,然後再去看華嚴經,則經上的道理,你通通都能了解。”
50.僧問師:“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就是照這四句話來用功,一切唯心造,就是十法界中皆是一心所造,這一念如覺悟不迷就是成佛了,打坐的時間覺悟十多分鍾,覺得妄想很多,並且有時做小孩子的事情,通通會想起來,我總覺得用的功夫不夠,能再多多用功,使整天覺而不迷,便可明心見性,這樣用功與參禅方法合不合。”
師答雲:“華嚴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要去用功,打破無明窠臼,見佛性,才能成佛,人的所謂覺,乃是知覺的覺,不是佛性的大覺,與佛性了不相幹,你將知覺的一念,同你覺悟的地方直下看去,看到一無所有,再往下看,因緣時至,無明窠臼一破,一覺永覺,才是大覺,才知道法界性是什麼。”
51.僧問師:“我修法界觀,理無礙事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事礙理礙,事理礙,事事礙,皆是由思想來的,我們如能事理融通,不執著一切,便是圓融無礙了,這樣用功便是修法界觀,這樣用功典禅宗用功是否相同。”
師答雲:“修法界觀是觀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常寂光淨土,遍滿十方,就是佛性,能見一真法界,才能得理事等四無礙,如果沒有見一真法界,用腦筋去辨別,就是做到不執著一切,還是不離腦筋範圍,不能見一真法界,參禅用功是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佛性,便是見一真法界,所以要能見到一真法界,仍是先要打破無始無明的。”
--------------------------------------------------------------------------------
本文依菩提印經會〈民國八十一年五月〉
菩提叢書七十叁《月溪法師講禅宗修法》版本登錄、修正部份標點,並校核。歡迎引用流通。
《月溪法師講禅宗修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