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恒沙烦恼也。 」道安解「诸法皆空」之义,并非否定现象之存在,而谓一切现象,故为因缘和合所生之范畴,此种因缘和合而生之万物之万物之相,乃时刻变化,永不休止之范畴,故非万物之本性,万物之本性为不变不易之范畴,所以超越人类的认识,如此说法,并非错误,但既不知万物本性 (即真如) 为不变不易,不可认识之范畴,则真实之本性,乃无生无灭,非有非无可知矣。老子之所谓有,乃生于无,有后归无,一生一灭,循环返复,便是生灭轮回之法,既知其由无生有,便是可认识之范畴。夫有无生灭,轮回可认识之法,岂可与离有无、不生灭、超轮回、不可以眼根认识之法,相提并论耶。此理极明,而诸师不察,深为惋惜。世尊所据以破外道邪说者,即凭此生灭法与非生灭法一点也,生灭乃起于脑筋揣量妄想计度,,有生灭即有轮回,不能超出三界,是相对而非绝对,无生无灭,即无轮回,离于脑筋思量计度,超出时通三界之外,是绝对而非相对也,故老子之「无」是生死本体、而般若之「空」是了生脱死之体,不可同日语也,批评者然后可与谈 。
三教向异佛教矣
中国注经第一人道安法师,多用老子道理,其释「本无」义,谓:「 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若托本无则思想便息。 」此乃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作解释。吉藏《中观论疏》卷二有云:「 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 」亦老子道理无能生有者。佛性本体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增无灭、无生无死,佛性本体是不受熏染的,无能生有则是能受熏染,非佛性也。受熏染是相对、有生灭;不受熏染是绝对、无生灭。本无者,即佛家所讲之「无始无明」。
慧远法师学有十客,听讲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眛,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睫然。慧远的《肇论疏》也说:「 因缘之所有者,本无之所无,本无之所无者,谓之本无。本无与法性同实而异名,以性异于无者,察于性也;以无异于性者,察于无也。察性者不知无,察无者不知性,知性之为无性者,其性无察也。 」佛性本体无边,能容纳万物,山河宇宙万物,皆是如来妙明真心,因缘之所有者亦无边,皆是如来妙明真心,因缘所有是从见闻觉知分别,本无是无始无明,不是法性,倘若是佛性,则因缘所有亦变为法性,不能加以分别。
僧肇《宝藏论》云:「 夫本际者,即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也,何谓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称种颠倒者,但为一念迷也,又此一念从一而起,又此一者,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故经云:「道始生一,一为无为,一生二,二为妄心,以知一故,即分为二,二生阴阳,阴阳为动静也,以阳为清,以阴为浊,故清气内虚为心,浊气外凝为色,即有心色二法,心应于阳,阳应于动,色应于阴,阴应于静,静乃与玄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谓一切众生,皆禀阴阳虚气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即生为法也,既缘无为而有心,复缘有心而有色,故经云:种种色心,是以心生万虑,色起万端,和合业因,遂成三界种子,夫所以有三界者,为以执心为本,迷真一故,即有浊辱,生其妄气。妄气澄清,为无色界。所谓心也,澄浊现为色界。所谓身也,散滓秽为欲界,所为尘境也,经云:三界虚妄不实,唯一心变化,夫内有一生,即外有无为,内有二生,即外有二为,内有三生,即外三界,即内外相应,遂生种种诸法及恒沙烦恼也。」 此乃僧肇引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和」的道理来解释佛经的。妄心种种颠倒为一念迷,不思议者即无明所起,无明所起是见闻知觉,非佛性起,若以佛性起,则起是众生,灭又是佛,成佛亦有轮回。本际是佛性本体,不起妄念,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生无灭。
支遁在其〈即色游玄论〉中有云:「夫色之性,色不自色,色不自有,虽有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而寂。 —— 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而寂 —— 。至以因缘之色,化缘而有,非自有故,即名为空。」佛性无边,色亦无边,宇宙万物就是色,故《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宇宙万物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
因缘之色从缘而有,非自有故,乃见闻知觉之辨别,非自有故,即名为空。空是指无始无明之空,非是佛性,倘若见佛性,则因缘缘色皆变为佛性矣。
僧肇无名论
僧肇着〈涅槃无名论〉,以老子「无名天地之始」,与佛之「涅槃」并论,实为大谬。老子之无名,乃无始无明也,岂可与涅槃妙心真如实相并论耶,其言曰:「 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出升,量太虚而永久,随之不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摄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渺莽恍惚,若存若亡,五目莫观其容,二听不闻其响,窈窈冥冥,谁见谁晓,弥纶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 」由此而观,僧肇明明把无始无明,当作涅槃境界,认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与涅槃同境,实属大错。书成更表上于秦主姚兴,以布光宠,尤非出定人所宜有之事也。
〈传灯录〉,南泉传:「德亘炎问师道:肇法师甚奇怪,道万物同根,众生一体。」师指庭前牡丹花云:「大夫,时人见此一株华,如梦相似。」
〈古尊宿语录〉,百丈广录云:「僧肇云:菩提之道,不可图度,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语也,垛生招箭。」
许多人说法,佛说的大乘经不讲,用老子的太极、无极来作大乘佛法讲,名词是佛法的名词,内里边是老子的无极、太极的道理。
周濂溪太极图说
宋儒理学开山祖周濂溪太极图说,乃以道「先无后有」为基础,配以易阴阳互行之理,以说明宇宙万物化生循环返复之体系者也,「无极而太极」者,盖与老子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以及「无为而无不为」同旨,儒家本只说太极,「无极」乃道家之说,老子知雄章「复归于无极」,庄子大宗师篇「挠桃无极」,刻意篇「淡然无极」,在宥篇「游于无极之野」,道藏中有太极先天图,相传出自道家之陈图南,即是儒道混合的产物,同子曾师事鹤林寺僧寿崖,得太极先天图,遂加以修改,以建立理学体系,其图如下:
照佛的看法,无极者,无始无明是也,太极者,一念无明是也,何以言之,无极本无,而能生有,一念已生,便是太极,念有静动,便分阴阳,阴阳分而两仪立,变合而生五行,二五之精妙合而有干男坤女,二气五行,万物化生,万物复归于五行,五行归于阴阳,阴阳归于太极,太极归于无极,一降 一升,循环返复。便是轮回生灭之法,起于无明,入于无明,如佛学家之十二因缘然,十二因缘只是说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轮回作用、换言之,即是脑筋思想作用,不能说明佛性作用也,佛性起于轮回生灭,无因无缘,不动不静,本来无生故无灭。本来无有故无无,有无生灭皆脑筋相对作用,与真如本体无关也,太极图说谓无极能生太极,太极又生阴阳万物,因其有生故有灭,有生灭便有轮回,有轮回便非绝对者,故知无极太极之理,乃凭见闻觉知观察宇宙变幻之现象而建立假设者,凡观察之所能及,决非绝对本体也,绝对真如本体「语言道断,心行处灭」,既不可用思想去测度,亦不可用语言来表现,只有直接证入者,方能知之,能证入者,则无轮回生死矣,故名「见性成佛」,成佛之后,不再变为众生,不再受轮回。
而太极则是轮转不息者,虽然做到「天人合一」至圣地步,仍不免于轮回生死,因为无极而太极,不过是由于一念无明入于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正是生死的根本也,关于太极,就是一念无明之说,现在再提出几个证据,周濂溪以为欲进于「天人合一」的太极境界,只有「诚」和「一」,诚究为何物耶,通书说:「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元亨,诚之通他,利贞,诚之复也,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又说:「寂然不动然诚也」,又云:「诚无为,几善恶」「诚是有无之间」,由以上几句话而观,可见「诚」本来寂然不动,无善无恶,正是无始无明境界,但又能通能复,便是一念无明境界,周子之说,盖本于易之「易无异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明明是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作用,无异无为,寂然不动,正是无始无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便是一念异起,扩而成整个相对宇宙,换言之,就是脑筋的作用,脑筋的作用,当然不能说是最究极之本体也。
有一般人说佛法外表是说大乘佛法用佛法的名词讲,内里边实在是王阳明的哲学。
阳明学不可比于佛法
人或以阳明学比佛法者,实为大错,阳明之学,以四句教法为纲领,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如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也,此四句乃是「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作用,与真如佛性体用不可同日而语,阳明之学,始终未能超出「无明」范围,仍在三界轮回之中,病在用脑筋推测度量,脑筋乃虚幻不实者,故其所得亦虚幻不实,非最后真实体用也,真如佛性非思想度量所能及,不受熏染,无有变易,惟证与证,乃能知之,佛家以真如佛性为本源,而儒家以无始无明为本源,其源不同,无法相及,人多未明佛性与无始无明之分别,故每误认无始无明为佛性,而谓儒佛同源,是以九州之铁,铸成大错也,或谓无善无恶心之体,即佛家之真如佛性,有善有恶意之动,即佛家之无明烦恼,非也,无善无恶心之体者,乃佛家所谓无始无明是也 (即六祖所谓无记空) ,有善有恶意之动者,乃佛家所谓一念无明是也,知善知恶是良知者,乃佛家所谓见闻觉知,即脑筋灵性是也,为…
《世界各国大乘佛法用功概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