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作 《 中庸子传 》 ;契嵩作 《 中庸解 》 。 《 周子通书 》 :「诚无为,几善恶。」所谓「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即佛家无记性。所谓起于一念无明者,换句话说,就是起于脑筋作用也。
周子用功方法─无欲
《 通书 》 云:「『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开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庶几乎!』」 (圣学第二十)
《 通书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无思是无始无明,思是一念无明;无思是寂然不动,思通是感而遂通。
王船山说:「姚江王氏阳儒而阴释诬圣之邪说,其究也,刑戮之民、阉贼之党,皆争附焉,而以充其无善无恶,圆融事理之狂妄。」《正蒙注序论》
颜习斋《存入篇》专驳佛教,自为非人道主义。
姚广孝驳宋儒书《道余录》
(原书缺)
孔子之道在「执中」,「用中」,在「明德,新民」,在「求其放心」,都是不十分做作的办法。而宋儒则是「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是多么卖力的工作,夫子所谓:「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宋儒可说是孔门之小乘。
王阳明 (《传习录》)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传习录》「人心是天渊,无所不明,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至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肉体 (即色) ,心识 (即识) ,感情 (即受) ,意象 (即想) ,意志 (即行) 。
现代心理学家已经知道越是有理智的人,去事实的真相越远。
越见不合逻辑,越是接近自然。
艺术是「我相」,不过是美化的我相。
感觉不过是纯化了的感觉。
叔本华欲由悲剧和艺术来求解脱,是欲由我相入于众生相。
麻醉主义 Narkoismus 希腊崇拜海神,欲达到消灭个人的道路。
《涅槃经》:「 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 」,即《圆觉经》中「未入地菩萨」。
《大般涅槃经》:「 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 」
《维摩诘经.不思议品》
「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无识论,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识论,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着,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 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 」
《维摩诘经.问疾品》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云何为离?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谓证二法。云何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 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病。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为为爱见之所覆也。 」
「我执」,即感觉之障碍,「法执」,即理智之障碍,「空执」,即无所有之障碍。
「无」就是无所有,大乘佛法认为是一最大障碍。
小乘灭尽定就是空障。
「以不知故,说常乐我净。虽复说之,而实不知。」
打破无明
《楞伽经》说:「断无始习气种子。」
《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即无明,以智慧照破无明。
《华严经》说:「以智慧照破无明黑暗。」
《胜鬘经》说:「断无始无明。」
《圆觉经》说:「永断无始幻无明。」
《大涅槃经》说:「破伽名破,婆名无明,故名婆伽婆。」
荷泽师:「以金刚智慧剑断诸地烦恼。」
宋儒以阴阳五行为「形而下」;以无极、太极为「形而上」。
佛之说法系统:
(原书缺)
上帝之唯一功效在给感觉器官以安慰,亦可说是一杯啤酒。吾人于此,无须加以否定,吾人承认一杯啤酒,对于感官之功能。
绝对与相对(荷泽语录)
真法师问荷泽曰:「云何是常义?」答:「因有无常,而始说常。若其无常无。常亦无常义。以是义故,得称为常。何以故?譬如长因短生,短因长立,若其无长,短亦不立。事相因故,义亦何殊。又法性体不可得是常义,虚空亦常义。」
问:「何故虚空是常义?」答:「虚空无大小、无中边,是故称常义。谓法体不可得,是不有;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是不无,是以称常义。唯有无有论有,不有无而不无。若约法体中于无亦不无,于有亦不有。恒河功德本具足,此是常义。又不大、不小是常义,谓虚空无大,不可言其大;虚空无小,不可言其小。今言大者,乃是小家之大;今言小者。乃是大家之小。此于未了人以常无常而论。若约法性理,无常无无常,故得称为常。」
「法身无染,究竟清净」,出《华严经》第四十六卷。「 于一切众生,身示现法身,于法身示现一切众生,身无碍用。 」
「 在法界境界而不舍众生境界无碍用,在佛境界而不舍魔境界无碍用。在涅槃境界而不舍生死境界无碍用,入一切智境界而不断菩萨种境界无碍用。住寂静境界而不舍故散乱境界无碍用。住无去、无来、无识论、无相状、无体性、无言说、如虚空境界,而不舍一切众生识论境界无碍用。住诸力解脱境界而不舍一切诸方所境界无碍用。入无众生际境界而不舍教化一切众生无碍用。住禅定解脱神通明智寂静境界而于一切世界示现受生无碍用。住如来一切行庄严成正觉境界而现一切声闻辟支佛寂静威仪无碍用。 」 (《华严经》五十六卷)
老庄绝圣弃智是小乘,而六祖则曰:「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法身永生
「 如来长寿于诸寿中最上最胜,所得常法于诸常中最为第一。 」
「 八大河及诸小河悉入大海,迦叶如是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虚空寿命大河,悉入如来寿命海中,是故如来寿命无量。 」
「 当知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为度众生,示同毒树,是故现舍,入于涅槃。 」
「 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 」
鱼朝恩问南阳曰:「何谓无明?从何而起?」师曰:「衰相现前,奴也来问佛法!」朝恩大怒,师曰:「此是无名,无名从此起。」
《中庸》:「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中节之谓『和』」。「中」就是无始无明,「和」就是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是「未发」,一念无明便是已发。「人心惟危」是一念无明,是「已念」;「道心惟微」是无始无明,是「未发」。李延年教朱子「观喜怒哀乐未发气象」,认为那就是太极之体,那里晓得他们这个太极之体,就是生死的根蒂呀!
《楞伽经》:「 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心。 」
《涅槃经》:「 凡夫之人虽灭烦恼,灭已复生,故名无常。如来不可,灭已,不生,是故名常。 」
《涅槃经》云:「如来应供正遍知」。「正」就是知绝对者,「遍」就是知相对者。又云:「如来善说世法及出世法。」世法是相对法,出世法就是绝对法。
对无明而讲佛性,佛性亦是相对的。
《涅槃经》:「 未见佛性者,名烦恼身,杂食身是后边身。 」
佛智能善断,我等无明暗。
三界皆无常,诸有无有乐。
诸欲皆无常故我不贪着,离欲尚思维而证于真实。
我无老病死,寿命不可尽,天中天自在法王。
我执
据纽约电话公司统计,在五百次电话当中,人们把「我」字用了三千九百九十次,因此他们就作了一个结论说:「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都是自己。」
黑格尔在叫「自我意识」一章里认为,虽然你的唯心论只是少数哲学家的思想,但是实际上,或者就广义而言,每个内心里都可说是唯心论者,因为凡有理性之动物,莫不认其自身为宇宙之中心,莫不根据其自己之所有,或本自己之利益以解释一切所见所闻。
黑格尔说思想之演进分为四期:
一、意识期 因内心之明而可以知外界之事事物物,并加以考察而定其真伪。
二、自我意识期 大体上升入唯心论之门阈,觉吾人思想之对象,或所思…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