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即普通七年) 漢朝衰亡後,佛教的命題支配中國藝術界尚達數世紀之久。
自從阿育王 Asoka 前二六叁─二二六的岩石敕令 Rock-edicto 上稱托勒密與塞留古 Seleucido 兩王國一致允許佛教在他們的境內傳播以來,佛教也就自印度而來,開始影響于斯土。
六祖惟重己己佛,不重他佛。後來百丈創禅門規式,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佛祖親囑受當代爲尊。
《永嘉集》中一部分是天臺宗道理,一部分是外道。四句百非道理,與六祖無爲禅大相徑庭,與《證道歌》思想完全兩樣。所以《證道歌》,無論如何,不是永嘉的作品。
世界上最可怕的面孔,是毫無表情的那一種。
一位文學家在他的墓碑上題著:「恕我不能站起來」。一位瞎子的墓碑上題著「以往我看不見你們,現在你們看不見我。」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一、自性本體圓滿具足 (其空爲體實相無相) 。
二、體用合一,定慧相等,一切不二,生佛平等 (般若叁昧,妙有爲用,涅槃妙心) 。
叁、無爲無作 (根據圓滿現成而來,無作爲本,即無爲) 。
四、佛性絕對 (離真實爲體而來) 。
五、頓悟 (根據生佛平等、絕對不二而來) 。
六、全杖自力,不杖他力 (頓悟) 。
七、全靠實行,不立文字。
八、注重傳授 (教外別傳) 。
以無所得故
「 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 (問疾品)
十二支
「 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
無無明盡
「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 」四相皆法相,非「諸法空相」而是「諸法有相」,故《金剛經》雲:「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
舍利弗問天女:「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爲凡夫,我乃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來?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叁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觀衆生品)
普出愛欲泥,打破分別綱,當到功德岸,推倒障礙山 (集《華嚴經》)
牛都法融禅師八十裏負米供衆
慧安國師乞食以救餓殍
崔趙公問徑山道欽禅師曰:「弟子之欲出家,得否?」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相當之所能。」爲公于是有省。
雲居智禅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舍,體自修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名見性成佛。」又曰:「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嘗見,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爲見性。」
又曰:「見有淨穢、凡聖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
鳥窠道林禅師,歸孤山永福寺,時道俗共爲法會,師振錫而入,有清師問曰:「此之法會,何以作聲?」師曰:「無聲誰知是會。」
又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杭州,因入山谒師,問曰:「禅師住處甚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問曰:「弟子住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萬回公與慧忠國師猖狂握手言論,傍侍傾耳,都不體會,僧問峻極禅師:「如何是作惡人?」師曰:「修禅入定」。
《法句經》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無住禅師 相國杜鴻漸問曰:「弟子性識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可得稱佛法否?」師曰:「夫造章疏皆用誠心思量分別,有爲有作,起心動念然可造成據論。」又雲:「當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著種種相,雲何是佛法?」公起作禮曰:「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皆贊弟子不可思議!當知彼等,但徇人情,師今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真理,不可思議。」
靜坐
崛多叁藏論「靜坐無益」 (五燈二─二十一)
吉州志誠禅師 (神秀勸徒參六祖,六祖論靜坐無益)二─二十二
志誠禅師問六祖曰:「未審大師以何法誨人?」祖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爲诳汝,但隨方解縛,假名叁昧。聽吾偈曰:『一切無心自性戒,一切無礙自性慧,不增不退自金剛,身去身來本叁味。』」師聞偈依歸。
六祖曰:「諸叁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誦經
法達禅師初誦《法華經》叁千部而不悟牛車之旨。智通禅師看《楞伽經》約千余遍而不會叁身四智之義。經六祖指點,當下知歸。
志徹禅師姓張名行昌,少任俠,未出家時,受此宗門人之囑,懷刃入六祖室,將欲加害,祖舒頸而就,行昌揮刃者叁,都無所損,祖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後出家從師得道。
心經
司空山本淨禅師有偈曰:「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叁味,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爲觀自在。」
亦無人亦無佛
又曰:「佛是虛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實,總是假名。」
一句了然超百億
慧忠禅師上堂曰:「禅宗學者應遵佛語一乘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互不相許,如獅子身中蟲。」
又僧問:「坐禅看靜,此複若爲?」師曰:「不垢不淨,甯用起心,而看靜相。」
解脫力
又問:「如何是解脫?」師曰:「諸法不相到,當處解脫。」
寶德禅師曰:「有見見,是凡夫見;無見見,是聲聞見;不有不無,見是外道見。」
了了見無一物
又曰:「大道只在目前,要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
又曰:「京都邺都浩浩,還是菩提大道。」
善慧大士 梁武帝請講《金剛經》,士纔升座,以尺一揮,按一下,便下座。帝愕然,聖師曰:「陛下還會麼?」帝曰:「不會。」聖師曰:「大士講經竟。」
六祖曰:「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溥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沾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看經
百丈懷海禅師曰:「讀經看教,語言皆須宛轉,歸就自己;但是一切言教,(只明如今覺性自己。)」 (五燈叁─十)
一即一切
又曰:「變海水爲酥酪,破須彌爲微塵,攝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于一義作無量義,于無量義作一義。」
南嶽侍六祖一十五年。
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陸大夫辭南泉歸宣城治所,泉問大夫:「去彼,將何治民?」曰:「以智慧治民。」師曰:「恁麼則彼處生靈,盡遭塗炭去也。」
五泄(泄)參石頭,一言相契,拗折柱杖而棲止。
神通
麻合同南泉叁人谒經徑山,至一婆店,婆煎茶一瓶,攜盞叁只至,謂:「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叁人相顧間,婆曰:「看老于朽自逞神通去也。」于是拈盞傾茶便行。
寶積禅師曰:觌面相呈,更無余事。
用功
大珠慧海禅師 正源律師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師曰:「餓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較量,所以不同。」律師杜口。
又曰:「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金剛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
《楞伽經》「 佛語心爲宗,無門法爲門。 」
趙州從谂禅師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盡是貼體衣服。」
又曰:「一似獵狗專欲得物吃。佛法在麼處?千人萬人盡覓佛,漢子于中覓一個道人無。」
又曰:「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壞。」
五陰
又僧問:「承師有言:『世界壞時,此性不壞。』如何是此性?」師曰:「四大五陰。」曰:「此猶是壞底,如何是此性?」師曰:「四大五陰。」 (法眼雲:是一個兩個,是壞不壞,作麼生會,試斷看) 。
看經
又問僧:「一日看多少經?」曰:「或七、八或十卷。」師曰:「阇黎不會看經。」曰:「和尚一日看多少?」師曰:「老僧一日只看一字。」
說法
上堂:「正人說那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說正法,正法悉皆邪。諸方難見易識,我這裏易見難識。」
湖南長沙景岑招賢禅師
「盡十方世界是沙門眼,盡十方世界是沙門全身,盡十方世界是自己光明,盡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裏。」
師遣僧向同參會和尚曰:「和尚見南泉後,如何會默然?」僧曰:「和尚未見南泉以前,作麼生?」會曰:「不可更別有也。」僧回,舉似師,師示偈曰:「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會和尚得體未得用。
又偈曰:「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爲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二祖不言少林謂之得髓矣
有小師洪諲以講論自矜,徑山鑒宗禅師謂之曰:「佛祖正法,直截忘诠,汝算海沙,于理何益!但能莫存知見,絕外緣,離一切心即汝真性。」諲謂茫然,遂禮辭,遊方至沩山,方悟麼旨。
新羅大茅和尚上堂:「欲識諸佛師,向無明心內識取;欲識常住不雕性,向萬物遷變處識取。」
僧問石頭「如何是禅?」師曰:「碌磚。」問如何是道?師曰:「木頭。」
釋迦未發明禅法前而禅已存人心中
明心見性成佛,爲人類自然之要求,而禅乃自心見性之唯一方法。
禅乃人類思想之自然趨向。
凡一切由方法證入本體之方法,皆名爲禅。不過有深淺之別,直接與間接之分。
如儒之于易,可謂是儒家之禅;道家之太極、無極、陰陽,五(行?)易可謂爲道家之禅;耶教之上帝,亦謂爲耶教之禅;希臘哲學之大我,純粹思想境界,可謂爲希臘哲學家之禅。
無爲禅,爲明心見性的唯一方法,而禅宗乃以明心見性爲唯一目的,故以「禅」名爲宗。
衡嶽南臺守安禅師頌曰
「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唯一的上帝的理由,便是他不存在。 (斯丹大爾語)
福州玄沙師備宗一禅師說:「我道猶如話月,曹溪豎拂子,還如指月。」可作 《 話月錄 》 盡摘錄古祖師法語爲一集。
又取黃葉止啼之意摘法語作 《 止啼錄 》 。
古來注疏,如汗牛充棟,其中能發揚釋迦精義者益少;而癡人說夢,返掩釋迦真義者,比比然也。
釋迦真理,先天地而存,天地毀而此理不毀,故曆萬世而如新。
《 楞嚴經 》 卷一七頁
「 佛告阿難,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又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衆生,用攀緣心爲自性。二者、無始菩提涅槃,本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
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衆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
《 楞嚴經 》 卷叁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先厭離聲聞、緣覺諸小乘法,發心勤求無上菩提,故我今時爲汝開示第一義谛。如何複將世間戲論妄因緣而自纏繞?汝雖多聞,如說藥人,真藥現前,不能分別,如來說爲真可憐愍。汝今谛聽,吾當爲汝分別開示,亦令當來修大乘者,通達實相。」
《 楞嚴經 》 卷四第七頁
「衆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一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第八頁
「 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小爲足。 」
正誤感言
佛法傳至今日,其紛纭駁什已極。昔之所謂藏通別圓,事理無礙者,令則荊棘叢生,謬誤百出。學者入手,其中仿徨失措,莫知適從,良可歎也。
嘗將當今禅林流弊及修行歧途分別錄出,俾學者知所借鑒。筆拙語直,未選涵蓄,或有過于激昂尖利之處,每欲刪棄之。繼思治危疾者,用重劑,倘諱疾忌醫,疾將不起,甯蹈刻薄之嫌,不欲坐視疾者之不起也。言不深,語不危,則安能使讀者惕然驚、憬然悟乎!願叁世諸佛,人天眼目,鑒而諒之,是爲感。
《 大乘絕對論 》 你們現已看完。絕對的佛性都能了解,怎樣用功才能見絕對佛性?請再看衲著的 《 參禅修法》,依著去修,決定能見絕對的佛性。自釋迦牟尼佛起,至我國清朝明心見性的祖師,能宏揚佛法者,計二百余。特搜集其道影,並將其事迹一一述及,俾學者得以借鏡,藉資參考。蓋佛法重事實,不重空談。爲學者,所當知注意焉。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