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P3

  ..续本文上一页目的分三种 :一、众生本来是佛,怎样会有无明?二、无明众生本来有的,为什么说本来成佛?三、十方众生先有佛性,后起无明,那一天才能成佛,那一天才生死没有?释迦佛告诉他:「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转轮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 」

  见佛性法门,不同哲学科学,可能用脑筋测度思量得到的,释迦佛告诉我们用功的法门。要亲自用功,破了无明,然后才知到佛性的。你未见佛性,你来辩论佛性,是没有用的。譬如一个广东人,根本未到过北京,同北京人讲北京的风景,他说的北京人知得,而北京人所说的,他就不知得了。大乘佛法,无论如何,定要先明心见性,然后才能说大乘佛法。你未见佛性,你来辩论佛性,始终没有用的。

  佛性 、 无始无明 、 灵性 、 见闻觉知 、 一念无明 、 六根,是无始以来一齐有的,不能说那样先有,那样后有,是一齐有的。无始无明是无始有终,除此以外,俱是无始无终。我们破无始无明见佛性后,永久不会变为众生。释迦佛告金刚藏菩萨:「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这一段是证明不能说佛性先有,无明后有,亦不能说灵性先有,佛性后有,五种皆是一齐有的。

  破无明见佛性后,见闻知觉,一念无明、六根通通变为佛性,永久不会变众生,不会做众生。譬比金矿成金后,永久不会成矿砂。一般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因一念不觉从佛性起妄念。妄念断,返妄归真。妄念起是众生,妄念断是佛。照这样说来,岂不是成佛有轮回?佛经中没有这样说,是后人伪做的。妄念是见闻知觉起,不是从佛性起。经里面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众生,众生有佛性,破无始无明见佛性后,永久不会变为众生。譬比金子,本来不是金子,本来是金砂,将金砂锻成金后,永久是金子,再不会变金砂。就是譬比众生,本来不是佛,就比喻金子本来不是金子,本来是砂、更证明破无明是指无始无明,不是一念无明。见佛性后,一念无明 、六根通通都是佛性。再将释迦佛告普眼菩萨一段证明于下:「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 、 四无所畏 、四无碍智 、 佛十八不共法 、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皆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一念无明,六根六尘,八万四千尘劳皆变佛性。 」

  

  我们中国讲大乘佛法,最奇怪的释迦牟尼佛的大乘佛法不讲,外表面是讲大乘佛法,内里边是讲老子 《 道德经 》 的道理。

  佛法自汉朝来入中国,至六朝时期,才开始讲经及着经注解,但讲经 、 注经解的人,他本人也没有明心见性,后人照修,也没有明心见性,实属害人不浅。有 《 高僧传 》 考查他的流毒,直至现在一般修行的人,也是一样被这些注经解的所误。

  用老庄周易道理释佛经

  佛法以真如实相为最究极之本体,而老庄及周易则以无始无明为最究极之本体,其源不同,故宗致各异,已另有文辩之。昔汉明帝时,佛经初传入中国,简陋浅缺,学者未能窥其精义所在。迨符秦什师广译大乘经论,印度空宗般若思想始入中国。然真如实相之要旨,人尚未尽明了。其时适承老庄思想盛极渐衰之际,一班聪慧尝哲之士,多去老而归佛,故佛法获得迅速之发展。当时一般高僧,多先学老庄之说,及其发挥般若性空之理,遂多引用老庄、周易以为注脚。每以老子之所谓「无」,用来解释般若之所谓「空」。「无」之与「空」,表面虽若近似而意义则完全不同,盖空宗初入中国,一般人尚未完全懂得「空」字之妙义也。老子之「无」,即「无极」、「虚无」之义,佛家所谓「无始无明」是也,是一种空洞冥渺境界,而般若之「空」,乃第一义「空」,非「虚空」之空空洞洞之「空」,而是佛性遍满虚空,圆满现成,如如不动,妙用恒沙之义也。老庄之本体既是「虚无」,宇宙万物,不过是由无生有,由有归无,只好让他自然流行,不必分别好了。所以老庄变成虚无主义,自然主义。佛法之本体是「真如」,体用具足。欲达「真如」,必须修行,打破无始无明,故产生六波罗密之积极思想。又以真如自性之一体同悲,故产生利己利人之大乘思想。其源不同,故其致各异。然当时学者尚未察此「无」与「空」等视有观,因此两种根本思想之混沌不清,遂陷一般后学于拖泥带水之境。千载之下尚无为之明白指出者,良可慨也。

  用老子、庄子、周易三书,六朝时称为三玄,用三玄及儒书以解佛经,谓之「格义」,例如(一)刘扎 《 无量义经 》 序云:「 玄圃以东,号曰太一,罽蜀宾以西,字为正觉,希无之与修真,其揆一也。 」(二)范晔 《 后汉书 》 西域传论佛教云:「 详其清心释累之训,空有兼遗之宗,道书之流。 」(三) 《 高僧传 》 卷六有云:「 释慧远雁门楼烦人 也, 博综六经,尤善庄老,文年二十一时,沙门释道安立寺放大行恒山,道遂往归之,年廿四,便就讲说,尚有十客听讲,讲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眛,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晓然。 」(四) 《 高僧传 》 卷四有云:「 法雅河间人,少长外学,长通经义,时依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乃毗浮相昙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雅风采洒落,善于枢机,外典佛经,递互讲说。 」(五)道安 《 安般经 》 德序云:「 安般 (即呼吸成出入息)者,出入也,道之所寄,无往不因;德之所寓,无往不托。是故安般案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阶差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级别者,忘之又忘,以至于无欲也。无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成务者,即万有而自彼;开物者。使天兼忘我也。彼我双废者,寄于唯守也。 」(「损之又损」是老子;「忘之又忘」是庄子;「开物成务」是周易)(六)吉藏 《 中观论疏 》 卷二有云:「 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 」又云:「 释道安以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若托本无,则异想便息,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者,与方等经论,什肇山门,故无异也。 」后故称「本无」,此乃用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释道安所立「本无」之义。其实空宗之所谓本无,即本际之义,本际即本来真际,真如佛性无生无灭是也,与老子之无极不同。

  僧肇《宝藏论》云:「 夫本际者,即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也,何谓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称种颠倒者,但为一念迷也,又此一念从一而起,又此一者,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故经云:道始生一,一为无为,一生二,二为妄心,以知一故,即分为二,二生阴阳,阴阳为动静也,以阳为清,以阴为浊,故清气内虚为心,浊气外凝为色,即有心色二法,心应于阳,阳应于动,色应于阴,阴应于静,静乃与玄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谓一切众生,皆禀阴阳虚气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即生为法也,既缘无为而有心,复缘有心而有色,故经云:种种色心,是以心生万意虑,色起万端,和合业因,遂成三界种子,夫所以有三界者,为以执心为本,迷真一故,即有浊辱,生其妄气。妄气澄清,为无色界。所谓心也,澄浊现为色界。所谓身也,散滓秽为欲界,所为尘境也,经云:三界虚妄不实,唯一心变化,夫内有一生,即外有无为,内有二生,即外有二为,内有三生,即外三界,即内外相应,遂生种种诸法及…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