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病分析于下:
一、止病
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 。 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小乘断六根,道家清净寡欲,绝圣弃智,皆此病也 。 佛性非止而合。
二、作病
舍妄取真,将一个坏念头改为一个好念头,「背尘合觉,背觉合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老子「常无欲以亲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孔子「正心诚意」,宋儒「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皆此病也。佛性非作而得。
三、任病
思想起也由他,灭也由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对境无心,儒家「乐知天命」,道家「返自然」「归婴儿」,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灭病
将一切思想断尽,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无明,老子「惚兮恍兮,窈兮冥兮」,庄子「坐忘」,宋儒「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大师,皆此病也。佛性非灭而有。
凡为善知识指导学人用功修大乘法,应该要远离此四病才合。
《 圆觉经 》 中说:「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因为我们将止、作、任、灭错用功结果,就认四相为佛性,兹分别释之如次:
一、我相 即我执,小乘人断六根时,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清净寂灭,宋儒所谓「我心宇宙」,庄子所谓「坐忘」 (出大宗师篇) ,希腊哲学家所谓「大我」 、 「上帝」,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相 即法执,起后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不认我」以破之,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不认我」之念,如是相续,以至无我,破见仍存,悉为「人相」。庄子所谓「吾今丧我」,即此相也。
三、众生相 亦是法执,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界是众生相,所谓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书经「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中」字即众生相境界。
四、寿者相 即空执。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却,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说是无记忆空,二乘误为涅槃境界,其实即「无始无明」,禅宗称为「无明窠臼」 、 「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谓「无极」,即此相境界。
《圆觉经》说中说:「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勿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有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入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善男子!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生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大乘用功图表于左:
大乘用功的三种法门,经里面说:「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力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 、 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剎那顷,随顺修习,三种法门。」
破无始无明就是奢摩他、三摩提、禅那。奢摩他中国叫做寂静,就是六根齐用,破无始无明;三摩提中国音叫做摄念,就是一根统领五根破无始无明;禅那中国义叫做静虑,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静虑,六根随便用一根破无始无明。
破无始无明用功,用六根的随便那一根,我们南瞻部洲 (即是这个地球) 的人,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
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缘外境,清清静静的看,脑根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的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境界。这个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 [ 口 @ 力 ] 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无明一破豁然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佛性了。
或者六根齐用,清清静静的将一切外缘放下,眼根反观观自性,耳根反听听自性,鼻根反闻闻自性,舌根反尝尝自性,身根反觉觉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这样用功得多,机缘成熟, [ 口 @ 力 ] 的一声,就会破无明见佛性的。
又或者随用一根,统摄五根,好比用一主帅统领兵将来进攻敌人一样。譬如用意根来做主将,其余五根向无明窠臼来进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去,放下万缘,清清静静的,起一个纯净的思想,来向心里去研究,研来研去,研究得多,工夫纯熟, [ 口 @ 力 ] 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
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静坐用工,就无庸收摄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来照顾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要将他寻获一样,如此观照,机缘一到, [ 口 @ 力 ] 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
诸佛也是以这三个法门,释迦牟尼佛也是不出这三个法门之外,古今一切祖师亦是不出这三个法门。我们现在照着这三个法门选择去修,是不会走错路的,就是佛说,欲知三叉路,须问过来人。
文殊菩萨问释迦佛,最初怎样用功,才会见佛性,佛告文殊菩萨说:「永断无明,方成佛道。」无始无明是与佛性同时有的,佛性是无始无终,无始无明是无始有终,永断无明者,就是无始无明一断,永久不会起的。
参话头,参偈颂公案与大乘用功名目虽然不同,意思是一样的,参话头最要紧的是下疑情,单刀直入一定会悟。
如「参念佛是谁?」就先明白,念佛的念,是从见闻觉知起来的。假如不起念,是见闻觉知,非是佛性。识取自己本来面目,本来不起念,如如不动。念佛与本来佛性不相干,二六时中向身内识取本来佛性,不要向外求。识来识去因缘时至 [ 口 @ 力 ] 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就可以见本来佛性。
如参「本来面目在那里?」宜先明白,起念是见闻觉知,不起念亦是见闻觉知,空无所有是无始无明。本来面目,如如不动,向无始无明那里识取。识来识去因缘时至, [ 口 @ 力 ] 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就会见着本来面目。
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宜先明白,所谓万念从见闻觉知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指见闻觉知,识指认识万法,从本来面目生,如如不动,亦不起念。见闻觉知,将万念归一念,向无始无明识取本来面目,识来识去,时机一到, [ 口 @ 力 ] 的一声,豁然贯通,就可以看见万法从自性生。
如参「父母未生以前,那一个是自己本来面目?」宜先明白父母末生以前,是中阴身,一念不觉入母胎,父母未生以前非佛性。明白中阴身受生死,因未见佛性故,如何方能见佛性?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父母既生以后是见闲觉知的灵性,明白本来面目,识取后永不入轮回胎胞,此人因被无始无明窠臼遮障,我们就从无始无明识取,因缘时至, [ 口 @ 力 ] 的一声,无始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本来面目自性即出现,明心见性后话头就用不着了。
明心见性后,不用再修的意思。譬比我们已到家中,不用再行路了。又譬喻从外省来香港,已经抵达香港 (这是指修行方法而言,并不是可以破犯戒律,千万不要误会) ,不用再去。释迦牟尼佛说:「 善男子!此菩萨及未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 」大乘用功的方法,要详细研究,参考 《 大方广圆觉经 》、《 传灯录 》、《 指月录 》、《 五灯会元 》、《 华严经 》、《 涅槃经 》、《 楞伽经 》。
修行的人叫做菩萨,大乘与小乘 、 中乘不同,要自己先修成功 (即见性) ,然后才能够说法度众生 。 未见性的人说大乘法,譬比未曾到过北京的人说北京的风景,在未到过北京的人,以为是真的,但说给已到过北京的人一听见便是假的 。
元品无明,是一切众生所迷之元初根本,故名根本无明,此无明与真如之无始,皆为无始,故名无始无明。然则此元品无明,为无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断之,则一念即成佛之位也,见佛学辞典。
金刚藏菩萨问佛:「 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
金刚藏菩萨问的…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