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
月溪法师讲
弟子智谛录
我们的身心 小乘修四谛
中乘十二因缘
大乘修禅那
大乘用功四种病
错认四相为佛性
大乘用功的三种法门
参话头,参偈颂公案
用老庄周易道理释佛经
三教向异佛教矣
僧肇〈无名论〉
周濂溪〈太极图说 〉
阳明学不可比于佛法
李翱之〈复性书〉
理学家之天理
佛法非唯心,亦非唯物
李翱〈复性书〉之错误
真妄辩论
• 四病辩论
• 佛性与灵性的分别
•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
• 佛性与无始无明不同之点
• 六祖与神秀之辩
• 释迦佛没有说过而后人所说
• 佛性智与脑筋智之辩
• 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之辩
• 染与净之辩
• 如如不动为佛性之辩
• 真如受熏染之辩
• 真如不守本性之辩
• 佛性起妄念之辩
• 性是空心是妄之辩
• 已生是妄未生是心之辩
• 先无后有无能生有之辩
• 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之辩〕
• 中间中道是之辩
• 水波之喻之辩
• 心法双忘破我执法执之辩
• 结水成冰融冰成水之辩
• 证无生忍之辩
• 万法唯心心外无法
• 入定为禅宗
• 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分别
• 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分别
• 心净土自净之分别
• 放心分别
• 心动神疲分别
• 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之辩
• 不怕妄起只怕觉迟分别
• 无心是道分别
• 平常心是道分别
• 直心是道场分别
• 百尺竿头分别
印度祖师撰集经典认为佛说
印度哲人撰譬喻经典
注疏经典应慎重
阅读注疏应加拣择
未明心见性人语录
佛经有一类不是佛说的
中国大乘佛法落后的因素
印度寓言与故事
(一)佛教文学
(二)耆那教文学
印度佛法不兴缘因
西藏的佛法
锡兰、缅甸、暹罗、尼泊尔等地的佛法
日本的佛法
英、美、德、法、比、瑞、意、等国的佛法
大乘佛法在世界各国高超过一切哲学、宗教、文学、占世界第一位。
释迦牟尼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 。」故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二百余会,开示众生,悟入佛之如见,就是明心见性一事,别无他事;祖师拈一千七百则公案,亦是明心见性一事,别无他事;我们学佛的目的,也是明心见性一事,别无他事 。《 法华经 》云:「十方国土中,惟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佛法虽分三乘,其实只有一乘,中小二乘是假设的,惟有大乘,才是真实,小乘 、 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故说方便法门,设化城引入宝所,我们研究大乘用功,必定从小乘研究起。
我们开始研究,我们的身心。
我们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等,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以上解释,我们身子,我们认识已很清楚,没有不了解的地方了。
研究佛法最难明白的,就是解释我们的心,新学家名叫 「 脑筋 」 ,普通说是 「 灵性感觉 」 ,特详表于左以释之。
《 圆觉经 》 里说: 「 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恶,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
四缘就是指见闻知觉,六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见闻知觉在内,眼耳鼻舌身意在外,内外合成,就是我们的心,就是我们的眼睛看见的,印象在内里边「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内里边「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尝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内里边「知」的一部;意思所想的,印象在内里边「觉」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内里边见、闻、知、觉、四部份收藏的,将来用又拿出来。
小乘人修四谛,四谛就是苦、集、灭、道,感受的是苦果。我们想断苦果,不能从苦果上断,必定要从集因上断,灭是断集,因眼不见,耳不闻,鼻不嗅,舌不尝,身不感触,意不思想,六根通通断了,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是寂静的快乐,就什么苦处都没有。道是果,就是得了寂静的道果,如果要详细明白,参考 《 阿含经》 ,小乘人,经典中叫做「声闻」。
十二因缘,就是中乘所修的法,修行的人叫「缘觉」。修的方法,将一念无明断倒,连刚才所讲那一点清清静静的思想都不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洞的地方,这就是中乘所证的境界。
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感召果报的为因缘,是牵连的意思,这十二件事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循环不息的因果。「无明」就是刚才所讲的「一念无明」,又叫「一念妄动性」。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是说不觉的念头,就生出种种的烦恼来,因此造出种种的业,就叫做「行」。这两件是前世所作的因。「识」是业识,就是中阴身被业牵动来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六入」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触」是出了胎之后,六根触六尘,「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爱」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取」是取着喜欢的事情,「有」字是孽字的意思,今生造了孽,就会有将来的报应,这三件是今世所作的因。「生」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十二因缘,大略的解释就是这样,详细再看图表如左:
父母未曾生我的时候,是中阴身 (即灵性) ,就迷迷糊糊的,不能够自己作得主,这时就以业为主,新造的业,播下的种子,那样先成熟,就投那样的胎,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投胎的情形,中阴身起一念叫做「无明」,无明是迷昧不明的意思,看见男女交媾,起心动念进行参加,就为「行」。一参加,便即落胎中,这个即是过去的烦恼、 业行 — 集谛 。 「识」是业识,就是中阴身,被业牵动来已投胎 。「名色」是在胎时,色身还没有成就,那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没有色质 。「 六入 」 是在胎中开张,六尘所入的地方,就是六根,生成功了 。「触」是出了胎之后,六根触着六尘 。 「受」是领受,顺的和逆的境界,这五件是今世所受的果,现在苦患的果 — 苦谛 。「 爱 」是对于尘境有所爱好 。 「取」是取着欢喜的事情 。 「有」字是业的意思 。 这三件是现在造的业,就会有将来的报应,就是烦恼 、 业行的因 — 集谛 。「 生 」 是跟随播下的种子,再来受生死是,既然有生,就一定有「老」有「死」 。 这二件是来世当受的果,就是未来的苦患的果 — 苦谛。
我们过去 、 现在 、 未来都是因为一念无明受轮回生死,假如我们将此一念无明灭了,过去、现在、未来生死一概都没有 。 无明灭、行灭、识灭、名色灭、六入灭、触灭、受灭、爱灭、取灭、有灭、生灭、老死灭。
用功的方法:无论在什么地方,端身跏趺正坐,两目半合,两手放腿上,将小乘证得的清净快乐的一念都灭了。清净快乐,是一念无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至到一无所有,空空洞的地方,是无善恶是非、烦恼、爱、欲、思想,无知觉,无始无明的境界。就是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是暂时断,不是永久断,如果要详细明白,参考 《 大宝积经 》 。
大乘修禅那,就是 《 圆觉经 》 中之禅那 。 小乘、中乘、大乘用功的分别:小乘断六根,中乘灭一念无明,大乘断无始无明 。小乘、中乘在果上做工夫,大乘在因上做工夫 。 须知果从因来,枝折根在 。 小乘、中乘用功,所以不是究竟 。拔草除根,清流塞源,要大乘用功,所以才是澈底 。 无始无明,譬如盗魁;一念无明,譬如股匪;六根譬如贼匪所用的武器 。欲为民除患,必须剿贼,但擒贼要擒王,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 。 」盗首已除,股匪无主,则其受抚也必矣 。若舍其魁首,而擒其附从,不特擒不胜擒,即使一时擒尽、他秋贼王再招新匪,是贼患仍未平也 。 六根烦恼,一念无明,皆因无始无明而来 。无始无明者,根本就不明亮,而迷昧本来妙明自性也 。小乘之断六根,六根何罪?特工具耳。而断之,是何异夺盗贼之刀兵而毁之,遂以为盗害既除也。岂知害固在盗,而不在兵器。夫兵器靡特不宜毁,且当资之以攻盗贼,六根岂独无庸断,反应利之,以破无明 。 中乘之务断一念无明,而不知断无始无明,是犹擒贼不擒王也,大乘用一念无明,破无始无明,犹如以毒攻毒。 然一念无明是起一个思想为法执,根本无明空空洞洞,一无所有,是空执 。 法执是不可破的,空执是可破的。在大乘用功的时候,小乘、中乘通通不对。 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设化城引入宝所。
大乘用功有四种病,特将四…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