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P47

  ..續本文上一頁谛。』」

  《唯識論》二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比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發願

  《阿彌陀佛經》雲:「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又佛告阿難:「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

  天臺智者大師《十疑論》

  經雲:「普廣菩薩問佛:『十力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講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佛告普廣:『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爲此偏講西方一佛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易得往生。』」

  《觀無量壽佛經》:「 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此叁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淨業正因。 」

  《觀無量壽佛經》之應身別觀旨

  念佛觀之旨,爲衆生過去罪業深重,愚癡蒙昧,心根怯弱,其力不堪修行佛道,故使觀應身之相及其德,如見佛現于目前,而蒙哀愍救護,以遂其修道了願,又未來往生之念,爲在此多苦多煩多罪娑婆世界,難于開發,必發願未來往生佛之國土,登無苦無煩無罪惡之世界,俾諸佛畢現前目前,方能堅決修行,通觀別觀,皆不外此旨。惟是阿彌陀如來在諸佛中,誓願最宏,無論何等極惡衆生,一稱其名號,均接引之,迎入其國,故歸向者特衆,所謂「諸經所贊,多在彌陀」是也。

  慧遠《觀經疏》之說

  念佛觀始存于小乘五停心觀之中,任何禅經無不說之。五停心:即一、數息,二、別想念,叁、總想念,四、因緣,五、念佛。

  觀佛(1)真身觀,佛身遍滿宇宙,即法身淨土。 (《維摩經》阿 [ 閃人人 ] 佛品)

  (2)應身觀,佛在人間所現形相而觐觀念之。 (《觀佛叁昧經》)

  應身觀(1)通觀,觀一切佛,《觀佛叁昧經》之念佛觀是也。

  (2)別觀,觀彌勒、藥師、阿彌陀,個別而觀之。《觀無量壽佛經》是也。

  善導流念佛法門,以龍樹《十住毗婆娑論》之易行品爲根源,自世親之<願生論>,昙鸾注,道綽之<安樂集>,以迄善導諸書,益發揚光大。

  叁論主義中解釋佛家與道家之別

  一、道家以萬有的本體爲太虛,對于萬有的有爲,認太虛爲無爲的範疇。叁論宗則反對區別萬有與本體的見解,而主張假名 (現象) 即實相。

  二、道家雖否認主觀卻不否認客觀,故不免有所執著。叁論宗則根本上同時否定了主觀與客觀,所以便全無執著。

  佛之說教也,曰:「大雄」、曰:「大無畏」、曰:「奮迅」、曰:「勇猛」、曰:「威力」,據此數義,而取象于象、于獅子,夫人之所以有畏者,何也?畏莫大于生死,有宗教思想者,則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

  叁教同源

  王龍溪 (一四九八──一五八叁)< 叁教堂言>中雲:「叁教之說,其來尚矣,老氏曰虛,聖人之學亦曰虛;佛氏曰寂,聖人之學亦曰寂,孰從而辨之?世之儒者,不揣其本,類以二氏爲異端,亦未爲通論也。」

  王龍溪右派王學代表,公然引佛教禅宗思想。

  淨土宗系統

  菩提流文──昙鸾──道綽──養尊。

  《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我相

  孟子:「萬物皆備于我」,是我相。

  程明道:「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莫非己也。」「天地之用,皆我之用」,是我相。

  張橫渠:「是天下無一物非我」,是我相。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是我相。

  佛之名號

  《大乘入楞伽經.第五》,「 佛告大慧,我于娑婆世界有叁阿僧祇百千名號,諸凡愚人雖聞而不知是如來異名。 」

  說法

  《大(智度)論》雲:「如是我聞中明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說。二弟子說。叁者諸天說。四者仙人說。五者化人說等,皆名佛說,然說于衆生有益者,皆是佛說。若無益者,則是外道。」

  柳宗元叁教同源說

  「儒以禮立仁義,無之則壞;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則喪。是故離禮欲仁義者,不可與言儒;異律于定慧者,不可與言佛。……儒以體行,覺以律興,一歸真源,無大小乘。」 (《(柳宗元)全集.卷七》南嶽大明寺律和尚碑)

  「太史公嘗言:『世之學孔氏者,則黜老子;學老子者,則黜孔氏,道不同,不相爲謀。』」余觀老子亦孔氏之異流也。不得以相抗。……太史公沒,其後釋氏,固學者之所怪駭舛逆其尤者也。今有河南元生者,……悉取向之所以異者通而同之,搜擇融液,與道大適,感伸所長,而黜其奇哀,要之與孔子之道皆有以會其處。」 (《(柳宗元)全集.卷二十五》送元十八山人南遊序)

  「浮圖誠不可斥者,往往與《易》、《論語》合……不與孔子異道。……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丐以夷,則將友惡來盜跖而賤季紮由余,非所謂去名求實者矣。吾之所取者,與《易》、《論語》合……雖聖人複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無夫婦父子,不爲耕農蠶桑而活乎人。』若是,雖吾亦不樂也,退之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吾之所以嗜浮圖之言以此……吾之好與浮圖遊以此。」 (卷 同, 送僧浩初序)

  《叁昧經》有念佛法門

  《俱舍論》四谛末卷說無我是小乘,有部最後的發展,但「無我」仍屬四相中之「我相」。

  天臺六妙法門: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是把《地道經》數、隨、止、觀四步擴爲六步。後二步是返本還原,得清淨體。

  故天臺宗仍是有爲禅法。

  《修行地道經.勸意品》,有擎缽大臣故事,可入寓言集。

  道生的著作

  《二谛論》、《佛性當有論》、《法身無色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

  神秀的著作

  《五方便論》 (有敦煌本)(參看宗密<圓覺大疏鈔>卷叁下所引<五方便論>)。

  淨土宗

  五會法師 唐法照爲善導之後,身創五會念佛,故稱爲五會法師,唐代大曆七年寂。 (出《佛祖統紀》)。

  五乘齊入 謂托乘于彌陀之願力,而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之五乘得齊入于真實報土也。

  二善 定善、散善。導大師《釋觀經》以「十叁觀」爲定善,以「叁相」爲散善。一經之所明,不出定、散二善。

  乞士

  《智度論》曰:「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爲乞士。」

  地位

  菩薩乘之階位,諸經論所說,種種不同,如《大日經》依十住而明十位,又同經明十地之十位;《勝天王般若經》明十地之十位;《智度論》明叁乘合說之十位;《金光明經》明十地妙覺之十一位;《唯識論》明十住、十回向、十地、妙覺之四十一位;《智度論》加入等覺明四十二位。(四十二家門是也)

  《仁王般若經》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覺之五十一位。《華嚴經》、《菩薩璎珞經》等加入等覺明五十二位。日本弘法之《秘藏記》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入十回向終之暖頂忍世第一小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楞嚴經》加入等覺、妙覺而明五十六位。以上諸位分別凡聖,則《大日經》之十位,初叁位爲凡位,後七位爲賢聖;《智度論》之十位,初二位爲凡位,後八位爲賢聖位;勝天王之《金光明經》之十位、十一位皆爲聖位;《唯識論》之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叁十爲賢位,十地、妙覺爲聖位,華嚴終教之乘位也。若從二宗圓教之乘位,皆則是聖位也。《智度論》之四十二位,亦准此可知。

  周濂溪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功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後動,一動一靜,互爲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陰陽是相對,乃企圖達于絕對,故加上一太極,太極以上又加上無極,無極是什麼?則不可知,不可知便是相對。可知者才是絕對。

  如數論立神、我自性,陷二元,再加上一個不可知來做一元。

  西洋以不可知此爲絕對,而佛則須不可而可知者才是絕對。涅槃知空而不知不空……。

  夫子雲: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水流雲在,青山正補牆頭缺

  月到風來,綠樹遍笪屋角遮

  《抱樸子》載:劉安升仙見上帝,誤稱寡人,帝罰之使守天廁。

  莊定出詩:「太極圈兒大,先生帽子高。」

  將蹑屩獨窮臺宕之幽,與亂雲寒瀑峭石怪松作綠厚緣。

  「 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衆生,而于因緣果報,無違無诤,離諸我所。 」

  「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即不破壞六根而見性成佛。「 不舍八邪,入八解脫。 」 (弟子品)

  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無明爲種,有愛爲種,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六入爲種,七識處爲種,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花。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複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實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 (佛道品六─六)

  根據此段道理,知我執、法執不可破。已破我執、法執者,反無從出發無上道心。凡夫能發無上道心,而聲聞二乘反不能。故知修道非由小,及中,及大,須直修大乘,所以者何?凡夫修大乘易,小、中乘人修大乘難,凡夫于法有反複,而聲聞則無也。

  達摩西曆五二六年到中國…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