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实为自我之表现。
三、理性期 思想对象已为客观观念的结晶,或范畴世界,一面有客观的真实,非一己所臆造;一面在原则上仍属自我,为自我之中所能了解,所能征服。
四、精神期 心或精神得完全具体明白的表现,精神世界不仅有我个人所有之精理,而且包括当时我所隶属之全社会人类所共认之真理,故可算是普遍永久的真理堂奥了。精神世界之顶点,即精神之绝对表现,无意识样法之最高峰层,与精神或社会式的意识是分开的。这种最高层的思想是超社会的,到达宗教的境界了。到达此种最后境界,思想便得着归宿安顿,由明而至诚,由知而至行了。但到了此境,又将行起新的哲学思想了。
以上第一、二期是「我相」,第三期是「人相」,第四期是「众生相」。
四段法
绝对界──中道 (得第一义空即佛性) 我有、法有──肯定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现于涅槃而不断生死。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 (《维摩诘经》.菩萨品)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云何平等?谓我等(我执)涅槃等(法执)。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维摩诘经》.问疾品)
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 (《涅槃经》)
以幻除幻
人问国清师静:「弟子每当夜坐心念纷飞,如何摄伏?」静曰:「如或夜闲安坐,心念纷飞,却将纷飞之心,以究纷飞之处。究之无处,则纷飞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则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缘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无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无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虑安然,外之寻枝,内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还源之要道也。」
无始无明就是茫昧的下意识的深处,非通常的范畴智识之所能洞悉,烦闷意识就是一念无明。
朱熹别张敬夫诗:「昔我抱冰炭, 从君识乾坤,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惟应酬酢处,特达见本根,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旷达远莫御,惕若初不烦,云何学力僥,未胜物欲昏,涓涓始欲达,已欲黄流吞,岂知一寸胶,救此千丈浑,勉哉共无斁,此语期相敦。」朱子此诗乃形容其所谓「太极」者也。细察之,则是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情形。可见朱子之「太极」,便是无始无明,以太极为体,便是以无始无明为体。「始知太极蕴,要眇难名论,谓有宁有迹,谓无复何存。」这明明是无始无明境界,与老子「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等形容差不多。「万化自此流,千圣同兹源,旷然远莫御,惕若初不烦。」这明明是一念无明发作的情形,及其末流,则「涓涓始欲达,已欲黄流吞」矣。无始无明是相对宇宙之本体,所谓「未发」者也。一念无明是相对宇宙之开始,所谓「已发」者也。
我相
张横渠云:「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闻见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天大无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 正蒙.诚明篇 》 :「尽性然后知生无所得,则死无所丧。」虽如此说,其奈业识流转何!
《 礼记.乐纪 》 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是无始无明受刺激而生一念无明也。
不立文字
哲学之所事在「知」,佛法之所事在「离知」,即离所知障。禅家所谓这张嘴只堪挂在壁上,又云:「举念则天地悬殊,况动这两片唇皮。」此不独立语言文字之宗门为然,即经教亦尔。《般若经》云:「 一切法一性非二,即是无性。不可以心知,不可以一切法知。 」又云:「 一切相智非取相得。 」此不独破相之之教为然,即妙然法相思尔。《解深密经》云:「 我说胜义是诸圣者内所证,寻思所行是诸异生展转所证。 」又言:「 胜义无相所行,寻思但行有相境界;胜义不可言说,寻思但行言说境界;胜义绝诸表示,寻思但行表示境界;胜义绝诸诤论,寻思但行诤论境界。 」其性本相乖,可见佛法之所事唯在禅,唯禅为佛法,本以哲学言佛法,所言均佛法外事,不可不明此义也。
一、佛性不可以言语文字形容。
二、用抽象名词,表示佛性。(教) 间接表示 典中各种称谓。
三、用动作事物表示佛性。(宗) 直接表示 祖师,棒喝竖拂吹毛,如来拈花,维摩默然无语。
四、心的解释 佛性与无明,真妄合一,一体三身,体用合一。
五、错认佛性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六、明心见性 参禅之目的及结果,见本来面目。
七、佛性与西洋哲学将无明认为本体,所谓本体者不同。
了义着,绝对之语,决定之意,彻底之意,由自性流露者。不了义者,相对之语,不彻底之意,凡双关两可之语皆属之。由脑筋发挥者,譬如无定见之人,说话模棱两可,不着边际,没重心。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阿鼻地狱「无间狱」苦,永无间断。
转识成智
转识成智,密宗谓「转九识,得五智」。明心见性后,转九识为五智,名为成佛。普通以为成佛乃与人类残异变相,殆属迷信。虽密教之三密妙行,亦不谓获得超人类的不思议力。
《无量义经》云:「 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 」
无明
凡夫精神、肉体方面,由无明妄想发现之恶业熏习,结合于第八阿赖耶识之恶种子,乘转永续性,是物即为业寿种子 (按即无始无明,或寿者相) ,为凡夫迷人之生命本质。根本扑灭此业寿种子 (按即破无始无明) ,除去凡夫迷人之本质生命,而搬入于新生命,是为密教修行之主目。
真言密教不以三大无数劫为时间意义,而视为妄执( Parikalpan-paramar”sa ),称三大无数劫为粗妄执 (即我执)( Sthuta ) ,人执品之惑;细妄执 (即法执)( Suksma ) ,法执品之惑;微细妄执(即空执) ( Prasuksma ) 无明品之惑,三妄执。
按微细妄执 (原有无明) 即无始无明,断尽此微细妄执,净菩提心圆明之体,始克显现法性为法性之相。又同时断尽微细妄执,则此位当于真言密教之所谓「显得成佛」。 (《密宗要旨》)
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
《大日经疏》第一云:「今修平等三业清净慧门,一切蕴阿赖耶识业寿种子 (即无始无明), 皆悉焚灭 (打破) ,得至虚空无垢大菩提心。」
于此可见真言行者,所修方法之要点,仍不出打破无始无明看佛性一点。蕴阿赖耶之业寿种子者,指凡夫迷人之人格本质而言。虚空无垢之菩提心者,诞生于佛家新生人格之本质性命 (即佛性) ,入于佛家之新生涯,往来于十力无量世界,努力完成十大愿或百万亿大愿,乃真言外菩萨之不断活动,即菩萨于初地位,发得菩提心,观见二地以上,地地净菩提心之增明,同时成就大慈大悲之化他万行,期即真言行菩萨生命之所存也。
阿赖耶种子论
唯识家谓阿赖耶包藏一切种子,种子为精神及肉体活动之结果,同时亦指将来当复起彼等活动之潜势。种子虽有种种差别,试先大别之为本有与新熏二类:本有者,自无始以来,先天的具备于第八识中之种子之义。新熏种子者,依于现世之业力,新生出之种子之义。此本有种子与新熏种子,又各分为有漏 (即带有烦恼妄执之物) 与无漏 (即全无烦恼妄执之物) 二类,试以图表示之如左:
本有种子,依于迷妄业力,不断熏染之时,阿赖耶识永远存续。反之,本有无漏种子,依于净妙之力,不断重发之时。本有无漏种子,漏益增大;本有有漏种子,因无迷妄之业力熏染,又益萎靡不振。识是有漏种子,遂至完全萎缩消灭,似此无漏种子弥益增大,第八识得非完全改造,早已不称为阿赖耶识,即称为无垢识。惟此无垢识,因残余习气尚存在,密教谓之微绝妄执 (即无始无明) ,一乘家则称为根本无明。除去此微细妄执时,天真无垢之清净心,始得显现,此即自心实相之净菩提心也。 (《密宗要旨》)
此无漏种子,并非佛性,乃相对之无漏,非绝对之无漏也。无垢识,亦名第九识,或白净识,即无始无明,非佛性也。若以阿赖耶中无漏种子为佛性,则佛能变熏染有变易,受剌激重发而转移,是被动的,则不是最后之绝对本体也。
或有认白净识为佛性者,亦是错误。密宗指为微细妄执,极当!盖即空执是也。破此空执,然后能见本来佛性也。
慈悲心
《观无量寿经》:诸佛心者,大慈悲是。
对于诸佛菩萨,吾人所以感觉尊崇者,虽具有涉及内证与外用之种种,但就中大慈悲心,亦确属其一。夫人类亦有所谓慈悲爱可尊之精神分动,如母性之爱即是。此母性爱更净化而扩大之,即为所谓具有诸佛菩萨之精神之大慈悲心。人类之慈爱,任视为如何净化,若深入其真髓考之,当有净化至于若何程度之问题。故自任何方面观之,无垢真纯,广大甚深之爱,即慈悲心,为佛菩萨万行之根干与支柱。须依六度训练,始得养出为佛陀精神之慈悲心。践修此等德目之际,菩萨之身心,弥益净化,烦恼障与所知障等之残余习气,悉行除去。如是大慈悲心愈益完全修养,遂成为无垢清净圆满无碍之大人格者,成就为人天大导师之大觉者。 (《密宗要旨》)
母爱虽出自天性,仍属相对之爱,不离于七情。佛之慈悲心,乃绝对之爱,超越于七情之上,乃无所住而生其心之爱,绝对平等之爱。耶稣博爱、儒家大同,限于人类而已。佛之大慈大悲,乃举一切有情、非情而包括之。盖佛性绝对者,其爱亦绝对也。故真正能发大慈心者…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