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作 《 中庸子傳 》 ;契嵩作 《 中庸解 》 。 《 周子通書 》 :「誠無爲,幾善惡。」所謂「動而未形,有無之間者,幾也。」即佛家無記性。所謂起于一念無明者,換句話說,就是起于腦筋作用也。
周子用功方法─無欲
《 通書 》 雲:「『聖可學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請開焉。』曰:『「一」爲要,「一」者無欲也。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庶幾乎!』」 (聖學第二十)
《 通書 》洪範曰:「思曰睿,睿作聖。無思,本也;思通,用也。幾動于彼,誠動于此。無思而無不通爲聖人,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凶之幾也。」無思是無始無明,思是一念無明;無思是寂然不動,思通是感而遂通。
王船山說:「姚江王氏陽儒而陰釋誣聖之邪說,其究也,刑戮之民、閹賊之黨,皆爭附焉,而以充其無善無惡,圓融事理之狂妄。」《正蒙注序論》
顔習齋《存入篇》專駁佛教,自爲非人道主義。
姚廣孝駁宋儒書《道余錄》
(原書缺)
孔子之道在「執中」,「用中」,在「明德,新民」,在「求其放心」,都是不十分做作的辦法。而宋儒則是「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是多麼賣力的工作,夫子所謂:「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宋儒可說是孔門之小乘。
王陽明 (《傳習錄》) 「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
《傳習錄》「人心是天淵,無所不明,原是一個天,只爲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至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天淵了。」
肉體 (即色) ,心識 (即識) ,感情 (即受) ,意象 (即想) ,意志 (即行) 。
現代心理學家已經知道越是有理智的人,去事實的真相越遠。
越見不合邏輯,越是接近自然。
藝術是「我相」,不過是美化的我相。
感覺不過是純化了的感覺。
叔本華欲由悲劇和藝術來求解脫,是欲由我相入于衆生相。
麻醉主義 Narkoismus 希臘崇拜海神,欲達到消滅個人的道路。
《涅槃經》:「 十住菩薩聞見佛性故不了了 」,即《圓覺經》中「未入地菩薩」。
《大般涅槃經》:「 佛性者,即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爲中道;中道者,即名爲佛;佛者,名爲涅槃。 」
《維摩诘經.不思議品》
「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識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識論,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舍,若取舍法,是則取舍,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 」「 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 」
《維摩诘經.問疾品》
維摩诘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衆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衆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爲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雲何爲離?離我我所。雲何離我我所?謂證二法。雲何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于平等。雲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爲 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病。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作是觀時,于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爲爲愛見之所覆也。 」
「我執」,即感覺之障礙,「法執」,即理智之障礙,「空執」,即無所有之障礙。
「無」就是無所有,大乘佛法認爲是一最大障礙。
小乘滅盡定就是空障。
「以不知故,說常樂我淨。雖複說之,而實不知。」
打破無明
《楞伽經》說:「斷無始習氣種子。」
《心經》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即無明,以智慧照破無明。
《華嚴經》說:「以智慧照破無明黑暗。」
《勝鬘經》說:「斷無始無明。」
《圓覺經》說:「永斷無始幻無明。」
《大涅槃經》說:「破伽名破,婆名無明,故名婆伽婆。」
荷澤師:「以金剛智慧劍斷諸地煩惱。」
宋儒以陰陽五行爲「形而下」;以無極、太極爲「形而上」。
佛之說法系統:
(原書缺)
上帝之唯一功效在給感覺器官以安慰,亦可說是一杯啤酒。吾人于此,無須加以否定,吾人承認一杯啤酒,對于感官之功能。
絕對與相對(荷澤語錄)
真法師問荷澤曰:「雲何是常義?」答:「因有無常,而始說常。若其無常無。常亦無常義。以是義故,得稱爲常。何以故?譬如長因短生,短因長立,若其無長,短亦不立。事相因故,義亦何殊。又法性體不可得是常義,虛空亦常義。」
問:「何故虛空是常義?」答:「虛空無大小、無中邊,是故稱常義。謂法體不可得,是不有;能見不可得體,湛然常寂,是不無,是以稱常義。唯有無有論有,不有無而不無。若約法體中于無亦不無,于有亦不有。恒河功德本具足,此是常義。又不大、不小是常義,謂虛空無大,不可言其大;虛空無小,不可言其小。今言大者,乃是小家之大;今言小者。乃是大家之小。此于未了人以常無常而論。若約法性理,無常無無常,故得稱爲常。」
「法身無染,究竟清淨」,出《華嚴經》第四十六卷。「 于一切衆生,身示現法身,于法身示現一切衆生,身無礙用。 」
「 在法界境界而不舍衆生境界無礙用,在佛境界而不舍魔境界無礙用。在涅槃境界而不舍生死境界無礙用,入一切智境界而不斷菩薩種境界無礙用。住寂靜境界而不舍故散亂境界無礙用。住無去、無來、無識論、無相狀、無體性、無言說、如虛空境界,而不舍一切衆生識論境界無礙用。住諸力解脫境界而不舍一切諸方所境界無礙用。入無衆生際境界而不舍教化一切衆生無礙用。住禅定解脫神通明智寂靜境界而于一切世界示現受生無礙用。住如來一切行莊嚴成正覺境界而現一切聲聞辟支佛寂靜威儀無礙用。 」 (《華嚴經》五十六卷)
老莊絕聖棄智是小乘,而六祖則曰:「不可沈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法身永生
「 如來長壽于諸壽中最上最勝,所得常法于諸常中最爲第一。 」
「 八大河及諸小河悉入大海,迦葉如是一切人中天上地及虛空壽命大河,悉入如來壽命海中,是故如來壽命無量。 」
「 當知如來是常住法,不變易法,如來此身是變化身,非雜食身,爲度衆生,示同毒樹,是故現舍,入于涅槃。 」
「 如來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 」
魚朝恩問南陽曰:「何謂無明?從何而起?」師曰:「衰相現前,奴也來問佛法!」朝恩大怒,師曰:「此是無名,無名從此起。」
《中庸》:「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中節之謂『和』」。「中」就是無始無明,「和」就是一念無明。無始無明是「未發」,一念無明便是已發。「人心惟危」是一念無明,是「已念」;「道心惟微」是無始無明,是「未發」。李延年教朱子「觀喜怒哀樂未發氣象」,認爲那就是太極之體,那裏曉得他們這個太極之體,就是生死的根蒂呀!
《楞伽經》:「 無間相續性妄想之所熏,無明爲其因,心則從彼心。 」
《涅槃經》:「 凡夫之人雖滅煩惱,滅已複生,故名無常。如來不可,滅已,不生,是故名常。 」
《涅槃經》雲:「如來應供正遍知」。「正」就是知絕對者,「遍」就是知相對者。又雲:「如來善說世法及出世法。」世法是相對法,出世法就是絕對法。
對無明而講佛性,佛性亦是相對的。
《涅槃經》:「 未見佛性者,名煩惱身,雜食身是後邊身。 」
佛智能善斷,我等無明暗。
叁界皆無常,諸有無有樂。
諸欲皆無常故我不貪著,離欲尚思維而證于真實。
我無老病死,壽命不可盡,天中天自在法王。
我執
據紐約電話公司統計,在五百次電話當中,人們把「我」字用了叁千九百九十次,因此他們就作了一個結論說:「人們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都是自己。」
黑格爾在叫「自我意識」一章裏認爲,雖然你的唯心論只是少數哲學家的思想,但是實際上,或者就廣義而言,每個內心裏都可說是唯心論者,因爲凡有理性之動物,莫不認其自身爲宇宙之中心,莫不根據其自己之所有,或本自己之利益以解釋一切所見所聞。
黑格爾說思想之演進分爲四期:
一、意識期 因內心之明而可以知外界之事事物物,並加以考察而定其真僞。
二、自我意識期 大體上升入唯心論之門阈,覺吾人思想之對象,或所思…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