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爲自我之表現。
叁、理性期 思想對象已爲客觀觀念的結晶,或範疇世界,一面有客觀的真實,非一己所臆造;一面在原則上仍屬自我,爲自我之中所能了解,所能征服。
四、精神期 心或精神得完全具體明白的表現,精神世界不僅有我個人所有之精理,而且包括當時我所隸屬之全社會人類所共認之真理,故可算是普遍永久的真理堂奧了。精神世界之頂點,即精神之絕對表現,無意識樣法之最高峰層,與精神或社會式的意識是分開的。這種最高層的思想是超社會的,到達宗教的境界了。到達此種最後境界,思想便得著歸宿安頓,由明而至誠,由知而至行了。但到了此境,又將行起新的哲學思想了。
以上第一、二期是「我相」,第叁期是「人相」,第四期是「衆生相」。
四段法
絕對界──中道 (得第一義空即佛性) 我有、法有──肯定
谛是道場,不诳世間故。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
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
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維摩诘經》.菩薩品)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雲何平等?謂我等(我執)涅槃等(法執)。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爲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維摩诘經》.問疾品)
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 (《涅槃經》)
以幻除幻
人問國清師靜:「弟子每當夜坐心念紛飛,如何攝伏?」靜曰:「如或夜閑安坐,心念紛飛,卻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反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又能照之智本空,所緣之境亦寂,寂而非寂者,無能寂之人也。照而非照者,無所照之境也。境智俱寂,心慮安然,外之尋枝,內不住定,二途俱泯,一性怡然,此還源之要道也。」
無始無明就是茫昧的下意識的深處,非通常的範疇智識之所能洞悉,煩悶意識就是一念無明。
朱熹別張敬夫詩:「昔我抱冰炭, 從君識乾坤,始知太極蘊,要眇難名論,謂有甯有迹,謂無複何存,惟應酬酢處,特達見本根,萬化自此流,千聖同茲源,曠達遠莫禦,惕若初不煩,雲何學力僥,未勝物欲昏,涓涓始欲達,已欲黃流吞,豈知一寸膠,救此千丈渾,勉哉共無斁,此語期相敦。」朱子此詩乃形容其所謂「太極」者也。細察之,則是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情形。可見朱子之「太極」,便是無始無明,以太極爲體,便是以無始無明爲體。「始知太極蘊,要眇難名論,謂有甯有迹,謂無複何存。」這明明是無始無明境界,與老子「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等形容差不多。「萬化自此流,千聖同茲源,曠然遠莫禦,惕若初不煩。」這明明是一念無明發作的情形,及其末流,則「涓涓始欲達,已欲黃流吞」矣。無始無明是相對宇宙之本體,所謂「未發」者也。一念無明是相對宇宙之開始,所謂「已發」者也。
我相
張橫渠雲:「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爲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見聞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聞見梏其心,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存吾順事,沒吾甯也。」 《 正蒙.誠明篇 》 :「盡性然後知生無所得,則死無所喪。」雖如此說,其奈業識流轉何!
《 禮記.樂紀 》 雲:「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是無始無明受刺激而生一念無明也。
不立文字
哲學之所事在「知」,佛法之所事在「離知」,即離所知障。禅家所謂這張嘴只堪挂在壁上,又雲:「舉念則天地懸殊,況動這兩片唇皮。」此不獨立語言文字之宗門爲然,即經教亦爾。《般若經》雲:「 一切法一性非二,即是無性。不可以心知,不可以一切法知。 」又雲:「 一切相智非取相得。 」此不獨破相之之教爲然,即妙然法相思爾。《解深密經》雲:「 我說勝義是諸聖者內所證,尋思所行是諸異生展轉所證。 」又言:「 勝義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勝義不可言說,尋思但行言說境界;勝義絕諸表示,尋思但行表示境界;勝義絕諸诤論,尋思但行诤論境界。 」其性本相乖,可見佛法之所事唯在禅,唯禅爲佛法,本以哲學言佛法,所言均佛法外事,不可不明此義也。
一、佛性不可以言語文字形容。
二、用抽象名詞,表示佛性。(教) 間接表示 典中各種稱謂。
叁、用動作事物表示佛性。(宗) 直接表示 祖師,棒喝豎拂吹毛,如來拈花,維摩默然無語。
四、心的解釋 佛性與無明,真妄合一,一體叁身,體用合一。
五、錯認佛性 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六、明心見性 參禅之目的及結果,見本來面目。
七、佛性與西洋哲學將無明認爲本體,所謂本體者不同。
了義著,絕對之語,決定之意,徹底之意,由自性流露者。不了義者,相對之語,不徹底之意,凡雙關兩可之語皆屬之。由腦筋發揮者,譬如無定見之人,說話模棱兩可,不著邊際,沒重心。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阿鼻地獄「無間獄」苦,永無間斷。
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密宗謂「轉九識,得五智」。明心見性後,轉九識爲五智,名爲成佛。普通以爲成佛乃與人類殘異變相,殆屬迷信。雖密教之叁密妙行,亦不謂獲得超人類的不思議力。
《無量義經》雲:「 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 」
無明
凡夫精神、肉體方面,由無明妄想發現之惡業熏習,結合于第八阿賴耶識之惡種子,乘轉永續性,是物即爲業壽種子 (按即無始無明,或壽者相) ,爲凡夫迷人之生命本質。根本撲滅此業壽種子 (按即破無始無明) ,除去凡夫迷人之本質生命,而搬入于新生命,是爲密教修行之主目。
真言密教不以叁大無數劫爲時間意義,而視爲妄執( Parikalpan-paramar”sa ),稱叁大無數劫爲粗妄執 (即我執)( Sthuta ) ,人執品之惑;細妄執 (即法執)( Suksma ) ,法執品之惑;微細妄執(即空執) ( Prasuksma ) 無明品之惑,叁妄執。
按微細妄執 (原有無明) 即無始無明,斷盡此微細妄執,淨菩提心圓明之體,始克顯現法性爲法性之相。又同時斷盡微細妄執,則此位當于真言密教之所謂「顯得成佛」。 (《密宗要旨》)
打破無始無明見佛性
《大日經疏》第一雲:「今修平等叁業清淨慧門,一切蘊阿賴耶識業壽種子 (即無始無明), 皆悉焚滅 (打破) ,得至虛空無垢大菩提心。」
于此可見真言行者,所修方法之要點,仍不出打破無始無明看佛性一點。蘊阿賴耶之業壽種子者,指凡夫迷人之人格本質而言。虛空無垢之菩提心者,誕生于佛家新生人格之本質性命 (即佛性) ,入于佛家之新生涯,往來于十力無量世界,努力完成十大願或百萬億大願,乃真言外菩薩之不斷活動,即菩薩于初地位,發得菩提心,觀見二地以上,地地淨菩提心之增明,同時成就大慈大悲之化他萬行,期即真言行菩薩生命之所存也。
阿賴耶種子論
唯識家謂阿賴耶包藏一切種子,種子爲精神及肉體活動之結果,同時亦指將來當複起彼等活動之潛勢。種子雖有種種差別,試先大別之爲本有與新熏二類:本有者,自無始以來,先天的具備于第八識中之種子之義。新熏種子者,依于現世之業力,新生出之種子之義。此本有種子與新熏種子,又各分爲有漏 (即帶有煩惱妄執之物) 與無漏 (即全無煩惱妄執之物) 二類,試以圖表示之如左:
本有種子,依于迷妄業力,不斷熏染之時,阿賴耶識永遠存續。反之,本有無漏種子,依于淨妙之力,不斷重發之時。本有無漏種子,漏益增大;本有有漏種子,因無迷妄之業力熏染,又益萎靡不振。識是有漏種子,遂至完全萎縮消滅,似此無漏種子彌益增大,第八識得非完全改造,早已不稱爲阿賴耶識,即稱爲無垢識。惟此無垢識,因殘余習氣尚存在,密教謂之微絕妄執 (即無始無明) ,一乘家則稱爲根本無明。除去此微細妄執時,天真無垢之清淨心,始得顯現,此即自心實相之淨菩提心也。 (《密宗要旨》)
此無漏種子,並非佛性,乃相對之無漏,非絕對之無漏也。無垢識,亦名第九識,或白淨識,即無始無明,非佛性也。若以阿賴耶中無漏種子爲佛性,則佛能變熏染有變易,受剌激重發而轉移,是被動的,則不是最後之絕對本體也。
或有認白淨識爲佛性者,亦是錯誤。密宗指爲微細妄執,極當!蓋即空執是也。破此空執,然後能見本來佛性也。
慈悲心
《觀無量壽經》:諸佛心者,大慈悲是。
對于諸佛菩薩,吾人所以感覺尊崇者,雖具有涉及內證與外用之種種,但就中大慈悲心,亦確屬其一。夫人類亦有所謂慈悲愛可尊之精神分動,如母性之愛即是。此母性愛更淨化而擴大之,即爲所謂具有諸佛菩薩之精神之大慈悲心。人類之慈愛,任視爲如何淨化,若深入其真髓考之,當有淨化至于若何程度之問題。故自任何方面觀之,無垢真純,廣大甚深之愛,即慈悲心,爲佛菩薩萬行之根幹與支柱。須依六度訓練,始得養出爲佛陀精神之慈悲心。踐修此等德目之際,菩薩之身心,彌益淨化,煩惱障與所知障等之殘余習氣,悉行除去。如是大慈悲心愈益完全修養,遂成爲無垢清淨圓滿無礙之大人格者,成就爲人天大導師之大覺者。 (《密宗要旨》)
母愛雖出自天性,仍屬相對之愛,不離于七情。佛之慈悲心,乃絕對之愛,超越于七情之上,乃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愛,絕對平等之愛。耶稣博愛、儒家大同,限于人類而已。佛之大慈大悲,乃舉一切有情、非情而包括之。蓋佛性絕對者,其愛亦絕對也。故真正能發大慈心者…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