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恒沙煩惱也。 」道安解「諸法皆空」之義,並非否定現象之存在,而謂一切現象,故爲因緣和合所生之範疇,此種因緣和合而生之萬物之萬物之相,乃時刻變化,永不休止之範疇,故非萬物之本性,萬物之本性爲不變不易之範疇,所以超越人類的認識,如此說法,並非錯誤,但既不知萬物本性 (即真如) 爲不變不易,不可認識之範疇,則真實之本性,乃無生無滅,非有非無可知矣。老子之所謂有,乃生于無,有後歸無,一生一滅,循環返複,便是生滅輪回之法,既知其由無生有,便是可認識之範疇。夫有無生滅,輪回可認識之法,豈可與離有無、不生滅、超輪回、不可以眼根認識之法,相提並論耶。此理極明,而諸師不察,深爲惋惜。世尊所據以破外道邪說者,即憑此生滅法與非生滅法一點也,生滅乃起于腦筋揣量妄想計度,,有生滅即有輪回,不能超出叁界,是相對而非絕對,無生無滅,即無輪回,離于腦筋思量計度,超出時通叁界之外,是絕對而非相對也,故老子之「無」是生死本體、而般若之「空」是了生脫死之體,不可同日語也,批評者然後可與談 。
叁教向異佛教矣
中國注經第一人道安法師,多用老子道理,其釋「本無」義,謂:「 無在萬化之先,空爲衆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有,若托本無則思想便息。 」此乃用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道理作解釋。吉藏《中觀論疏》卷二有雲:「 本無者,未有色法,先有于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 」亦老子道理無能生有者。佛性本體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增無滅、無生無死,佛性本體是不受熏染的,無能生有則是能受熏染,非佛性也。受熏染是相對、有生滅;不受熏染是絕對、無生滅。本無者,即佛家所講之「無始無明」。
慧遠法師學有十客,聽講實相義,往複移時彌增疑眛,遠乃引莊子義爲連類,于是惑者睫然。慧遠的《肇論疏》也說:「 因緣之所有者,本無之所無,本無之所無者,謂之本無。本無與法性同實而異名,以性異于無者,察于性也;以無異于性者,察于無也。察性者不知無,察無者不知性,知性之爲無性者,其性無察也。 」佛性本體無邊,能容納萬物,山河宇宙萬物,皆是如來妙明真心,因緣之所有者亦無邊,皆是如來妙明真心,因緣所有是從見聞覺知分別,本無是無始無明,不是法性,倘若是佛性,則因緣所有亦變爲法性,不能加以分別。
僧肇《寶藏論》雲:「 夫本際者,即一切衆生,無礙涅槃之性也,何謂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稱種顛倒者,但爲一念迷也,又此一念從一而起,又此一者,從不思議起,不思議者,即無所起,故經雲:「道始生一,一爲無爲,一生二,二爲妄心,以知一故,即分爲二,二生陰陽,陰陽爲動靜也,以陽爲清,以陰爲濁,故清氣內虛爲心,濁氣外凝爲色,即有心色二法,心應于陽,陽應于動,色應于陰,陰應于靜,靜乃與玄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謂一切衆生,皆禀陰陽虛氣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叁,叁即生爲法也,既緣無爲而有心,複緣有心而有色,故經雲:種種色心,是以心生萬慮,色起萬端,和合業因,遂成叁界種子,夫所以有叁界者,爲以執心爲本,迷真一故,即有濁辱,生其妄氣。妄氣澄清,爲無色界。所謂心也,澄濁現爲色界。所謂身也,散滓穢爲欲界,所爲塵境也,經雲:叁界虛妄不實,唯一心變化,夫內有一生,即外有無爲,內有二生,即外有二爲,內有叁生,即外叁界,即內外相應,遂生種種諸法及恒沙煩惱也。」 此乃僧肇引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而和」的道理來解釋佛經的。妄心種種顛倒爲一念迷,不思議者即無明所起,無明所起是見聞知覺,非佛性起,若以佛性起,則起是衆生,滅又是佛,成佛亦有輪回。本際是佛性本體,不起妄念,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無生無滅。
支遁在其〈即色遊玄論〉中有雲:「夫色之性,色不自色,色不自有,雖有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而寂。 —— 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知不自知,雖知而寂 —— 。至以因緣之色,化緣而有,非自有故,即名爲空。」佛性無邊,色亦無邊,宇宙萬物就是色,故《般若經》雲:「色無邊,故般若亦無邊。」宇宙萬物不越于色,豈非般若乎?
因緣之色從緣而有,非自有故,乃見聞知覺之辨別,非自有故,即名爲空。空是指無始無明之空,非是佛性,倘若見佛性,則因緣緣色皆變爲佛性矣。
僧肇無名論
僧肇著〈涅槃無名論〉,以老子「無名天地之始」,與佛之「涅槃」並論,實爲大謬。老子之無名,乃無始無明也,豈可與涅槃妙心真如實相並論耶,其言曰:「 夫涅槃之爲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出升,量太虛而永久,隨之不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攝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渺莽恍惚,若存若亡,五目莫觀其容,二聽不聞其響,窈窈冥冥,誰見誰曉,彌綸靡所不在,而獨曳于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 」由此而觀,僧肇明明把無始無明,當作涅槃境界,認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與涅槃同境,實屬大錯。書成更表上于秦主姚興,以布光寵,尤非出定人所宜有之事也。
〈傳燈錄〉,南泉傳:「德亘炎問師道:肇法師甚奇怪,道萬物同根,衆生一體。」師指庭前牡丹花雲:「大夫,時人見此一株華,如夢相似。」
〈古尊宿語錄〉,百丈廣錄雲:「僧肇雲:菩提之道,不可圖度,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語也,垛生招箭。」
許多人說法,佛說的大乘經不講,用老子的太極、無極來作大乘佛法講,名詞是佛法的名詞,內裏邊是老子的無極、太極的道理。
周濂溪太極圖說
宋儒理學開山祖周濂溪太極圖說,乃以道「先無後有」爲基礎,配以易陰陽互行之理,以說明宇宙萬物化生循環返複之體系者也,「無極而太極」者,蓋與老子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以及「無爲而無不爲」同旨,儒家本只說太極,「無極」乃道家之說,老子知雄章「複歸于無極」,莊子大宗師篇「撓桃無極」,刻意篇「淡然無極」,在宥篇「遊于無極之野」,道藏中有太極先天圖,相傳出自道家之陳圖南,即是儒道混合的産物,同子曾師事鶴林寺僧壽崖,得太極先天圖,遂加以修改,以建立理學體系,其圖如下:
照佛的看法,無極者,無始無明是也,太極者,一念無明是也,何以言之,無極本無,而能生有,一念已生,便是太極,念有靜動,便分陰陽,陰陽分而兩儀立,變合而生五行,二五之精妙合而有幹男坤女,二氣五行,萬物化生,萬物複歸于五行,五行歸于陰陽,陰陽歸于太極,太極歸于無極,一降 一升,循環返複。便是輪回生滅之法,起于無明,入于無明,如佛學家之十二因緣然,十二因緣只是說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輪回作用、換言之,即是腦筋思想作用,不能說明佛性作用也,佛性起于輪回生滅,無因無緣,不動不靜,本來無生故無滅。本來無有故無無,有無生滅皆腦筋相對作用,與真如本體無關也,太極圖說謂無極能生太極,太極又生陰陽萬物,因其有生故有滅,有生滅便有輪回,有輪回便非絕對者,故知無極太極之理,乃憑見聞覺知觀察宇宙變幻之現象而建立假設者,凡觀察之所能及,決非絕對本體也,絕對真如本體「語言道斷,心行處滅」,既不可用思想去測度,亦不可用語言來表現,只有直接證入者,方能知之,能證入者,則無輪回生死矣,故名「見性成佛」,成佛之後,不再變爲衆生,不再受輪回。
而太極則是輪轉不息者,雖然做到「天人合一」至聖地步,仍不免于輪回生死,因爲無極而太極,不過是由于一念無明入于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正是生死的根本也,關于太極,就是一念無明之說,現在再提出幾個證據,周濂溪以爲欲進于「天人合一」的太極境界,只有「誠」和「一」,誠究爲何物耶,通書說:「大哉幹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元亨,誠之通他,利貞,誠之複也,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又說:「寂然不動然誠也」,又雲:「誠無爲,幾善惡」「誠是有無之間」,由以上幾句話而觀,可見「誠」本來寂然不動,無善無惡,正是無始無明境界,但又能通能複,便是一念無明境界,周子之說,蓋本于易之「易無異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明明是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作用,無異無爲,寂然不動,正是無始無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便是一念異起,擴而成整個相對宇宙,換言之,就是腦筋的作用,腦筋的作用,當然不能說是最究極之本體也。
有一般人說佛法外表是說大乘佛法用佛法的名詞講,內裏邊實在是王陽明的哲學。
陽明學不可比于佛法
人或以陽明學比佛法者,實爲大錯,陽明之學,以四句教法爲綱領,即「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如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是也,此四句乃是「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作用,與真如佛性體用不可同日而語,陽明之學,始終未能超出「無明」範圍,仍在叁界輪回之中,病在用腦筋推測度量,腦筋乃虛幻不實者,故其所得亦虛幻不實,非最後真實體用也,真如佛性非思想度量所能及,不受熏染,無有變易,惟證與證,乃能知之,佛家以真如佛性爲本源,而儒家以無始無明爲本源,其源不同,無法相及,人多未明佛性與無始無明之分別,故每誤認無始無明爲佛性,而謂儒佛同源,是以九州之鐵,鑄成大錯也,或謂無善無惡心之體,即佛家之真如佛性,有善有惡意之動,即佛家之無明煩惱,非也,無善無惡心之體者,乃佛家所謂無始無明是也 (即六祖所謂無記空) ,有善有惡意之動者,乃佛家所謂一念無明是也,知善知惡是良知者,乃佛家所謂見聞覺知,即腦筋靈性是也,爲…
《世界各國大乘佛法用功概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