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P44

  ..續本文上一頁,必先明心見性。其未明心見性者,雖言大悲,實在無法領會佛之大慈大悲之真正境界也。未明心見性之人,其大悲心仍屬于七情範圍,有所限製矣。

  諸佛菩薩之大慈悲,吾侪凡夫之心,雖欲起而決不起。蓋入于菩薩之境界,方克顯現者也。吾侪凡夫之慈愛心,在于極有限之範圍,且決非純潔,故吾人人類之慈愛心,瞬時變遷,起于第六意識之上,不過爲一時間感激之物。

  世谛──相對真理真谛──絕對真理。

  瑜伽宗六種無爲:一、虛空,二、擇滅,叁、非擇滅,四、不動,五、想受滅,六、真如。

  「不動」者,是超出苦樂之上之意,是色界第叁、四禅天,及無色界前叁天中,天人的精神狀態。

  「想受滅」是滅盡定,是無色界第四天上的精神狀態。

  六無爲是佛家哲學大革命,尤其是革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的本體論的命。因爲上座部和說一切有部,曆來把諸法當作彼此永遠分立的。自從瑜伽宗立了真如法之後,其余一切法都成了這一個基礎的「真心」所有的諸種相。

  瑜伽宗因爲抱了這個觀念,故隨著就說前五無爲法之立,是屬于世谛 (相對真理) 的。這是因爲實在說起來只有一個無爲法 (即第六項無爲法真如) ,其余的都不過是從不同的幾方面構想這唯一真如的法子。

  要指點絕對 (真如) 是常有,不障的實體,則稱之爲「虛空」。要指點絕對是離現象界一切限度 (然又爲現象背後的實體) ,尤其指那由自覺的努力證得的絕對,即稱之爲「擇滅」。要顯示遮覆「絕對」的種種因緣不起則絕對顯現,而且即使能引出現象生存的因緣不起之時真如並不隨滅,于是名之曰「非擇滅」。

  此外「不動」與「想受滅」兩種不退是向本體存在的路上的幾站。

  論四相

  四相者,我、人、衆生、壽者是也。普通一般解釋,皆爲以不執著我、你,不執著大家,不求長命,便是無四相,實未明佛之精義。蓋四相者,乃用功時最易誤認爲自性之四種境界也。四相乃相對者,佛性又名實相,乃絕對者。故佛時時提出以警大衆。

  昔有一法師講《金剛經》至無我相,爲不執著我;無人相爲不執著汝。時座上有一 龐大 居士問:「無我相是誰講經?無人相是誰聽經?」法師不能答。故知此種見解,實膚淺錯誤,不可不加以糾正,使佛理晦而複彰于世,用功者不墮邪見。

  照普通解釋,不執著汝、我、衆生,即俗語「大家都是自己人,何必計較彼此」之意也。不求長命,即陶淵明所謂「樂乎天命複奚疑」;莊子之彭殇齊觀;劉玲之「死便埋」。前者普通見識,後者達觀。我佛慈悲,豈教人學普通見識而已耶?我人學佛,豈欲學此普通見識而已耶?故知四相者,乃一至關重要之問題,非一般膚淺之解釋所能明也。茲依次明之:

  首釋我相

  《圓覺經》雲:「 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

  次釋人相

  「 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爲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 」

  再次釋衆生相

  經雲:「 善男子!雲何衆生相?謂諸衆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雲何非我?我是衆生,則非是我。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爲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存有所了,名衆生相。 」

  末釋壽者相

  又雲:「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爲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如冰銷者,存我覺我,亦複如是。善男子!末世衆生,生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爲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爲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爲子,其家財始終不成就。 」

  車行公路之上,每至急彎或上坡、落坡之處,皆豎一牌,大書「危險」或「注意」等字,蓋爲旅客之安全而警惕司機,免于傾覆。我佛慈悲,將四相以示大衆,亦此意也。末世衆生,誦經至此,不知感激悲泣,頃刻毋忘。僅以不執你、我了之,所謂辜負深恩者,非此輩而誰耶!故欲達佛性絕對本體,不重理論而重實行。

  實行者,修習是也。有叁法:曰「奢摩他」、曰「叁摩缽提」、曰「禅那」。

  或曰:佛性既非言語思想所及,然則何以知有佛性乎?曰:佛知之,曆代明心見性人皆知之,有經典可考,有語錄可據,所謂惟證與證,乃能知之。

  西洋哲學之難關,在于欲求超乎感覺而思想,但感覺所構成之影像,決不能與純粹思想相適合。從來最偉大的西洋哲學家都無法逃過此難關,即如巴門尼底 Par-Mennb”s 或柏拉圖這樣的大思想家,均陷于仿徨之境,也就是由于達到純粹思想境界之後,又複跌回感覺的思想桎梏中。 ( 《 希臘哲學史 》 十頁)

  所謂感覺方法者,即人、我、衆生叁相是也。所謂純粹思想者,即非感覺之思想。

  希臘哲學家不能假定有一終極的實在的存在,此假言我、人、壽者相是。

  倘以「佛性」而言,希臘之哲學家始終未能至其境,僅在四相中流轉而已。最高達于壽者相境界,即所謂純粹思想境界,然未有不廢然而返者。蓋此相即空執,非一切思想所能及,入其中者,將毫無所得,所謂「無明窠臼,百尺竿頭」是也。

  佛于雪山修道時,一切境界皆遍曆,入于非非想天 (即非感覺境界) ,亦即無始無明境界而知其非,遂複利用六根用功,及至睹明星發現之頃,無始無明 [ 口 @ 力 ] 的打破,佛性和盤托出,故曰:「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德性。」佛乃超過此難關而證終極的實在者也。

  佛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而西洋哲者不能,故其所達之境界,實不可同日而語!

  佛打破無始無明見實性之後,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物皆變爲佛性,皆在佛性支配之下。此時所謂感覺、所謂非感覺皆是佛性,無二無別。所謂有體有用,一切難關,不複存在。故佛性爲絕對者,而希臘哲學爲相對者。

  今欲解釋「佛性」兩字,乃一至困難之事,因佛性非言語所能形容、非思想所能揣測,「唯證與證」乃能知之。無已,姑使文字般若之力,試爲宣說。讀者得魚忘筌可也。

  一切皆空

  《般若經》之「一切皆空」,第一步是指相對宇宙之一切皆假,皆須否定。但當相對宇宙被否定淨盡時,入于絕對真實之域,則一切不是空,此時之「一切皆空」,便是指一切皆是真如佛性。世界萬物無非真如佛性,真如佛性不能用語言表示,不能用思維測度,只好用智慧覺悟證明。一般哲學家見龍樹在《中論》中說空「非有非無」,遂認「空」乃非有非無的範疇,或無差別的範疇 (向林冰 《 中國哲學史 》 ) ,此乃大錯!因爲佛性是絕對的,有和無是相對的,所以說「非有非無」。又謂非有非無的範疇,即不是任何的一極端,所以龍樹主張「中道」,這樣把「中道」解釋成中庸之道,更爲錯誤!《涅槃經》說:「 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中道者,名爲佛法。 」佛性乃絕對者,而中庸之道,乃是無過不及的做人道理,豈可相比耶?又謂:空的本質就是「無差別」,就是主觀與客觀,個別與實體之間的對立。區別的滅卻,就是特殊範疇的酩酊,就是科學思想之完全抹殺。在這裏,爲要否定對象的世界之實在性,遂也否定了實在性一般。于是一切的範疇──宇宙,便終于埋沒到所謂「在那裏一切牝牛都在黑夜」的全體者──「空」的昏暗之中。這是把第一義空看做無始無明境界的空了,是誤解「空」之最盡者,乃是受天臺宗不正確道理所誤。

  叁界唯心

  「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包括整個相對宇宙。「假」心是指見聞覺知之心,就是相對的心。「假」由相對的心造成相對宇宙,所以說「叁界唯心」。此之謂心,非絕對真心也。絕對真心即真如佛性,乃越出叁界者,不應含糊,然後可談佛法絕對之理。

  單只「真如緣起」四個字,便可判定 《 大乘起信論 》 是僞造者,何則?凡有緣起者,皆生滅法也。真如不生不滅,故無所緣起;真如不變不動,故無所緣起。若有緣起,則有生滅、有變易。有生滅變易,則同輪轉矣。

  「世尊!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而未能知所因雲何?」佛言:「迦葉!以能護持正法因緣故,得成就是金剛身。迦葉!我于往昔護法因緣,今得成就是金剛身,常住不壞。善男子!護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儀,應持刀劍、弓箭、矛槊,守護持戒清淨此丘。」故《華嚴經》雲:「 譬如真如,無有變易;譬如真如,恒守本性;譬如真如,不受熏染。 」

  《涅槃經》

  「凡夫亦爾,爲解脫故,說我衆生壽命士夫,梵天自在天微塵世性,戒定智慧及與解脫,非想非非想天,即是涅槃,實亦不得解脫涅槃。」《涅槃經》譬喻「盜竊如來遺余善法」謂:「如群盜劫賊,欲取醍醐加水,以水多故,乳酪醍醐一切俱失。」宗儒盜佛法亦然。

  上帝是人類腦筋所創造出來的,而人類在他的創造物之前,硬把自己當做被創造者而虔誠跪拜。

  法蘭西諺語雲:「說著同一句話的人,是兩種意思。」

  照心理分析學的說法,器官有缺陷的人,心中存在有卑劣感覺,于是喚起男性的抗議,以求彌補其成就,往往比常人爲大。例如德茂西尼斯,自幼口吃,後來發憤練習成爲希臘第一雄辯家;貝多芬患病耳,後來成樂聖;司馬遷受宮刑著《史記》;孫膑被刖足著《兵法》;太英明著《國語》。

  尼釆

  戰爭是一切好事的父親。

  健康的人有新鮮的生命,有盈余的精力不能不發泄。但是發泄不能不戰爭…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