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谛。』」
《唯识论》二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比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发愿
《阿弥陀佛经》云:「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又佛告阿难:「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
天台智者大师《十疑论》
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力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讲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讲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易得往生。』」
《观无量寿佛经》:「 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
《观无量寿佛经》之应身别观旨
念佛观之旨,为众生过去罪业深重,愚痴蒙昧,心根怯弱,其力不堪修行佛道,故使观应身之相及其德,如见佛现于目前,而蒙哀愍救护,以遂其修道了愿,又未来往生之念,为在此多苦多烦多罪娑婆世界,难于开发,必发愿未来往生佛之国土,登无苦无烦无罪恶之世界,俾诸佛毕现前目前,方能坚决修行,通观别观,皆不外此旨。惟是阿弥陀如来在诸佛中,誓愿最宏,无论何等极恶众生,一称其名号,均接引之,迎入其国,故归向者特众,所谓「诸经所赞,多在弥陀」是也。
慧远《观经疏》之说
念佛观始存于小乘五停心观之中,任何禅经无不说之。五停心:即一、数息,二、别想念,三、总想念,四、因缘,五、念佛。
观佛(1)真身观,佛身遍满宇宙,即法身净土。 (《维摩经》阿 [ 闪人人 ] 佛品)
(2)应身观,佛在人间所现形相而觐观念之。 (《观佛三昧经》)
应身观(1)通观,观一切佛,《观佛三昧经》之念佛观是也。
(2)别观,观弥勒、药师、阿弥陀,个别而观之。《观无量寿佛经》是也。
善导流念佛法门,以龙树《十住毗婆娑论》之易行品为根源,自世亲之<愿生论>,昙鸾注,道绰之<安乐集>,以迄善导诸书,益发扬光大。
三论主义中解释佛家与道家之别
一、道家以万有的本体为太虚,对于万有的有为,认太虚为无为的范畴。三论宗则反对区别万有与本体的见解,而主张假名 (现象) 即实相。
二、道家虽否认主观却不否认客观,故不免有所执着。三论宗则根本上同时否定了主观与客观,所以便全无执着。
佛之说教也,曰:「大雄」、曰:「大无畏」、曰:「奋迅」、曰:「勇猛」、曰:「威力」,据此数义,而取象于象、于狮子,夫人之所以有畏者,何也?畏莫大于生死,有宗教思想者,则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
三教同源
王龙溪 (一四九八──一五八三)< 三教堂言>中云:「三教之说,其来尚矣,老氏曰虚,圣人之学亦曰虚;佛氏曰寂,圣人之学亦曰寂,孰从而辨之?世之儒者,不揣其本,类以二氏为异端,亦未为通论也。」
王龙溪右派王学代表,公然引佛教禅宗思想。
净土宗系统
菩提流文──昙鸾──道绰──养尊。
《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我相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是我相。
程明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天地之用,皆我之用」,是我相。
张横渠:「是天下无一物非我」,是我相。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是我相。
佛之名号
《大乘入楞伽经.第五》,「 佛告大慧,我于娑婆世界有三阿僧祇百千名号,诸凡愚人虽闻而不知是如来异名。 」
说法
《大(智度)论》云:「如是我闻中明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说。二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仙人说。五者化人说等,皆名佛说,然说于众生有益者,皆是佛说。若无益者,则是外道。」
柳宗元三教同源说
「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是故离礼欲仁义者,不可与言儒;异律于定慧者,不可与言佛。……儒以体行,觉以律兴,一归真源,无大小乘。」 (《(柳宗元)全集.卷七》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
「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太史公没,其后释氏,固学者之所怪骇舛逆其尤者也。今有河南元生者,……悉取向之所以异者通而同之,搜择融液,与道大适,感伸所长,而黜其奇哀,要之与孔子之道皆有以会其处。」 (《(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五》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
「浮图诚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丐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而贱季扎由余,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图之言以此……吾之好与浮图游以此。」 (卷 同, 送僧浩初序)
《三昧经》有念佛法门
《俱舍论》四谛末卷说无我是小乘,有部最后的发展,但「无我」仍属四相中之「我相」。
天台六妙法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是把《地道经》数、随、止、观四步扩为六步。后二步是返本还原,得清净体。
故天台宗仍是有为禅法。
《修行地道经.劝意品》,有擎钵大臣故事,可入寓言集。
道生的著作
《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
神秀的著作
《五方便论》 (有敦煌本)(参看宗密<圆觉大疏钞>卷三下所引<五方便论>)。
净土宗
五会法师 唐法照为善导之后,身创五会念佛,故称为五会法师,唐代大历七年寂。 (出《佛祖统纪》)。
五乘齐入 谓托乘于弥陀之愿力,而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佛之五乘得齐入于真实报土也。
二善 定善、散善。导大师《释观经》以「十三观」为定善,以「三相」为散善。一经之所明,不出定、散二善。
乞士
《智度论》曰:「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
地位
菩萨乘之阶位,诸经论所说,种种不同,如《大日经》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经明十地之十位;《胜天王般若经》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论》明三乘合说之十位;《金光明经》明十地妙觉之十一位;《唯识论》明十住、十回向、十地、妙觉之四十一位;《智度论》加入等觉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家门是也)
《仁王般若经》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之五十一位。《华严经》、《菩萨璎珞经》等加入等觉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记》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终之暖顶忍世第一小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严经》加入等觉、妙觉而明五十六位。以上诸位分别凡圣,则《大日经》之十位,初三位为凡位,后七位为贤圣;《智度论》之十位,初二位为凡位,后八位为贤圣位;胜天王之《金光明经》之十位、十一位皆为圣位;《唯识论》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为贤位,十地、妙觉为圣位,华严终教之乘位也。若从二宗圆教之乘位,皆则是圣位也。《智度论》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
周濂溪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功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后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是相对,乃企图达于绝对,故加上一太极,太极以上又加上无极,无极是什么?则不可知,不可知便是相对。可知者才是绝对。
如数论立神、我自性,陷二元,再加上一个不可知来做一元。
西洋以不可知此为绝对,而佛则须不可而可知者才是绝对。涅槃知空而不知不空……。
夫子云: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水流云在,青山正补墙头缺
月到风来,绿树遍笪屋角遮
《抱朴子》载:刘安升仙见上帝,误称寡人,帝罚之使守天厕。
庄定出诗:「太极圈儿大,先生帽子高。」
将蹑屩独穷台宕之幽,与乱云寒瀑峭石怪松作绿厚缘。
「 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
「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 」即不破坏六根而见性成佛。「 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 (弟子品)
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何等为如来种?」文殊师利言:「有身为种,无明为种,有爱为种,贪恚痴为种,四颠倒为种,五盖为种,六入为种,七识处为种,八邪法为种,九恼处为种,十不善道为种。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曰:「何谓也?」答曰:「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无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实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 (佛道品六─六)
根据此段道理,知我执、法执不可破。已破我执、法执者,反无从出发无上道心。凡夫能发无上道心,而声闻二乘反不能。故知修道非由小,及中,及大,须直修大乘,所以者何?凡夫修大乘易,小、中乘人修大乘难,凡夫于法有反复,而声闻则无也。
达摩西历五二六年到中国…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