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必先明心见性。其未明心见性者,虽言大悲,实在无法领会佛之大慈大悲之真正境界也。未明心见性之人,其大悲心仍属于七情范围,有所限制矣。
诸佛菩萨之大慈悲,吾侪凡夫之心,虽欲起而决不起。盖入于菩萨之境界,方克显现者也。吾侪凡夫之慈爱心,在于极有限之范围,且决非纯洁,故吾人人类之慈爱心,瞬时变迁,起于第六意识之上,不过为一时间感激之物。
世谛──相对真理真谛──绝对真理。
瑜伽宗六种无为: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四、不动,五、想受灭,六、真如。
「不动」者,是超出苦乐之上之意,是色界第三、四禅天,及无色界前三天中,天人的精神状态。
「想受灭」是灭尽定,是无色界第四天上的精神状态。
六无为是佛家哲学大革命,尤其是革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的本体论的命。因为上座部和说一切有部,历来把诸法当作彼此永远分立的。自从瑜伽宗立了真如法之后,其余一切法都成了这一个基础的「真心」所有的诸种相。
瑜伽宗因为抱了这个观念,故随着就说前五无为法之立,是属于世谛 (相对真理) 的。这是因为实在说起来只有一个无为法 (即第六项无为法真如) ,其余的都不过是从不同的几方面构想这唯一真如的法子。
要指点绝对 (真如) 是常有,不障的实体,则称之为「虚空」。要指点绝对是离现象界一切限度 (然又为现象背后的实体) ,尤其指那由自觉的努力证得的绝对,即称之为「择灭」。要显示遮覆「绝对」的种种因缘不起则绝对显现,而且即使能引出现象生存的因缘不起之时真如并不随灭,于是名之曰「非择灭」。
此外「不动」与「想受灭」两种不退是向本体存在的路上的几站。
论四相
四相者,我、人、众生、寿者是也。普通一般解释,皆为以不执着我、你,不执着大家,不求长命,便是无四相,实未明佛之精义。盖四相者,乃用功时最易误认为自性之四种境界也。四相乃相对者,佛性又名实相,乃绝对者。故佛时时提出以警大众。
昔有一法师讲《金刚经》至无我相,为不执着我;无人相为不执着汝。时座上有一 庞大 居士问:「无我相是谁讲经?无人相是谁听经?」法师不能答。故知此种见解,实肤浅错误,不可不加以纠正,使佛理晦而复彰于世,用功者不堕邪见。
照普通解释,不执着汝、我、众生,即俗语「大家都是自己人,何必计较彼此」之意也。不求长命,即陶渊明所谓「乐乎天命复奚疑」;庄子之彭殇齐观;刘玲之「死便埋」。前者普通见识,后者达观。我佛慈悲,岂教人学普通见识而已耶?我人学佛,岂欲学此普通见识而已耶?故知四相者,乃一至关重要之问题,非一般肤浅之解释所能明也。兹依次明之:
首释我相
《圆觉经》云:「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
次释人相
「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
再次释众生相
经云:「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
末释寿者相
又云:「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如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生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始终不成就。 」
车行公路之上,每至急弯或上坡、落坡之处,皆竖一牌,大书「危险」或「注意」等字,盖为旅客之安全而警惕司机,免于倾覆。我佛慈悲,将四相以示大众,亦此意也。末世众生,诵经至此,不知感激悲泣,顷刻毋忘。仅以不执你、我了之,所谓辜负深恩者,非此辈而谁耶!故欲达佛性绝对本体,不重理论而重实行。
实行者,修习是也。有三法:曰「奢摩他」、曰「三摩钵提」、曰「禅那」。
或曰:佛性既非言语思想所及,然则何以知有佛性乎?曰:佛知之,历代明心见性人皆知之,有经典可考,有语录可据,所谓惟证与证,乃能知之。
西洋哲学之难关,在于欲求超乎感觉而思想,但感觉所构成之影像,决不能与纯粹思想相适合。从来最伟大的西洋哲学家都无法逃过此难关,即如巴门尼底 Par-Mennb”s 或柏拉图这样的大思想家,均陷于仿徨之境,也就是由于达到纯粹思想境界之后,又复跌回感觉的思想桎梏中。 ( 《 希腊哲学史 》 十页)
所谓感觉方法者,即人、我、众生三相是也。所谓纯粹思想者,即非感觉之思想。
希腊哲学家不能假定有一终极的实在的存在,此假言我、人、寿者相是。
倘以「佛性」而言,希腊之哲学家始终未能至其境,仅在四相中流转而已。最高达于寿者相境界,即所谓纯粹思想境界,然未有不废然而返者。盖此相即空执,非一切思想所能及,入其中者,将毫无所得,所谓「无明窠臼,百尺竿头」是也。
佛于雪山修道时,一切境界皆遍历,入于非非想天 (即非感觉境界) ,亦即无始无明境界而知其非,遂复利用六根用功,及至睹明星发现之顷,无始无明 [ 口 @ 力 ] 的打破,佛性和盘托出,故曰:「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德性。」佛乃超过此难关而证终极的实在者也。
佛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西洋哲者不能,故其所达之境界,实不可同日而语!
佛打破无始无明见实性之后,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物皆变为佛性,皆在佛性支配之下。此时所谓感觉、所谓非感觉皆是佛性,无二无别。所谓有体有用,一切难关,不复存在。故佛性为绝对者,而希腊哲学为相对者。
今欲解释「佛性」两字,乃一至困难之事,因佛性非言语所能形容、非思想所能揣测,「唯证与证」乃能知之。无已,姑使文字般若之力,试为宣说。读者得鱼忘筌可也。
一切皆空
《般若经》之「一切皆空」,第一步是指相对宇宙之一切皆假,皆须否定。但当相对宇宙被否定净尽时,入于绝对真实之域,则一切不是空,此时之「一切皆空」,便是指一切皆是真如佛性。世界万物无非真如佛性,真如佛性不能用语言表示,不能用思维测度,只好用智慧觉悟证明。一般哲学家见龙树在《中论》中说空「非有非无」,遂认「空」乃非有非无的范畴,或无差别的范畴 (向林冰 《 中国哲学史 》 ) ,此乃大错!因为佛性是绝对的,有和无是相对的,所以说「非有非无」。又谓非有非无的范畴,即不是任何的一极端,所以龙树主张「中道」,这样把「中道」解释成中庸之道,更为错误!《涅槃经》说:「 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中道者,名为佛法。 」佛性乃绝对者,而中庸之道,乃是无过不及的做人道理,岂可相比耶?又谓:空的本质就是「无差别」,就是主观与客观,个别与实体之间的对立。区别的灭却,就是特殊范畴的酩酊,就是科学思想之完全抹杀。在这里,为要否定对象的世界之实在性,遂也否定了实在性一般。于是一切的范畴──宇宙,便终于埋没到所谓「在那里一切牝牛都在黑夜」的全体者──「空」的昏暗之中。这是把第一义空看做无始无明境界的空了,是误解「空」之最尽者,乃是受天台宗不正确道理所误。
三界唯心
「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包括整个相对宇宙。「假」心是指见闻觉知之心,就是相对的心。「假」由相对的心造成相对宇宙,所以说「三界唯心」。此之谓心,非绝对真心也。绝对真心即真如佛性,乃越出三界者,不应含糊,然后可谈佛法绝对之理。
单只「真如缘起」四个字,便可判定 《 大乘起信论 》 是伪造者,何则?凡有缘起者,皆生灭法也。真如不生不灭,故无所缘起;真如不变不动,故无所缘起。若有缘起,则有生灭、有变易。有生灭变易,则同轮转矣。
「世尊!如来法身,金刚不坏,而未能知所因云何?」佛言:「迦叶!以能护持正法因缘故,得成就是金刚身。迦叶!我于往昔护法因缘,今得成就是金刚身,常住不坏。善男子!护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仪,应持刀剑、弓箭、矛槊,守护持戒清净此丘。」故《华严经》云:「 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恒守本性;譬如真如,不受熏染。 」
《涅槃经》
「凡夫亦尔,为解脱故,说我众生寿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尘世性,戒定智慧及与解脱,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实亦不得解脱涅槃。」《涅槃经》譬喻「盗窃如来遗余善法」谓:「如群盗劫贼,欲取醍醐加水,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俱失。」宗儒盗佛法亦然。
上帝是人类脑筋所创造出来的,而人类在他的创造物之前,硬把自己当做被创造者而虔诚跪拜。
法兰西谚语云:「说着同一句话的人,是两种意思。」
照心理分析学的说法,器官有缺陷的人,心中存在有卑劣感觉,于是唤起男性的抗议,以求弥补其成就,往往比常人为大。例如德茂西尼斯,自幼口吃,后来发愤练习成为希腊第一雄辩家;贝多芬患病耳,后来成乐圣;司马迁受宫刑着《史记》;孙膑被刖足着《兵法》;太英明着《国语》。
尼釆
战争是一切好事的父亲。
健康的人有新鲜的生命,有盈余的精力不能不发泄。但是发泄不能不战争…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