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者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
無爲 「 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 」 (卷五─二不思議品)
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
「 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叁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手中擲過恒河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複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 (卷五─五不思議品)
「 現于讷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 」
「 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 」
如 「 夫如者,不二不異。 」
法施 「 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爲具足法施。 」 (卷叁─十六)
慈悲喜舍 「 雲何行慈? (爲衆生說無爲法) 何謂爲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何謂爲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爲舍?答曰:所作福佑無所希望。 」 (卷五─十二觀衆生品)
言說文字即解脫 「 無住爲本 」,「 無住則無本 」,「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
天女答舍利弗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二乘 「 舍利弗問天女,『汝于二乘,爲何志求?』天曰:『以聲聞化衆生故,我爲聲聞,以因緣法化衆生故;我爲辟支佛,以大悲法化衆生故,我爲大乘。』」
絕對 「 舍利弗!如人入瞻萄林,唯嗅瞻蔔不嗅余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
甘露飯 「 時維摩诘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銷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衆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 」 (卷七─五香積品)
菩薩禅定智慧不可測量 「 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當可測量,菩薩禅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 」 (卷七─十四菩薩行品)
不盡有爲不住無爲 「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 (卷七─十八菩薩行品)。
「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有盡?謂有爲法。何謂無盡?謂無爲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何謂不盡有爲?謂不離大悲,不舍大悲,是名菩薩不盡有爲。何謂菩薩不住無爲?謂修學空,不以空爲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爲證。……是名菩薩不住無爲。 」「 法之供養,勝諸供養。法供養者,諸佛所諸深贊………是名法之供養。 」 (卷八─十叁法供養品)
「 依于義,不依語;依于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于法,不依人。 」
讀者諸君!請集中注意力于此篇,此篇所欲闡明者,乃一至爲重要之問題,即「佛性」是也。釋迦六年雪山修行,其所得之結果,即見此「佛性」。畢生奔走宣說者,其目的亦即欲人共見此「佛性」也。此乃佛之一大發明,亦人類史上一絕大發明,照耀于千古,故亦即學佛及研究佛學者之先決問題。倘對「佛性」無明晰之了解,則必陷于二乘謬誤之途,所謂「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也。」自佛滅度以來,若幹祖師大德因對此問題未能深切認識,以致造成錯誤之理論者,不可勝數!甚至對佛經之注疏,亦多誤解,使佛之本意陷于歪曲。故余特于敘述佛教曆史概況之後,先提出此一大問題,作扼要之闡明,並首于大乘各重要經典中,舉出若幹顯明之解釋以證明之;次則于各宗重要祖師之言論著述中,舉出若幹正當或錯誤之解釋,反複闡明之,使讀者于此得一明晰之概念。此「佛性」問題如能解決,則其他問題可以迎刃而解矣。
世谛─相對觀點
相對界──有爲法──現象世界──世間的──屬時間空間的,有因有緣,言語所能說明的,有漏的,苦集的,這些法既然是現象生存的原極部分,而現象生存中實有物和心,以及心的各方面,故這些法被歸入「色」、「心」、「心所」幾類,又有「心不相應」類。
普賢行願品
盡一切劫爲一念,叁世所有一切劫爲一念,際我皆入,我于一念,見叁世所有一切人師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時間)
于一毛端極微中,出現叁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果入而嚴淨。 (空間)
老子「常無欲以觀其妙」,乃無始無明也;「常有欲以觀其僥」,乃一念無明也。無名生有名,無名是無始無明,有名是一念無明,僥歸一念靜,複歸無始無明。
天地根,衆妙門者,即是無始無明,蓋老子之天地乃相對界宇宙也。相對界以無始無明爲根、爲門。陳白沙以虛無爲門戶,受老子影響,亦是以無始無明爲根、爲門。
六祖最後開示提倡般若經中,一相叁昧,一行叁昧。一相叁昧是體,故曰:「若悟一切處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名一相叁昧。」一行叁昧是用,故曰:「若一切時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名一行叁昧。」 (出 《 文殊問般若經 》 )
密宗
此宗分爲 《 大日經 》 與 《 金剛頂經 》 兩派,惠果阿阇黎( 密宗傳法師之稱,乃梵語的音譯,義爲執範) 又合而爲一,其傳承關系略如左表:
大日經派 善無畏──一行
金剛經派 金剛智──不空──惠果──義探義真
中國人著作以一行的 < 大日經疏>二十卷爲代表
金剛頂經派在于闡明金剛界曼荼羅 (即主觀範疇中之輪圓具足) 。大日經派則在于闡明胎藏界曼荼羅 (即客觀範疇中理的輪圓具足) 。質言之,所謂智即與道合一的自我的本質;所謂理即與我一體的宇宙的本體。金剛頂派從主觀方面出發,先以自我精神作用爲中心,漸次擴大,把宇宙看成主觀內的範疇。大日經派則從客觀方面出發,先以宇宙全體爲中心,漸次縮小,把精神或心看成宇宙的一部分。但是惠果等則依其「釋大一致」說,認主觀與客觀,心與物,是互爲表裏合成一體的,決不是根本上完全異體的存在。這種一致性,在密宗的惠果看來,不論物質現象或精神現象,宇宙間的一切,都是佛陀的,如菩薩、神、天等也都是佛陀的化身,這樣便完成了一種宗教的絕對唯心論的標集體系。一般的大乘佛教,均認爲衆生本具佛性,而密宗則更進一步主張我們的肉體手足,也就是佛陀的肉體手足,這就是作爲密宗根木原理的「即事而真」的命題。成立的彌勒唯識學的基礎,就是自性清淨心,據<莊嚴經論>卷十叁,十八至十九偈所規定清淨的心就是真如,又名阿摩羅識,即所謂無漏法界。其特質有五:一、非有非無,二、非同非異,叁、不生不滅,四、不減不增,五、非淨非不淨。 (與叁論般若之空同理) 。
絕對,即是諸佛種子,故密宗重視聲字以代表絕對之本體。
叁密者,口真言、身印契、心觀念。身、口、意一致,叁密相應,則整個相對宇宙歸納于其中矣。
大日如來以自在神力使衆生見身密、密色,聞意密、密聲,悟意密、密法。
以大日爲中心之曼荼羅畢竟不出我一心,依叁密相應之行,得見我心內之佛。
六大 (體) 四曼 (相) 叁密 (用) 。
欲將一切法、一切義歸納于圖畫符號之中,聲者密語之中。故曼荼羅是道場,亦是真言,包括體、相、用,<秘藏記末>曰:「曼荼羅謂之義」,又曰:「以曼荼羅爲體」。叁密圓滿具足四曼荼羅:(一)大曼荼羅。總集諸尊之壇場,及其諸尊之形體,並以圖畫表現之。總掇十法界中一切有情,六大所顯總體故曰大 (體) 。(二)叁昧耶曼荼羅。畫諸尊手所持器杖及印契,叁昧耶爲本哲之義,以此表諸尊之本誓,諸尊自身亦不能違越誓約之標幟也。叁摩耶乃平等之意,示非情者,其實皆平等 (相) 。(叁)法相曼荼羅。畫諸尊之種子真言及一切經之文字義理。攝音聲言話,即風浪之聲,色塵之文字,六塵上所表诠者之一切法者,所以保體使生知覺也。(四)羯磨曼荼羅。羯磨,作業之義,鑄造之形象是也。此乃諸尊身上一切之威儀事業,及鑄像泥塑等之作業,攝以上叁曼,所有之一切動作 (用) 。此四曼中,前一篇總體,後叁爲別德。大曼荼羅是諸尊之人體,此諸尊之所說之法門是法曼,此諸尊所持之器杖是叁昧耶曼,此諸尊之所作是羯瘩曼。(見<秘藏記鈔>)
欲從儀軌中,加強其精神集中之力量。
欲使整個相對宇宙納于文字形身之中,複由形身入于聲言之中,聲音因緣而生,一時觸耳,再聞不得,于此則諸法亦空不可得。字本不生亦不滅,音本不生亦不滅,整個相對宇宙本不生亦不滅,由相對入于絕對,入于絕對之後則文字也、聲音也,當體即是密教分別萬有。常用六大,四曼,叁密,依此深秘之釋而論,四曼即一切現象之分類,大曼荼總攝。
《 維摩诘經 》
入不二法門品是表絕對相對之淺深境界,不二是絕對,二是相對,諸菩薩明二與不二之別,而未明二即不二。凡用文字語言解說絕對者,皆落于相對矣。文殊知可不說而說,淨名則默然無言,完全入于絕對境界矣。
是法難思議,非心所行處,智慧到彼岸,乃見諸佛境,色身非是佛,音聲亦複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小智不能知,諸佛實境界。 (《華嚴》第二十叁卷)
華嚴一真法界 天臺諸法實相
《涅槃經》:「文殊白佛言:『第一義中有世谛否?世谛中有第一義否?如其有者,即是一谛;如其無者,將非如來,虛妄說邪。』佛答曰:『世谛者,即第一義谛,有善方便故,隨順衆生,說有二…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