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空无所有,不是佛性,放心是灭,不放心是生,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不灭的。”
居士再问:“要怎样用功才合禅宗。”
师答云:“你起一念向放心那个地方直下去看,将空无所有的无明窠臼打破,亲见本来佛性,以后放心不放心,一概通是佛性。”
42.居士问师:“我将佛性比作一面镜子,妄念比作灰尘,我们不能见佛性被妄念遮障,我们慢慢的用功,断一分妄念,见一分佛性,比喻去一分灰尘,见一分镜子,灰尘去尽,镜子光明出现,妄念断尽,佛性光明出现,是禅宗的道理否。”
师答云:“不是,妄念从外边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妄念从里面生出来的,比喻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是永久不能断的,修禅宗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你将镜子比喻佛性,被你比错了,佛性不曾起妄念,起妄念是见闻觉知脑筋的灵性,镜子比见闻觉知灵性,不能比佛性,你说的道理是老子的道理,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由阴阳万物返归三二一起返,返起又起返有轮回的。”
居士再问师:“要怎样用功才合禅宗的道理。”
师答云:“汝不要断妄念,用妄念直下的去看,将无明窠臼看破,就可以明心见性。”
43.居士问师:“我先断妄念,妄念越断越多,慢慢的妄念减少,只有一念,将此一念放下,身心空无所有,觅妄念了不可得,是禅宗道理否。”
师答云:“不是,是老子的无能生有的道理,是庄子坐忘的道理,是二乘断一念无明的道理,是陈白沙清净为门户虚无为基本的道理,叔本华的现象本体的道理,是生灭轮回的道理,妄念起是生,妄念断是灭,妄念断佛性出现,妄念起佛性不出现,断妄念是佛,不断妄念是众生,忽而佛,忽而众生。”
居士再问师:“要怎样用功才合禅宗的道理。”
师答云:“汝千万不要断妄念,用眼根的妄念向空无所有地方,行住坐卧,不要间断,直下去看,因缘时至,叻的一声,将空无所有打破,方见本来的佛性无始无终,空无所有是无始有终,空无所有,就是禅宗说的无明窠臼,经中说的无始无明,临济祖师说的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见佛性后,六根六尘一切妄念,皆变为佛性,以后就不用修了。”
44.居士问师:“法师将来身死后,弟子要不要唸经唸佛,超度法师。”
师答云:“本来的佛性根本就是佛所在的遍满虚空,就是法身净土,假如未曾明心见性,唸经唸佛超荐往生西方报身净土,再修明心见性的法门,方能生常寂光法身净土,我是明心见性,生法身净土,我肉体死后,用不着唸经唸佛放焰口种种功德超度本来的佛性,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千万不用超度我肉体,比喻使用的物件,活在世用着他,死了放弃不用,千万不用世俗啼哭,开吊穿孝服等等的世俗风气,用不着。”
45.居士问师:“世界上科学哲学,唯心的唯物的,一切的学说,都可以用脑筋测度,请法师将佛性告知我们,我们也可以将佛性测度辩论。”
师答云:“佛法不比哲学,如周濂溪的无极太极,老子的无能生有,庄子的坐忘,陈白沙的清净为门户虚无为基本,叔本华的现象与本体,小乘的四谛,中乘的十二因缘,婆罗门的四句,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孟子的放心中道,这些道理,都可以用脑筋测度,当下就可以看见,通通都可以告知你的,惟有佛法大乘的明心见性,只能告诉你修的路子,要你自己去修到明心见性,然后你才知道的,你没有明心见性,我将佛性告知你,你也不知道的,一定要明心见性才知道的,我说的是我的,与你不相干,故圆觉经中说: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未曾明心见性用脑筋测度解释佛性,只能解释到经中说的无始无明,禅宗说的无明窠臼,六祖说的无记空,临济祖师说的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的境界,错认为佛性,害人不浅,照着他的法子去修,再你怎样用功,是都不会见佛性的,佛在世时明心见性讲经是在一齐的,我们中国的佛法,讲经著书的多半不是明心见性的,明心见性的多半不讲经著书。”
46.居士问师:“生在极乐世界修行是修参禅法门或是修念佛法门。”
师答云:“修念佛法门就是叫做转经行道,因自己的年纪太大了,恐参禅达不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寿命就完了,恐怕堕落,只好求生在极乐世界再去修,故尔叫做转经行道,修念佛法门,目的在求生极乐世界,在西方不念佛,是专门修参禅法门,修到明心见性证法身净土为目的,如大弥陀经说:有在地讲经者,有在地听经者,有在地参禅者。”
47.居士问师:“小乘断六根,二乘断一念无明,与外道断妄念有什么分别。”
师答云:“小乘二乘断六根一念无明,不过是暂时断,不是永久断,人非木石,岂永久断,释迦佛未曾说过永久断,是暂时断,外道断妄念是永久断,因为妄念断了,就是本来的真性,释迦佛叫小乘二乘人断了,不是佛性,不过是暂时设化城,要修大乘才能明心见性的,见性后才算入宝所,三乘的道理,即设化城引入宝所。”
48.居士问师:“我的父母的遗物,我想拿来变卖了,用这钱印经,将此功德超度我的父母往生极乐世界,可以不可以。”
师答云:“可以的,从前宋时有苏东坡,曾将父母遗物变卖后印经书,我将他的经过说给尔知:翰林学士苏轼,乃舍其母遗簪珥,采画净土佛像以荐父母之冥福,并作颂赞之曰,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海,我以颠倒想,出没死生中,云何以一念,得生往净土,我造无始业,本往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生灭灭尽处,则我与佛同,如投水海中,如风中鼓橐,虽有大圣智,亦不能分别,愿我先父母,与一切众生,在处为西方,所遇皆极乐,人人无量寿,无往亦无来。”
49.僧问师:“我用功是照华严经里边说的: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用功时回光返照,将我意根打扫干净尽,一念不染,清净如同虚空一样,可是最多二十分钟以后,思想又起染缘,我自己想,如果能多多用功,把时间拉长,便可得大定,这样用功合不合禅宗的修法。”
师答云:“华严经这两句话,乃明心见性后的话,诸佛境界乃佛性遍满虚空,佛性光明一照,见闻觉知亦遍满虚空,圆觉经说:六根遍满法界,见闻觉知遍满法界,当知是佛性遍满法界,你那样用功乃认见闻觉如为佛性,念净时同虚空,念染又不同虚空,佛性本体本来遍满虚空,染净是两头话,与佛性了不相干,你将净意根的念头,直下看去,无始窠臼一破,便看见本来佛性遍满虚空无净无染的了,然后再去看华严经,则经上的道理,你通通都能了解。”
50.僧问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就是照这四句话来用功,一切唯心造,就是十法界中皆是一心所造,这一念如觉悟不迷就是成佛了,打坐的时间觉悟十多分钟,觉得妄想很多,并且有时做小孩子的事情,通通会想起来,我总觉得用的功夫不够,能再多多用功,使整天觉而不迷,便可明心见性,这样用功与参禅方法合不合。”
师答云:“华严经所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要去用功,打破无明窠臼,见佛性,才能成佛,人的所谓觉,乃是知觉的觉,不是佛性的大觉,与佛性了不相干,你将知觉的一念,同你觉悟的地方直下看去,看到一无所有,再往下看,因缘时至,无明窠臼一破,一觉永觉,才是大觉,才知道法界性是什么。”
51.僧问师:“我修法界观,理无碍事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事碍理碍,事理碍,事事碍,皆是由思想来的,我们如能事理融通,不执着一切,便是圆融无碍了,这样用功便是修法界观,这样用功典禅宗用功是否相同。”
师答云:“修法界观是观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即常寂光净土,遍满十方,就是佛性,能见一真法界,才能得理事等四无碍,如果没有见一真法界,用脑筋去辨别,就是做到不执着一切,还是不离脑筋范围,不能见一真法界,参禅用功是打破无始无明,见本来佛性,便是见一真法界,所以要能见到一真法界,仍是先要打破无始无明的。”
--------------------------------------------------------------------------------
本文依菩提印经会〈民国八十一年五月〉
菩提丛书七十三《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版本登录、修正部份标点,并校核。欢迎引用流通。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