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46

  ..续本文上一页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者戏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

  无为 「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 (卷五─二不思议品)

  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 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

  「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手中掷过恒河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 (卷五─五不思议品)

  「 现于讷钝而成就辩才。总持无失。 」

  「 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

  如 「 夫如者,不二不异。 」

  法施 「 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 」 (卷三─十六)

  慈悲喜舍 「 云何行慈? (为众生说无为法) 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佑无所希望。 」 (卷五─十二观众生品)

  言说文字即解脱 「 无住为本 」,「 无住则无本 」,「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

  天女答舍利弗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二乘 「 舍利弗问天女,『汝于二乘,为何志求?』天曰:『以声闻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绝对 「 舍利弗!如人入瞻萄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

  甘露饭 「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销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 」 (卷七─五香积品)

  菩萨禅定智慧不可测量 「 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当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 (卷七─十四菩萨行品)

  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 」 (卷七─十八菩萨行品)。

  「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何谓有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悲,不舍大悲,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 法之供养,胜诸供养。法供养者,诸佛所诸深赞………是名法之供养。 」 (卷八─十三法供养品)

  「 依于义,不依语;依于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于法,不依人。 」

  读者诸君!请集中注意力于此篇,此篇所欲阐明者,乃一至为重要之问题,即「佛性」是也。释迦六年雪山修行,其所得之结果,即见此「佛性」。毕生奔走宣说者,其目的亦即欲人共见此「佛性」也。此乃佛之一大发明,亦人类史上一绝大发明,照耀于千古,故亦即学佛及研究佛学者之先决问题。倘对「佛性」无明晰之了解,则必陷于二乘谬误之途,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也。」自佛灭度以来,若干祖师大德因对此问题未能深切认识,以致造成错误之理论者,不可胜数!甚至对佛经之注疏,亦多误解,使佛之本意陷于歪曲。故余特于叙述佛教历史概况之后,先提出此一大问题,作扼要之阐明,并首于大乘各重要经典中,举出若干显明之解释以证明之;次则于各宗重要祖师之言论著述中,举出若干正当或错误之解释,反复阐明之,使读者于此得一明晰之概念。此「佛性」问题如能解决,则其他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矣。

  世谛─相对观点

  相对界──有为法──现象世界──世间的──属时间空间的,有因有缘,言语所能说明的,有漏的,苦集的,这些法既然是现象生存的原极部分,而现象生存中实有物和心,以及心的各方面,故这些法被归入「色」、「心」、「心所」几类,又有「心不相应」类。

  普贤行愿品

  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时间)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剎十方尘剎诸毛端,我皆果入而严净。 (空间)

  老子「常无欲以观其妙」,乃无始无明也;「常有欲以观其僥」,乃一念无明也。无名生有名,无名是无始无明,有名是一念无明,僥归一念静,复归无始无明。

  天地根,众妙门者,即是无始无明,盖老子之天地乃相对界宇宙也。相对界以无始无明为根、为门。陈白沙以虚无为门户,受老子影响,亦是以无始无明为根、为门。

  六祖最后开示提倡般若经中,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是体,故曰:「若悟一切处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名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是用,故曰:「若一切时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出 《 文殊问般若经 》 )

  密宗

  此宗分为 《 大日经 》 与 《 金刚顶经 》 两派,惠果阿阇黎( 密宗传法师之称,乃梵语的音译,义为执范) 又合而为一,其传承关系略如左表:

  大日经派 善无畏──一行

  金刚经派 金刚智──不空──惠果──义探义真

  中国人著作以一行的 < 大日经疏>二十卷为代表

  金刚顶经派在于阐明金刚界曼荼罗 (即主观范畴中之轮圆具足) 。大日经派则在于阐明胎藏界曼荼罗 (即客观范畴中理的轮圆具足) 。质言之,所谓智即与道合一的自我的本质;所谓理即与我一体的宇宙的本体。金刚顶派从主观方面出发,先以自我精神作用为中心,渐次扩大,把宇宙看成主观内的范畴。大日经派则从客观方面出发,先以宇宙全体为中心,渐次缩小,把精神或心看成宇宙的一部分。但是惠果等则依其「释大一致」说,认主观与客观,心与物,是互为表里合成一体的,决不是根本上完全异体的存在。这种一致性,在密宗的惠果看来,不论物质现象或精神现象,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佛陀的,如菩萨、神、天等也都是佛陀的化身,这样便完成了一种宗教的绝对唯心论的标集体系。一般的大乘佛教,均认为众生本具佛性,而密宗则更进一步主张我们的肉体手足,也就是佛陀的肉体手足,这就是作为密宗根木原理的「即事而真」的命题。成立的弥勒唯识学的基础,就是自性清净心,据<庄严经论>卷十三,十八至十九偈所规定清净的心就是真如,又名阿摩罗识,即所谓无漏法界。其特质有五:一、非有非无,二、非同非异,三、不生不灭,四、不减不增,五、非净非不净。 (与三论般若之空同理) 。

  绝对,即是诸佛种子,故密宗重视声字以代表绝对之本体。

  三密者,口真言、身印契、心观念。身、口、意一致,三密相应,则整个相对宇宙归纳于其中矣。

  大日如来以自在神力使众生见身密、密色,闻意密、密声,悟意密、密法。

  以大日为中心之曼荼罗毕竟不出我一心,依三密相应之行,得见我心内之佛。

  六大 (体) 四曼 (相) 三密 (用) 。

  欲将一切法、一切义归纳于图画符号之中,声者密语之中。故曼荼罗是道场,亦是真言,包括体、相、用,<秘藏记末>曰:「曼荼罗谓之义」,又曰:「以曼荼罗为体」。三密圆满具足四曼荼罗:(一)大曼荼罗。总集诸尊之坛场,及其诸尊之形体,并以图画表现之。总掇十法界中一切有情,六大所显总体故曰大 (体) 。(二)三昧耶曼荼罗。画诸尊手所持器杖及印契,三昧耶为本哲之义,以此表诸尊之本誓,诸尊自身亦不能违越誓约之标帜也。三摩耶乃平等之意,示非情者,其实皆平等 (相) 。(三)法相曼荼罗。画诸尊之种子真言及一切经之文字义理。摄音声言话,即风浪之声,色尘之文字,六尘上所表诠者之一切法者,所以保体使生知觉也。(四)羯磨曼荼罗。羯磨,作业之义,铸造之形象是也。此乃诸尊身上一切之威仪事业,及铸像泥塑等之作业,摄以上三曼,所有之一切动作 (用) 。此四曼中,前一篇总体,后三为别德。大曼荼罗是诸尊之人体,此诸尊之所说之法门是法曼,此诸尊所持之器杖是三昧耶曼,此诸尊之所作是羯瘩曼。(见<秘藏记钞>)

  欲从仪轨中,加强其精神集中之力量。

  欲使整个相对宇宙纳于文字形身之中,复由形身入于声言之中,声音因缘而生,一时触耳,再闻不得,于此则诸法亦空不可得。字本不生亦不灭,音本不生亦不灭,整个相对宇宙本不生亦不灭,由相对入于绝对,入于绝对之后则文字也、声音也,当体即是密教分别万有。常用六大,四曼,三密,依此深秘之释而论,四曼即一切现象之分类,大曼荼总摄。

  《 维摩诘经 》

  入不二法门品是表绝对相对之浅深境界,不二是绝对,二是相对,诸菩萨明二与不二之别,而未明二即不二。凡用文字语言解说绝对者,皆落于相对矣。文殊知可不说而说,净名则默然无言,完全入于绝对境界矣。

  是法难思议,非心所行处,智慧到彼岸,乃见诸佛境,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小智不能知,诸佛实境界。 (《华严》第二十三卷)

  华严一真法界 天台诸法实相

  《涅槃经》:「文殊白佛言:『第一义中有世谛否?世谛中有第一义否?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邪。』佛答曰:『世谛者,即第一义谛,有善方便故,随顺众生,说有二…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