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
月溪法師講
弟子智谛錄
我們的身心 小乘修四谛
中乘十二因緣
大乘修禅那
大乘用功四種病
錯認四相爲佛性
大乘用功的叁種法門
參話頭,參偈頌公案
用老莊周易道理釋佛經
叁教向異佛教矣
僧肇〈無名論〉
周濂溪〈太極圖說 〉
陽明學不可比于佛法
李翺之〈複性書〉
理學家之天理
佛法非唯心,亦非唯物
李翺〈複性書〉之錯誤
真妄辯論
• 四病辯論
• 佛性與靈性的分別
• 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分別
• 佛性與無始無明不同之點
• 六祖與神秀之辯
• 釋迦佛沒有說過而後人所說
• 佛性智與腦筋智之辯
• 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之辯
• 染與淨之辯
• 如如不動爲佛性之辯
• 真如受熏染之辯
• 真如不守本性之辯
• 佛性起妄念之辯
• 性是空心是妄之辯
• 已生是妄未生是心之辯
• 先無後有無能生有之辯
• 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之辯〕
• 中間中道是之辯
• 水波之喻之辯
• 心法雙忘破我執法執之辯
• 結水成冰融冰成水之辯
• 證無生忍之辯
• 萬法唯心心外無法
• 入定爲禅宗
•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分別
• 任從滄海變終不爲君通分別
• 心淨土自淨之分別
• 放心分別
• 心動神疲分別
• 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之辯
• 不怕妄起只怕覺遲分別
• 無心是道分別
• 平常心是道分別
• 直心是道場分別
• 百尺竿頭分別
印度祖師撰集經典認爲佛說
印度哲人撰譬喻經典
注疏經典應慎重
閱讀注疏應加揀擇
未明心見性人語錄
佛經有一類不是佛說的
中國大乘佛法落後的因素
印度寓言與故事
(一)佛教文學
(二)耆那教文學
印度佛法不興緣因
西藏的佛法
錫蘭、緬甸、暹羅、尼泊爾等地的佛法
日本的佛法
英、美、德、法、比、瑞、意、等國的佛法
大乘佛法在世界各國高超過一切哲學、宗教、文學、占世界第一位。
釋迦牟尼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 。」故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二百余會,開示衆生,悟入佛之如見,就是明心見性一事,別無他事;祖師拈一千七百則公案,亦是明心見性一事,別無他事;我們學佛的目的,也是明心見性一事,別無他事 。《 法華經 》雲:「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佛法雖分叁乘,其實只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設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實,小乘 、 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故說方便法門,設化城引入寶所,我們研究大乘用功,必定從小乘研究起。
我們開始研究,我們的身心。
我們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等,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以上解釋,我們身子,我們認識已很清楚,沒有不了解的地方了。
研究佛法最難明白的,就是解釋我們的心,新學家名叫 「 腦筋 」 ,普通說是 「 靈性感覺 」 ,特詳表于左以釋之。
《 圓覺經 》 裏說: 「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惡,似有緣相,假名爲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
四緣就是指見聞知覺,六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見聞知覺在內,眼耳鼻舌身意在外,內外合成,就是我們的心,就是我們的眼睛看見的,印象在內裏邊「見」的一部份;耳聽得的,印象在內裏邊「聞」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頭所嘗的,身子所感觸的,印象在內裏邊「知」的一部;意思所想的,印象在內裏邊「覺」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內裏邊見、聞、知、覺、四部份收藏的,將來用又拿出來。
小乘人修四谛,四谛就是苦、集、滅、道,感受的是苦果。我們想斷苦果,不能從苦果上斷,必定要從集因上斷,滅是斷集,因眼不見,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嘗,身不感觸,意不思想,六根通通斷了,靈性裏面,只有清清淨淨的一念,是寂靜的快樂,就什麼苦處都沒有。道是果,就是得了寂靜的道果,如果要詳細明白,參考 《 阿含經》 ,小乘人,經典中叫做「聲聞」。
十二因緣,就是中乘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緣覺」。修的方法,將一念無明斷倒,連剛才所講那一點清清靜靜的思想都不要,打掃得幹幹淨淨,至到一無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這就是中乘所證的境界。
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感召果報的爲因緣,是牽連的意思,這十二件事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循環不息的因果。「無明」就是剛才所講的「一念無明」,又叫「一念妄動性」。無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是說不覺的念頭,就生出種種的煩惱來,因此造出種種的業,就叫做「行」。這兩件是前世所作的因。「識」是業識,就是中陰身被業牽動來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時,色身還沒有成就,那受,想,行,識四陰只有名目,沒有色質,「六入」是在胎中開張,六塵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觸」是出了胎之後,六根觸六塵,「受」是領受,順的和逆的境界,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愛」是對于塵境有所愛好,「取」是取著喜歡的事情,「有」字是孽字的意思,今生造了孽,就會有將來的報應,這叁件是今世所作的因。「生」是跟隨播下的種子,再來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這二件是來世當受的果。十二因緣,大略的解釋就是這樣,詳細再看圖表如左:
父母未曾生我的時候,是中陰身 (即靈性) ,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夠自己作得主,這時就以業爲主,新造的業,播下的種子,那樣先成熟,就投那樣的胎,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投胎的情形,中陰身起一念叫做「無明」,無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見男女交媾,起心動念進行參加,就爲「行」。一參加,便即落胎中,這個即是過去的煩惱、 業行 — 集谛 。 「識」是業識,就是中陰身,被業牽動來已投胎 。「名色」是在胎時,色身還沒有成就,那受,想,行,識四陰只有名目,沒有色質 。「 六入 」 是在胎中開張,六塵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觸」是出了胎之後,六根觸著六塵 。 「受」是領受,順的和逆的境界,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現在苦患的果 — 苦谛 。「 愛 」是對于塵境有所愛好 。 「取」是取著歡喜的事情 。 「有」字是業的意思 。 這叁件是現在造的業,就會有將來的報應,就是煩惱 、 業行的因 — 集谛 。「 生 」 是跟隨播下的種子,再來受生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 。 這二件是來世當受的果,就是未來的苦患的果 — 苦谛。
我們過去 、 現在 、 未來都是因爲一念無明受輪回生死,假如我們將此一念無明滅了,過去、現在、未來生死一概都沒有 。 無明滅、行滅、識滅、名色滅、六入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
用功的方法:無論在什麼地方,端身跏趺正坐,兩目半合,兩手放腿上,將小乘證得的清淨快樂的一念都滅了。清淨快樂,是一念無明,打掃得幹幹淨淨的,至到一無所有,空空洞的地方,是無善惡是非、煩惱、愛、欲、思想,無知覺,無始無明的境界。就是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是暫時斷,不是永久斷,如果要詳細明白,參考 《 大寶積經 》 。
大乘修禅那,就是 《 圓覺經 》 中之禅那 。 小乘、中乘、大乘用功的分別:小乘斷六根,中乘滅一念無明,大乘斷無始無明 。小乘、中乘在果上做工夫,大乘在因上做工夫 。 須知果從因來,枝折根在 。 小乘、中乘用功,所以不是究竟 。拔草除根,清流塞源,要大乘用功,所以才是澈底 。 無始無明,譬如盜魁;一念無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賊匪所用的武器 。欲爲民除患,必須剿賊,但擒賊要擒王,所謂「」殲厥渠魁,脅從罔治 。 」盜首已除,股匪無主,則其受撫也必矣 。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從,不特擒不勝擒,即使一時擒盡、他秋賊王再招新匪,是賊患仍未平也 。 六根煩惱,一念無明,皆因無始無明而來 。無始無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來妙明自性也 。小乘之斷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斷之,是何異奪盜賊之刀兵而毀之,遂以爲盜害既除也。豈知害固在盜,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毀,且當資之以攻盜賊,六根豈獨無庸斷,反應利之,以破無明 。 中乘之務斷一念無明,而不知斷無始無明,是猶擒賊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無明,破無始無明,猶如以毒攻毒。 然一念無明是起一個思想爲法執,根本無明空空洞洞,一無所有,是空執 。 法執是不可破的,空執是可破的。在大乘用功的時候,小乘、中乘通通不對。 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寶所,設化城引入寶所。
大乘用功有四種病,特將四…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