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P17

  ..续本文上一页僧问师:“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便出苦轮,我就是照这四句话来用功,贪欲是妄想来的,若将妄想断尽,便无贪欲,便可出苦轮了,我这样用功,合不合禅宗的道理。”

  师答云:“这四句话是小乘用功的法门,因为小乘人心中烦恼贪欲太多,所以佛告他先除贪欲,这是化城不是宝所,你将灭贪欲的念不要断他,直下看去,无明窠臼一破,看见佛性本体,便知佛性本来清净,无有贪欲的,行菩萨道,欲望想众生成佛,贪他众生离苦海,这是正贪欲,贪名贪利的贪欲是不正贪欲,明心见性后,佛性本体一转,贪欲亦是佛性,佛法中小乘与大乘差之丝毫,隔之千里的,要照大乘方法用功,才能达到宝所。”

  30.僧问师:“佛教新宗之创立。”

  我师 月老和尚,所提出之各问题,如“佛性与灵性之分别”“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大乘与中小乘之分别”“真妄之辨”等等,凡所解释,皆释迦佛及历代祖师思想之精华也,其数十年讲经说法之重心,为一人人可办之,达到明心见性之修行法门,即“用六根任何一根打破无始无明见本来佛性”是也,此一法门乃释迦佛在雪山四十九日所用之法门,亦即历代祖师明心见性之法门也,自佛法入中国,睿圣之士,闻道开悟,欲登佛地者,不可指数,而明白指出修行法门,以我师为第一人,其裨益来者,厥功伟矣。

  盱衡大乘各宗成立之过程,必以重要经典为基础,运用其思想,组成一严密之系统,以修心用功为经,以包罗法界万象为纬,互相统摄,圆融缜密,然后能为教圭臬,流传于无穷,利益乎群生,惟现传大乘八宗,或系统完密而未能澈底(如天台宗),或教理透澈而组织空疏(如禅宗),现代人受科学之训练,其脑筋已非古比,非简单空疏之教理所能使其满足,故欲宏扬佛教,使普及于全世界,非采集各宗之精华,配成完密整齐之系统,创立“新宗”,无以达到此任务。

  大乘各宗中,其组织最为完密,形成最为整齐者,首推天台宗,天台宗以一心三观为修行法门,而以三千三谛包罗法界万象,互相统摄,至为缜密,故流传至今,仍能保持其地位,惟细加检讨,照台宗方法以修,能否见性成佛,当属疑问,其他各宗,亦包有所问题,禅宗悟道祖师,吾人确信其与佛平等无二,而文字尚且不立,何有系统组织之可言,古来参禅之士,暗中摸索,白费工夫者十之八九,现代人脑筋不同,决不肯花无谓之代价,我师研究之心得,乃属于甩功部份,其所形成之系统,亦仅属于修行法门,肖拟继承此思想之宝贵遗产,加以发挥扩大,使成为“以修行为经,以包罗万象为纬”之严密系统,则佛教“新宗”之成立,其或可庶几也欤。

  师答云:“佛在世只有四乘法门没有各宗。只要修到明心见性就是了。”

  31.僧问师:“心地观经里面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得观者,永处缠缚,我用功就是照这样用,我认为三界是心为主,故用观心法门,解脱不能解脱,全在妄念,我看妄念不起的时候,清清净净,只有一心,这样便是得解脱,我观心的时候,就觉得已经解脱,但不观的时候,就觉得有很多的缠缚,能多多的观,便是多得解脱,这样合不合禅宗的用功。”

  师答云:“经里中所说观心,乃观佛性真如妙心,观的意思就是去修,修成才能见,你那样是观见闻觉知,不是观真如妙心,照你那样观的时候得解脱,不观又是缠缚,循环返复,历万劫不得其正解脱的,你将观心解脱的一念,向下直看,迫着观去,不单坐时观,行住坐卧皆要观,时候一到,无明窠臼一破,看见本来佛性,永久得大解脱,不消再观了。”

  32.僧问师:“我来求见佛性了脱生死。”

  师答云:“佛性不假外求,假外求得的亦不是真,佛性要向内求,佛性本体现成没有生死可了,你将向我求见佛性的一念,向你自家心内直下看去,因缘时至,无明窠臼一破,便可看见佛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消向外求。”

  33.居士问师:“我用功,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体会现前之一念,是觉是迷,知善知恶,将觉迷善恶之念断了,是空无所有,心之本体,合禅宗的修法否。”

  师答云:“不是,汝所问是王阳明的良知良能的学说,心中的觉迷,是对觉说迷,是相对的,佛性的大觉是绝对的,本来不迷,用不着去觉,绝对无轮回生死,相对有轮回生死,你所说,忽而迷忽而觉,有轮转生死,为善去恶,不见佛性,可算你是个好人,华严经中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居士再问师:“如何方法才能明心见性。”

  师答云:“你将知觉知迷的念头,向心之本体空无所有的地方,直下去看,将空无所有看破,就可以见佛性,见佛性后,你所说的知觉知迷知善知恶起念动念一概都是佛性,见佛性以后比如走路到家,以后就不用修了。”

  34.居士问师:“禅宗下转语,起于何时。”

  师答云:“禅宗下转语,起于释迦佛在世时,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梵天所献的金波罗华,以示八万大众,大众惘然不能了解他的意思,迦叶下一转语,只是迦叶尊者怡然破颜微笑,世尊一日升座,大众云集,迦叶下一转语,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下座,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定,文殊下一转语,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一日因文殊在门外立,乃曰: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下一转语,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

  35.居士问师:“我用功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惺惺寂寂,寂寂惺惺,你不执有,你不执无,你不执非有,亦不执非无,你不起念,亦不断念,似有非有,似无非无,起念动念,不被外缘所转,是禅宗的道理否。”

  师答云:“不是,是老子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憾,憾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憾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不执有,不执无,不执非有,不执非无,是婆罗门的道理,完全脑筋的作用,有生灭轮回的,不是佛性。”

  再问师:“怎样用功才合禅宗道理。”

  师答云:“汝将脑筋的作用,一概取消,用一念直下看去,同非有非无的去看,将他打破,可以见佛性,见性后,你所问的一概是佛性。”

  36.居士问师:“我用功,心中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这样用功,是不是禅宗。”

  师答云:“不是,木头人,石头人,根本就无心,根本就无相,根本就不执着一切相,对境无心,那么,怎么不会成佛,你说的心中不执着一切相,就是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就是执着一切相,对境无心,就是对境有心,你这些境界,都是脑筋的分别,对于明心见性了不相干的,你见佛性,你所说的一概都是佛性,未曾见佛性,所说的通不是佛性。”

  居士再问师:“怎么样用功才合禅宗。”

  师答云:“你用眼根向内里面去看,行住坐卧不要间断,将无明窠臼打破,亲见本来佛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以后执着不执着,起心动念,通通是佛性。”

  37.居士问师:“我用功前念已灭,后念不起,中间是,叫做修中道,这样是不是禅宗。”

  师答云:“不是,你所说的是相对的,中因边有,经中说的中道是代表佛性遍满虚空中。涅槃经中说:中道者,名为佛性,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经中说的中道,是绝对的佛性,悟后的话,你所说的中道是相对的,中因边有,不是佛性。”

  居士再问:“怎样用功才合禅宗。”

  师答云:“你起一个思想向空无所有,你说的中道那个地方直下去看,行住坐卧,不要间断,无明窠臼叻的一破,亲见本来佛性,就叫做得第一义空,然后就是行中道,这个中道遍满虚空,名为佛性,以后再不用修了。”

  38.居士问师:“法师将来肉体死后,你去什么地方。”

  师答云:“未见佛性,灵性作主,随业流转,古人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已明心见佛性,佛性作主,我所在的叫常寂光法身净土,亦名大般涅槃佛性,比如太阳之光,虚空有多大,太阳的光充满有多大,无所不在,永久无成坏,脑筋的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起心动念,通通的变为佛性,佛性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遍满虚空,充塞十方。”

  39.居士问师:“我用功是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知之一字,众祸之门,我现前之一念,一念悟念念悟,一念迷念念迷,一念佛念念佛,是禅宗的道理否。”

  师答云:“不是,你所说的众妙之门,是老子道德经的话,不是佛法,知悟知迷,是相对的,知悟时忽而佛,知迷时忽而众生,那么成佛亦有轮回,你所说的悟,是见闻觉知的灵性,不是佛性,佛性是绝对的,根本就无有迷悟,用不着去知。”

  居士再问:“要怎样用功才合禅宗。”

  师答云:“你将知的一念,向空无所有无名窠臼那个地方直下去看,无明看破,得见本来佛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的知悟知迷与不知,通通的鎔化为佛性。”

  40.居士问师:“我用功是放达不拘,一切不辨为解脱,成佛做众生,菩提烦恼,生死涅槃,是是非非,一概不辨为解脱,这样是不是禅宗的道理。”

  师答云:“不是,你所说的是庄子南华经的“呼我为马者,应之以马,呼我为牛者,应之以牛”的道理,你辨与不办,对于佛性是了不相干的,你知道不辨就是辨,你不辨是佛,你辨是众生,那么忽而佛,忽而众生。”

  居士再问师:“如何用功才合禅宗。”

  师答云:“你将不辨的那一念,向空无所有的无明窠臼那个地方直下去看,行住坐卧,不要间断,因缘时至,叻的无明看破,亲见本来佛性,未见佛性以前,见闻觉知灵性作主人,有生死轮回,见佛性后,佛性作主人,无生死轮回,佛性将灵性辨与不辨的思想,通通的鎔化为佛性。”

  41.居士问师:“我用功是放心,诸佛众生,菩提涅槃,生死烦恼,一概放了不过问,心生种种法生,心放种种法灭,是合禅宗用功否。”

  师答云:“不是,你说放心是孟子的学说,不是佛法,放心一概…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