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不离苦,不能不死亡,弱者应经常要死亡,强者才能够更强,人生要求这样。
世界上最普遍而且为人所不能顷刻分离的东西,无过于空气。佛性亦是最普遍而且无所不在,所以古人把空字来代表佛性,所谓第一义空。空气应是第二义空,因为佛性是绝对的普遍,而空气则是相对的普遍罢了。
「众生」名称不仅指生物而已,应包括世界万物,以及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等等。故六祖曰:「自性众生誓愿度。」
《 长阿含 》 的各种本子,都有讲论世界成已复毁,毁已复成之文,故佛教宇宙论大放光明的时期大半可从此等处考见。
宇宙综合
三十三天是吠陀神学的残余,大梵天诸天代表更晚的婆离门经,和邬婆尼煞昙要得到比吠陀更高的理想的努力。
四无色界则佛家所立,以示当代人认为最高的乐境,只能算是四层最高的天。若与佛家的涅槃相此,还是不究竟。
佛性无缘起论
缘起者,有始有终之谓也。佛性乃无始无终,故无所谓缘起。缘起者,乃现象界之事耳。若依缘起而推究其根源,必将堕于因果轮回之中,乃不可避免者。而佛性则超越因果轮回者也。
天台宗乃否定未尽而遂欲跨入绝对者也,实不可能。空、假、中三观,天台宗以「中」为佛性而观之,其实相对之人尚未进入绝对,则无论如何观法所得者,皆相对耳。
《 圆觉 》 云:「 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安在有「中」之可观乎!相对界中所可观,皆相对而已耳。
小乘之建立:有二原因,一、因为众生根基尚薄,未能领会绝对之理。二、因为那时外道建立种种理论以说明本体,故只用否定来结束外道的纷争。待到众生智慧已有进步,外道纷争已结束,于是才讲绝对之理,一切均被承认。学佛至难事,亦至易事。言其难,则迷即累劫是也。言其易,则悟即须臾是也;言其难,则三藏数千卷经籍,真是从何说起。言其易,则如鸟窠和尚拈起布毛说:「我这里亦有少许。」吾则曰:「学佛不难不易。」只须觅得路子,把住钥匙,照路子走去,便可达到宝藏之门。举出钥匙把门打开,一切却归你所有。吾学佛多年,本佛宗旨指示路子,给与钥匙。故佛虽言唯心,但言毕随即加以否定,故佛非唯心论者。唯心、唯物皆佛所否定。但入于绝对境界之后,佛又加以承认。因为一入绝对,唯心、唯物皆是绝对,故佛概与承认。故唯心、唯物之诤,非佛无能结束者。
惟释迦名之为佛性,随即曰:「佛性也无。」
当众生认物我为实时,佛告之曰:「非也,皆色心诸法和合而成。」众生认诸法为实时,佛又告之曰:「非也,诸法空无性。」当众生认一切皆空时,佛又告之曰:「此乃无始无明,生死种子,不破则仍不脱生死,打破则成佛。」
绝对界只有绝对完全。
小乘的理论因为根本就是相对的,所以教义内容随着时代而有变和发展。
否定有二种:一、上升 (即升进) 之否定,二、下降 (即退转) 之否定。心缘贪欲时,可以贪欲为主而否定其他坠下,降至地狱受苦,知欲可厌,舍恶乐善,于是否定诸鬼,心缘善根,以善根为主而否定上升至天宫,但有为增上果,此为轮回,不成佛道。惟修佛法者藉六种波罗蜜之力,只往上升历十地不退转。
小乘信我们身外的世界与组成之者诸成分 (即诸法) 。中宗(乘)完全否认世界和诸法实有。
瑜伽宗信世界虽为心的产物,却是相对实有,而且诸法实在是心开展的各阶级。
唯识乃整个相对归纳于八识中而否定之。唯识宗之最紧要关头,在转识成智,破我执、法执。破法执须连唯识本身亦破之,故论云:「若执识为有,亦是法执。」故先否定我、否定物,最后则否定识心,然后能入绝对。要明白在「识」字上做工夫,便是要把它弄清楚后,即否定它,利用识来否定其余一切。一切已否定,则识亦要否定。梁漱溟说要在三量中把现量抽出来,始可认识绝对,此乃欲以相对之现量表现绝对,乃不可能。否定未尽,无法入绝对,就是抽出来亦仍是相对之现量,一入绝对之后,则非量皆同现量矣。
梁氏之法,与伯格森欲以直觉认识本体无异。无论直觉、横觉皆是妄心,皆是相对,何能认识绝对?识心即妄心,即相对界识心之三量,皆相对者,故是相对之三量。待到相对三量皆被否定净尽,入于绝对后则是真心,此时皆量非量,皆变为绝对。关于现量,乃绝对之思现量,不可不别。
渐教如楼梯,拾级而上,可造绝顶。顿教如电梯,妙机一动,即达顶颠,故曰「超越阶级」。龙树以破邪颐正,宏扬大乘。破邪者,否定也;显正者,承认也。不否定,则无由承认矣。
真如之体不可说,故否定非真如者,否定已毕,则真如体显。真如体显,则一切无非真如,故一切皆应承,皆是绝对。
无始无明似即唯识之无如法尔。
教禅之别。
权实之别。
缘起论──相对界。
实相论──绝对界。无漏种子智慧。
律宗者,以持加强其否定之能力,使达到摧毁之目的者也。
周濂溪无极图,头一句是无极生太极,以下更是太极生阴阳……一连串的生出来,单只这个「生」字,便知道他是外行,便足以证明他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了。因为凡有生的便一定有灭,有灭亦一定有生。有生灭则有变易,有变易,便不是绝对的东西。不过是凭思维感觉而得的东西,只是环着相对的圈子跑罢了。
所以理学家所定的那个系统,只能说明相对界,与绝对界无关。
真心非缘形色而生,而是形色当体即是真心。不住色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真心不在外,不在中间,而是无所不在。
六祖「非旛风动,仁者心动」。盖旛也、风也、动也,皆人凭其思维感觉所立之相之名,与绝对本体无干。离开相名,则只有感觉;离开感觉,则无有旛风动,只有本体也。故曰「仁者心动。」故所谓动静者,无由成立,以此类推,以至生灭一切名相皆然。
宗教之别
由理论入实践,由缘起到实在。
教是用文字的间接方法, 《 圆觉 》 所谓:「 如标指月,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 因到果。
只重实践不重理论
宗是直接表示方法,如拈花祖师棒喝。 果到因。
用直接方法者是实,用间接者是权,由实相到缘起。
宗是实在一致之境界,绝对的解脱。直观。
中国人讲佛法,解释佛性,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不落二边,不执着有无,不执着空,无善无恶,非空非有,与印度的外道,讲冥谛一样的。冥谛,譬如一面镜子,生觉至二十五神我主谛,由神我反归冥谛,是有轮转生死的。他自己所讲的佛法是外道,他自己还不知道。现在将外道的表,详写出来,一看完全明白。
二十五谛
大小乘区别
一、出发点不同──小乘,由多苦的人生观,业感缘起出发,厌烦恼,而求清净。大乘,由慈悲的人生观,真如流露出发,以化他自在为职志。
二、行为不同──小乘,自利自度,只得消极的解脱,即以断灭静为涅槃,为终局之目的。大乘,自度度他,以积极的活动的佛陀,得大自在为终局思想。
三、境界不同──小乘,止于现象界。大乘,入于实在界。
四、方法不同──小乘断六根,断一念无明,入断灭,禁欲主义。大乘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自在主义,实现主义 (即真妄) ,色心与法体俱恒有。
五、理论不同──小乘考察止于现象,且认有主、客两实在,是二元论,并以感觉主义,否定感觉以外之实在。大乘超越认识之范围,终极之实在,与现象界之实在一致,主客一如,真妄合一,是一元论,形而上的实在论。
《 维摩诘经 》
天眼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卷二─十五 弟子品)
出家 「唯罗 [ 目侯 ] 罗不应说出家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罗 [ 目侯 ] 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若能于是,是真出家,于是维摩诘语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卷二─廿一弟子品)
法身 「 佛身即法身。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 (卷一─卅一方便品)
菩提 「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 (卷三─五菩萨品)
道场 「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
「 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 (卷三─十二)
慈悲 「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 (四─十二问疾品)
「 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 (卷四─五)
我执、法执、空执 「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生?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决无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
「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 (卷四─十一问疾品)
大悲 「 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受也。 」 (卷四─十一问疾品)
四谛 「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